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中考填空压轴题的“源”与“流”*
2018-07-31山东省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尚凡青
☉山东省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尚凡青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六中学 于 彬
笔者习惯于每年中考结束后将各地市的中考试题认真研究一遍,在对2017年各地中考试题的研究过程中,嘉兴市中考试题的第15题(填空题的倒数第二题)引发了笔者的浓厚兴趣,下面对其解法进行分析并对其“源”与“流”给出一些初步的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试题呈现
图1
二、解法分析
视角1 规律探寻题的视角
规律探寻问题是很多地方中考的热点题型,甚至是必考题型,此题粗看属于规律探寻问题,题干中更是出现了“按此规律”的提示语,按此思路思考下去,此题必会完美解决.下面给出tan∠BA4C的计算过程:
过点C作CC4⊥A4B,垂足为C4(如图2).
设△A4BC的边BC上的高为h,由题意得A4B·CC4=BC·h,
图2
至此,根据前四个(只看分母,分子都为1)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一组数(1、3、7、13……)的规律,但是要写出这一组数的一个统一表达式对初中生而言还是有困难的,这组数进入高中后被称为“二阶等差数列”,下面给出两种求其统一表达式的方法.
方法一:设这组数的统一表达式为an,即a1=1,a2=3,a3=7,……,根据题意得an=an2+bn+c,可得解得所以an=n2-n+1,即
将上述各式相加得:a2-a1+a3-a2+a4-a3+···+an-an-1=2×[1+2+3+···+(n-1)]=n(n-1),
即an-a1=an-1=n(n-1),所以an=n2-n+1,即tan∠BAnC=
很明显上述两种方法对初中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能否用前述计算tan∠BA4C的方法,直接求出tan∠BAnC呢?答案是肯定的.
过点C作CCn⊥AnB,垂足为Cn(如图3).
用同样的方法可在△BCAn和Rt△CnCAn中得
图3
此种方法学生可以理解,但是计算量较大,一不留神就会出错,不过冒昧揣测的话这应该是命题人期待的一种方法.
视角2 相似三角形的视角
下面给出一种初中生可以理解的方法,而且此种方法计算量非常小,但是“思维量”很大,属于“多思少算”的典型例题.
如图4,构造相似的基本图形,易得△BCAn∽△AnCDn,
所以∠BAnC=∠AnDnC,AnC2=BC·DnC,即(n-1)2+1=1×DnC,
所以DnC=n2-2n+2,所以DnEn=n2-2n+2+n-1=n2-n+1,
图4
视角3 高中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差的正切公式)
易得tan∠BAnEn=n,tan∠CAnEn=n-1,
三、“源”与“流”
笔者认为上述视角2的解法最为巧妙,那么这种解法是如何想到的呢?事实上,这种解法并不是“从天而降”,一方面源于学生对相似基本图形的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则来源于下面这个常见的练习题:
“源”:如图5是由三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矩形,证明△ACD∽△BAD.
图5
结合视角1和视角3,笔者给出如下变式练习:
“流”:如图6,把n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接成一排,tan∠AnOnC=________(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图6
上述题目可以通过视角1和视角3(∠AnOnC=∠OnAnA+∠AnAOn)解决,特别地,当n=2时,即为一道中考试题,如下(图7中虚线为添加的辅助线,对应特例情况下的一种最简单方法):
“源”:如图7,在由边长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点A、B、C、D都在小正方形的格点处,AB、CD相交于点P,则tan∠APC=_______.
图7
四、写在最后
本文对2017年的一道中考填空压轴题从三个不同的视角给出了几种解法,有的方法可能超出了初中生的理解范围(可以打“擦边球”),有的方法明确超纲了(比如视角3),那么哪个视角的哪种方法是命题人所期待的呢?值得一线教师深思,更期待命题人解密.
此外,针对这道中考试题也给出了一些“源”与“流”的初步思考,说明此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和“生命力”的,在考场上考生也不是“无从下手”的,越来越多的“网格类”的题目“走”进了中考考场,这需要一线教师足够重视.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