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模糊综合评价
2018-07-31罗晓丽
罗晓丽
摘 要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职业素养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那么职业素养的评价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五个方面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利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其进行公平、科学、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 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评价矩阵
为了定量地描述模糊现象和模糊概念,美国计算机与控制论专家L.A.Zadeh教授在1965年提出了模糊集合这一重要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件事物进行评价时,往往需要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做出合理决策,然而在这些相关因素中,有些是明确的,有些是不明确的,人们对其评价时往往不是简单的好或者不好,而是采用模糊性语言,例如很好、较好、一般、差等作為不同程度的评语。因此,利用模糊集合理论[1][2][3]来对事物进行综合评判就显得尤为重要。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模糊线性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作出合理的综合评价。当被评判的事物较复杂或者有较多的因素影响时,仅由一级模型进行评判会显得比较粗糙,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对这种情形我们可以把各因素再按某些属性进行分类,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下面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1 构建模糊评价模型
高职院校的目标和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和高素质型人才。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学生职业素养[4]的培养就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则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肖润华、王春凤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5]一文中,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素养的现状,把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划分为学生的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专业素养、行为素养、社交素养五个方面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并从政策依据和学理依据出发,提出了评价的指标与观察标准,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研制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1.1 划分因素集和确定评语集
由图1可计算得出各因素的权重向量,={0.15,0.1,0.55,0.1,0.1}各子因素的权重向量为={0.4,0.333,0.267},={0.3,0.3,0.4},={0.182,0.273,0.455,0.09},={0.3,0.4,0.3},={0.4,0.3,0.3}。
1.2 首先对各子因素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由于各因素的指标为定性指标,那么模糊评价矩阵(其中为单因素对评语的隶属度,=1,2……,;=1,2,……,)可由专家评议确定。具体方法如下:五级划分法如图2定性指标五级划分。
当因素指标为“优”时,评定值为0.9;当因素指标为“良”时,评定值为0.7;因素指标为“中”时,评定值为0.5,因素指标为“差”时,评定值为0.3;因素指标为“劣”时,评定值为0.1;当因素指标介于两个等级之间时,评定值取这两个等级评定值之间的值。
设的个因素对评语集的模糊评价矩阵为,各子因素的权重向量(=1,2,3,4,5),这里我们选取(.,+)(加权平均型,其中“.”和“+”为普通的乘法和加法)对进行综合评判。设的模糊综合评价集为。
下面以高职院校某专业学生为例,进行模糊评价。首先,组织专家评议小组20人对这一名学生的各个因素隶属于评语集的程度进行评议,得到模糊评价矩阵(表1)。
1.3 对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由构造二级综合评判矩阵为,则得的模糊综合评价为
由此可知,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为:该生职业素养隶属优秀的程度为8%,良的程度为41.4%,中的程度为33.5%,差的程度为15.9%,劣的程度为1.2%,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生的职业素养为“良”。
1.4 计算综合评价值
为了对学生之间的职业素养进行比较,我们用等级分数矩阵来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为矩阵的转置矩阵),根据定性指标对等级分类的赋值,由图2得等级分数矩阵,我们可以计算出该生的综合评价值为
=(0.080,414,0.335,0.159,0.012) (0.9,0.7,0.5,0.3,0.1)T=0.5782。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评价值,然后进行排序比较,对于毕业生来说,其比较结果可以用于学生的就业推荐等,也可以帮助院校制定更为全面的培养计划,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2 结束语
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考虑职业素养的各个方面并建立一种可以进行(下转第47页)(上接第27页)量化的评价方法,有利于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公平性。模糊综合评价不仅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也适用于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并可推广到其他各个现实生活问题当中。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权重分配的方法,来保证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科学公正。
参考文献
[1] 韩立岩,汪培庄.应用模糊数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2] 陈水利,李敬功,王向公.模糊集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杨纶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 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56-57,93.
[5] 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