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分析温经汤

2018-07-31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3期
关键词:冲脉变法阳明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 济南 250011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临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患,从古沿用至今仍备受青睐,有妇科“调经祖方”之美誉。原文涉及病症繁杂,如“下利”、“暮即发热”、“少腹里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等症,用常规简单线性的辨证思维难以把握其深刻内涵。故笔者从临床统计与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的角度出发,对温经汤的内在病机基础以及临床应用探讨如下。

1 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

“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是姜建国教授深入研究《伤寒论杂病论》并经过多年临床辨证施治经验后提出的概念。所谓“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是相对于一般性辨证论治思维而言的,相比于一般性辨证论治思维的常规常法,其最大优点就在于辨证的“活”、“变”、“动”。其中“变法辨证论治思维”最能体现复杂性辨证论治的核心思维。姜建国教授指出“变法具有无序性、非规律性的思维特点。”[1]看似违背常规常法,与原文整体思路不符,却常常隐藏关键性病机,甚至提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文章对于温经汤临床应用的分析主要基于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中的“变法辨证论治思维”进行。

2 温经汤方统计方法

2.1 数据库的选择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从CNKI数据库主页进入跨库高级检索区,在检索项中分别选择关键词;在检索词中输入“温经汤”,根据研究要求选择年份2000~2017年,在匹配栏中选择“精确”,即可得出温经汤方相关文献,再经筛选选出本文所述《金匮要略》温经汤的相关文献。

2.2 常法辨证和变法辨证的标准 ①常法辨证的标准:以《伤寒论杂病论》中有明确论述温经汤的条文中所列举的病证为常法辨证;②变法辨证的标准:以除《伤寒论杂病论》中明确论述温经汤的病证以外的病证为变法辨证。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双录的方法,核对至完全一致。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描述性分析。

3 结果

共统计温经汤病案277例,其中体现常法辨证论治的文献量为221篇,占总文献量79.78%;体现变法辨证论治的文献量56篇,占总文献量20.22%;共统计温经汤病名32个,常法辨证的病名为12个,占总文献量37.50%;变法辨证的病名为20个,占总文献量62.50%。具体见表1~2。

表1 温经汤常法辨证病案文献量及分布情况(277例)

表2 温经汤变法辨证病案文献量及分布情况(5例)

4 讨论

4.1 病机之“变” 原文中温经汤证的病症繁多,病机难辨,尤其“下利”一症,似与仲景所述“带下病”不符,且方中亦无明显健脾止泻之药,而反用半夏、麦冬二味,此二味是经方中常用于治疗阳明不降的经典配伍之一,似与原文中所述病症不合,病机不符,此等不循常法之举,令人难以解释。遂有医家将“下利”当“下血”之意解读,临床应用温经汤之时亦有将麦冬、半夏两味药减量甚至弃用的现象。运用复杂性辨证思维来看,此为泄泻一证辨证之变法,虽看似违背常理,却正是仲景之意的核心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明确论述了女子的特有生命过程,从女子七岁到七七,其病理生理过程中除了与先天的肾气相关,便是与阳明经、太冲脉和任脉的关系最为密切。《内经》有:“冲脉与阳明合于宗筋,”之论,可见冲脉的生理功能与阳明经密不可分。《难经》对冲任脉亦有论述:“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溢满,流于深湖”,冲任二脉犹如湖泊,河流水量充足,湖泊才可得以充盈。阳明之气得降,阳入于阴,则经血得化,经脉气血充足,便可流溢于冲任二脉,使“任脉通,太冲脉盛”月经得以正常来潮;反之若阳明之气不降,阳明经气血不足,“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则女子身体失于濡养,形神渐衰,月经紊乱,进而失去孕育能力。而以上所述阳明不降诸症与温经汤原文所述之症不谋而合。由此可知,因少腹瘀血所阻而致阳明不降,冲任失和为本病病机,而“下利”之“变”正是下降受阻的阳明之气奋起破解郁迫所致,乃是正气尚盛的自愈之法,不需要药物进行特殊治疗,条文中特提此症,为在揭示本证的内在病机。至于原文所述其它症状,如“暮即发热”为阳明病的特征性表现;“少腹里急,腹满”为瘀血存内,气机不通,“不通则痛”之故,《素问·骨空论》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故其中亦有冲脉为病之因;阳明敛降阳气之力不足,易成上热下寒之势,遂出现“手掌烦热”、“少腹寒”;冲脉“络唇口”,阳明经气血不足且瘀血为病耗伤津血,冲脉失荣,故“唇口干燥”,以上诸症更是有力地验证了本病病机。

