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言”的出版流程和冯梦龙的编辑工作
2018-07-31刘庆胜
刘庆胜
(中国民航出版社,北京 100028)
晚明冯梦龙编辑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文学史上简称“三言”)是中国编辑出版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出版物:它们是较早一批根据潜在的市场需求、按照明确的策划思路、采用规范的编辑手法生产出来的古代小说集,运作流程已和现代图书几无二致。冯梦龙将自己的编辑理想融入“三言”结集过程中,并进行了大量的文本整理与编辑工作,堪称古代图书编辑出版的典范。
1 明确市场需求,把握时代风尚
晚明时期,社会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文化极度繁荣。市民们强烈的消费欲望和娱乐需求使编创发售小说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大批商业性书坊的出现和印刷技术的发达则为通俗小说的大众传播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文学性和商品性的双重品质兼备成为晚明通俗小说的显著特点。图书市场上的小说稿源尤其是优秀小说的稿源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冯梦龙是明末名士,生活在市民文化极其发达的江南城市苏州。他经常出入歌楼酒馆,广泛结交民间艺人,混迹于市井民众之中,这种阅历使他对市民文化需求有着极深了解。经其手搜辑、编纂和增补的《古今谭概》《笑府》《挂枝儿》《山歌》《太霞新奏》等通俗读物,均是当时书坊里的畅销书。他非常看重小说的商品属性,重视和商业性书坊的合作,如他一见到沈德符从北京带回来的《金瓶梅》钞本,便惊喜非常,以为是稀世之珍,“怂恿书坊以重价购刻”。[]
商业书坊的操作和冯梦龙对通俗文化的支持热爱是“三言”选题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在为《喻世明言》作的序中,冯梦龙称自己“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畀为一刻”。一语道破个中玄机。而在“三言”结集过程中,这两种力量也对文本编辑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2 坚持出版理想,教化娱乐并重
就文本形成过程而言,“三言”属于典型的选辑改编本,篇目选材范围极其广泛。一百二十篇小说将宋元和明前期的优秀话本作品几乎囊括,而宋元以来的各种野史笔记、文人杂著则是另一来源重点。这些来源不同、风格各异的故事经过冯梦龙的精心选择排比、改编拟作,呈现出鲜明的两大主题倾向,这也是冯梦龙编辑思想的意图所在。
2.1 重视市民口味的娱乐色彩
书坊主重金购刻“三言”,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因此,冯梦龙在编辑工作中,必须要把最广大的受众群体——市民阶层放在首位,考虑读者们不同的趣味和爱好。“三言”的故事题材大致覆盖了普通市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市民阶层起到了娱目动情的作用。
表1 “三言”故事题材类型统计表
以上对“三言”故事题材分类的统计,有力地说明了“三言”故事内容的广泛和丰富。“灵怪”、“世情”和“恋情”是数量最多的几个故事类型。由于明末佛教、道教盛行,以及商品经济所引发的各种“异端邪说”的冲击,国家政治腐败、局势动荡造成的不安全感,社会上涌动着一股寻求精神超越与解脱的思潮,因此“灵怪”类故事是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种社会人群普遍感兴趣的题材。而男欢女爱、发迹变泰、奇闻逸事、胭粉红尘等则是市民阶层茶余饭后、街谈巷议中的主要话题。这三个类型就占了“三言”全部故事的75%。而以市民阶层的主体部分——商人、中下层文人、城市富人和平民——为主角的故事在“三言”故事总数中占将近八成,这些故事中大量出现的以上四者之间交错叠加、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明末城市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也更能吸引市民的关注目光。从文艺接受心理学来看,那些与文艺受传者的审美兴趣、关心问题、接受需求较贴近的文艺作品更容易被受传者注意,并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当读者们读到商人的经商坎坷、文人的婚恋风波、富人的争田夺地、市民们的碌碌生活时,肯定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某些印迹和影子,从而引发心灵上的巨大共鸣。可见,冯梦龙在编辑工作中,的确是在“时时照顾群众,为群众着想。这样三言……在出版后才不为群众所遗弃,才受群众欢迎”。
2.2 明确拯世救时的教化功能
除去书坊主的大力鼓动和利润诱惑外,冯梦龙编辑“三言”也有明确的拯世救时目的,希望借助通俗小说在世人中广泛的影响力,达到“触里耳而振恒心”[]以劝世警俗的效果。这也是“三言”与同时代那些粗制滥造、只求牟利的通俗小说最大的区别之处。冯梦龙所作“三言”各部序言,正是对他心目中理想的通俗小说“劝惩”讽诫功能的全面论述:“天下之文心少而立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冯梦龙认识到了通俗小说强大的感人力量,因此他在编辑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即“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冯梦龙将“三言”分别命名为“喻世”、“警世”、“醒世”的良苦用心。
3 “三言”的文本编辑工作
“三言”中的故事各有来源,汇而成集后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体例不统一,有些篇目还有知识性或常识性的错误或者思想倾向的问题。这些在冯梦龙的文本编辑工作中都得到了圆满解决。
3.1 文本体例的统一
一篇标准的拟话本小说是由标题、入话、头回、正话、篇尾等五部分组成的。冯梦龙统一文本体例的工作,也正是从这五个部分着手的。
(1)标题。各篇故事被辑入“三言”之前,其标题五花八门,字数参差不齐,有以人命名的,如《简帖和尚》;有以物命名的,如《珠衫》;有以事命名的,如《错斩崔宁》等。冯梦龙将标题字数统一扩大到七至八字,一致以故事核心情节为题,并采用上奇下偶两篇题目对仗的形式,如《珠衫》改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与下篇《陈御使巧斟金钗钿》对仗。《简帖和尚》改为《简帖僧巧骗皇甫妻》,与下篇《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对仗。这种标题形式为后来多部拟话本小说所遵循。
(2)入话和头回。入话一般包括篇首诗词及由此引发的议论,或者是对故事背景的叙述,头回则由一二则小故事组成,从正面或反面来映衬对比正话。“三言”故事的原始素材中,这两部分是可有可无的。冯梦龙将它们固定了下来,将缺少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增添。
(3)正话。正话是拟话本小说的主体部分。“三言”的原始素材,有的用比较成熟的白话语言写就,有的采用十分典雅的文言,有的则为大段唱词串起故事的主体部分,保留了较多“说话”伎艺的原貌。冯梦龙编辑加工时,统一使用比较正宗的书面化的白话语言,伴随着相当口语化的市井语言,这种手法也为后继者进行仿作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4)篇尾。篇尾诗词是话本小说的结尾部分,虽然短小,却起着表述作者观点、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冯梦龙在编辑“三言”时将这一部分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补齐了所有故事的篇尾诗词,从而增强了编辑者对故事主题的控制。
3.2 文本内部的整理
在原始素材文本内部细节方面,冯梦龙也做了大量细致的编辑加工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文中诗词的增删和改动。“三言”中的诗词多达千首,不管是编辑旧作,还是重新创作,工作量都是惊人的。二是对原始材料中常识性或知识性错误的订正。旧的故事素材往往在历史典故等方面多有错讹,冯梦龙一一进行了纠正或删除。三是对故事主题倾向的更改。通过添加评论、解释等改变故事的导向,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
4 结语
“三言”出版后大获成功,直接带动了凌濛初的《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及以后大批短篇小说的编创与出版,引领一时风潮,同时其自身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作为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冯梦龙在“三言”的结集中所展现出来的编辑功力和艺术造诣,也值得后世的编辑出版工作者们深入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