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
2018-07-30任涛
任涛
摘要:当前,随着网络的大力盛行,网络文字作为人们信息、思想交流的工具,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创造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伴随着不利因素的产生。本文就对此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影响
一、网络语言概述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广义上是指与网络、网络设备相关的专业术语和网民网络聊天的语言。狭义上是指网络聊天时出现的字、词和符号等。网络语言言简意赅、形式简单明了、符号通俗易懂,有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讽刺、调侃、幽默诙谐的意味。网民们使用网络语言交流不单是可以提高聊天的效率,其实有些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基于语言交流双方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它已经成为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方言”。网络语言中大多是旧词新用,也有一些新创的词汇,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主要有数字型、字母型、谐音型、同音型、符号性等,例如,“666”“蓝瘦香菇”“布吉岛”“然并卵”“Hold 住”等。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丰富汉语言内容,促进发展。一门语言如果长时期得不到更新就会变为一潭死水,创新是对语言发展的基本要求。汉语言也一样,只有不断更新才能涌现出生命的力量。网络语言的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加上网络符号等语言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发展了我国汉语言文化。
2.改变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中的阅读,正在网络变化下发生着一场强烈的变革。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较,具有及时性与互动性的优势。从某个层面上来说,互动式阅读更能发挥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二)消极影响
1.不规范性。网络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没有发挥中间的校对环节,这就容易在网上出现不规范现象。主要有非语法化、中西混用、牵强使用、粗俗化等。像把女士称为“卫生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有辱女生的形象,污染网络环境。另外,由于汉语言是方块字,所以在网络输入的过程中相对西方语言来说,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网络环境下,输入法难免会出现错字、别字,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得不到及时的修正,就容易导致大批汉字乱用现象。
2.阅读能力弱化。网络阅读虽然有丰富性、互动性等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一种杂乱现象。针对某种学习任务来说,有用信息与垃圾信息所占的比例不相上下,这就容易对我国的中小学生造成混淆。
三、对待网络语言的正确态度
(一)取其精华
网络语言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大众媒体得到发展与普及。在网络语言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可取之处的。它对人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在语气上面显得更加生动诙谐。正确地看待网络语言,就要懂得分辨网络语言的精华和糟粕。切忌一味地模仿任何性质的网络语言,丢弃汉语言文学的精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文化良莠不齐,人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正确分析网络语言的好处和弊端,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同时也不能放弃对现代语言文学的诵读。
(二)摒弃恶俗的网络语言
有很多网络语言具备不良信息。比如“TMD”,在网络语言之中,它的原木意思消失了,而变成一种具有不良信息的词语,应当杜绝使用这种网络语言。使用这种具有不良信息的网络语言,不仅不利于人们文明用语,而且还会引导人们养成坏习惯。对于这些落后的网络语言,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它们的利与弊,正确地看待它们的发展。
四、在网络环境中汉语言教学的科学策略
(一)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诸多功能。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将大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机集合。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出时代特色,与社会所需求人才的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其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文写作功底,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二)改进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与多元的文化背景与现象不相协调,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然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在多媒体时代的今天,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充满了兴趣。注重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累知识,思考遇到的问题,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师生互动,活跃课堂,净化语言环境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以往教师在课堂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一味掌握主动权的方式己不适应新时期优秀人才的培养,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表达其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搜集整理具有讨论意义的主题,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最后老师做出总结与陈述,对于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与鼓励。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组建网络交流平台,在课后或日常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的探讨与交流。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掌握的学生思想与状态,摒弃恶俗的网络语言,净化语言环境,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与启发,这样才有利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结语
网络语言是促使汉语言文化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国家应该针对目前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给与解决的措施,加強网络文化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进而营造一个健康有力的文化氛围。对我们个人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应当抵制不良、低俗的网络语言,学习好汉语言文学,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吴政坤.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115.
[2]蔡聃.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研究[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07):197.
[3]王智凤. 浅析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发展的影响[J]. 才智,2016,(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