4.2 方药的复杂性配伍 温经汤方中当归、芍药、川芎、丹皮之类入血分,祛除有形之瘀血。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甘草诸味,斡旋中焦,化生气血,温通经脉,养阴润燥,使气血和畅,脉道通利,为阳明得降,冲任充盛奠定物质基础。吴茱萸一味,气味辛温,似于条文中所述一派热症不符,细究病机可知,《本经》言其有:“温中下气”、“开腠理”之用,是开通冲脉之首选用药[2]。黄元御在《长沙药解》里指出半夏可“降阳明之气以降冲脉”,清代名医陈修园亦用半夏降冲脉之功,合用麦冬治疗倒经。方中麦冬剂量最大,《别录》云其为“实阳明之正药……下气则阳交于阴,交则虚劳愈而内热不生。”麦冬与半夏之配为温经汤之核心,以应本证阳明不降之主要病机。此降阳明之经典配伍在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等方中亦有展现。纵观全方,诸药相配泻实补虚、通降阳明、调和冲任,恰合本病虚实夹杂,阳明不降,冲任失和之机。且本方将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局限于一种辨证方法,亦是复杂辨证论治思维的一种体现,由此才可更为全面地理解本方药物组合的精髓。

4.3 临证之“变” “常变观是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临床称作‘知常达变’”[3]。由于每个病人的个人体质原因,疾病表现往往不会呈现“标准化”,且疾病是动态发展的,很难用一般性辨证论治思维一概而论,只有运用变法思维才能灵活应对临床上各种复杂状况。原文中温经汤证为半产所致的少腹瘀血在先,而阳明不降,冲任失和在后,但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个人体质原因,有时“瘀血”与“阳明不降”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若阳明不降在先,阳气浮越于上而不能温煦机体,久而气血津液停滞亦可化为有形实邪,如此临床症状便更加复杂多变了。《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对于“带下病”的表现作了全面的论述:“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可见“带下”之病绝不止于温经汤条文中所列举的常规症候,还可有如“在上”、“在中”、“在下”等累及一身上下之变证,这就需要结合病机,整体分析。从统计数据中疾病主要病位的分布情况来看,温经汤变证的病位大多处在阳明经及冲任二脉循行路线所过之处,如此更印证了本证阳明不降,冲任失和的病机。具体总结如下:①阳明经所过之处的变证:头痛、眩晕、失眠、面部斑疹、口疮、胸痹、咳嗽、缺乳、乳癖、妇科癥瘕、癌病、便秘、水肿、厥证等,诸症或因阳明不降,阳气失于敛藏浮越于上,或因阳气不降,机体失于温煦,气化失常,气血痰液郁化为有形之邪之故。②冲任脉所过之处:腰痛,胎动不安,不育,阳痿,阴痒等症多为冲任之脉气血虚少之因。如此结合经脉走向,便可将上、中、下看似纷繁复杂的病症化为联系性的有机整体,统一于温经汤病机之上。故病症虽变,但病机不变,这也是变法辨证论治思维和整体性辨证论治思维的最好体现。由此可知临床中不必局限于一种辨证方法,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等可综合应用,随机应变。

总而言之,温经汤为传统名方,但其病机、方药及变症的内涵并不只停留在表面,临证过程中,要仔细审查病症特点,活用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谨守病机,便可领会仲景用方之深刻用意,继而拓宽此方的临床活用,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猜你喜欢

冲脉变法阳明
中医名言拾粹
徙木立信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从冲脉试析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徙木立信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