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关病”的表现、原因以及对策建议

2018-07-30周伟

魅力中国 2018年4期
关键词:考核机制领导

当前,一些地区的机关和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机关病”,直接影响了党委和政府形象,制约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机关病”的主要表现

(一)不作为日趋严重

1.明哲保身不敢作为。一是怕出问题不作为。有些党员干部认为现在上面要求越来越严,多做可能多错,于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宁愿不做事也不愿犯错误”的心态,干脆“不做事”。二是怕得罪人不作为。有些党员干部怕伤同志感情,怕丢群众选票,以致畏首畏尾。碰到“得罪人”的事就走走过场,甚至对违纪违规行为不敢坚持原则。三是怕做不好不作为。有的干部担当意识不强,工作中“难”字当头,“怕”字为先,缺少直视问题、直面矛盾的胆略。

2.故步自封不愿作为。一是贪图安逸不作为。经常听到有人抱怨现在干部不好当了,干脆图个轻松,什么也不做。有的干部上班就是炒股、玩游戏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有的甚至将办公室当菜园门,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二是无利可图不作为。有的干部凡事“利字当头”,如果是无利可得的事,即使是自己分内之事也不管不顾。三是不思进取不作为。由于干部上升空间受限,提拔任用看不到头,认为干得再好也无用,久而久之,产生不愿再干的想法。

3.敷衍推诿不想作为。有些职能部门履职不力,对群众诉求敷衍塞责,相互踢皮球,群众不打电话催几次、不上门跑几趟就难有结果。

(二)不善为较为普遍

1.能力不足不善为。有的党员干部干事热情很高,但因缺乏真本事和硬功夫就是干不了、干不好;有的干部理论知识丰富,但工作方式和基层实际脱节;有的干部领导能力较强,但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面对基层突发事件、群众信访问题束手无策。

2.患得患失不善为。有些干部既想遵守规矩又想保持特权,过多考虑个人利益,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导致工作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干部怕工作失误,惹火烧身,以致不敢闯、不敢创新、乐于当“守成官”,工作绩效很不理想。

3.好大喜功不善为。有的干部习惯于喊口号、唱高调,只有唱功没有做功;有的干部热衷于拍脑袋,不重实情;有的干部选择性办事,上边说的马上办、群众说的没听见、领导见到的抢着做、领导见不到的无所谓。

4.倚老卖老不善为。有些领导干部自以为工作经验丰富,不学习新政策、新规定,还是以老眼光看待新问题,凭老办法办事,结果令群众不满,甚至违背上级精神。

(三)乱作为仍有发生

1.变换方式乱作为。有些地方和部门借招商名义“打擦边球”,有的为招商企业违规出台所谓优惠政策;有的借招商引资名义大吃大喝,报销各种不能列支的费用等。

2.掩盖矛盾乱作为。有些单位领导千方百计掩盖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有的乡镇干部在征地拆迁工作中为了完成任务擅自做主,企图掩盖矛盾蒙混过关,导致重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问题不断。

3.索拿卡要乱作为。少数职能部门办事人员崇尚潜规则,“小恩小惠”,从中拿回扣、得好处。有的巧立名目向企业搭车收费、重复收费。

二、“机关病”存在的主要原因

党员领导干部“不善为”“不作为”等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任其发展,不仅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因此,必须找准党员领导干部“机关病”的病根,对症下药,变不作为为积极有为。

(一)主观原因

1.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当前,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将马克思主义“口号化”和“标签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每一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理想信仰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仰信念,或理想信仰信念不坚定,就等于精神上缺“钙”,这是很危险的。

2.权力观、政绩观扭曲。不少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错位,认为权力是个人奋斗得来的,是凭“关系”取得的,甚至认为是某上司恩赐的。因此,面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客观环境,第一选择就是明哲保身,以巩固自己获得私利的基础。

3.思想混乱,认识不清。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有不少模糊认识,如: 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反腐过于严格,公款消费受到限制,需求拉动经济的作用削弱,导致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严峻;现在考核干部指标多元化,经济指标权重下滑,表明经济发展不那么重要,抓好稳定就行,如此等等。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动上的偏差。

(二)客观原因

1.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标准体系不完善,实绩重视不够。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除了存在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忽略群众意愿的问题外,还存在实绩重视不够的问题。

2.缺乏容错机制,限制了干部的创新和担当精神。当前,改革行至深水区,如果没有干部敢于“吃螃蟹”,改革又如何落地?

3.晉升通道不畅,导致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实干的精神状态。目前,县乡领导干部的选拔方式,除了数量不多的竞争性选拔外,主要是就地提拔和从上往下选派。这两种方式都是广大普通党员干部可望而不可及的。

4.庸官退出机制缺乏,客观上保护了庸官懒官的利益。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部退出机制,庸官懒官下不去,勤官能官就上不来。现在领导干部存在着“不到年龄不离岗,不犯错误不下岗”的现象,使得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客观上保护了许多庸官懒官。

三、解决“机关病”的对策建议浅析

(一)完善激励机制、容错免责制度,解决干部“不作为”问题

1.建立及时发现、解决领导干部思想问题的机制,把下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动态纳入上级领导干部定期调研的范围内,建立下级领导干部向上级定期汇报对重大政策部署的思想认识机制,建立地方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解决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问题的制度。

2.完善激励机制,疏通晋升通道,让干事者能干出前途、干出希望。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实行更严格、科学、完备的考核机制。首先要将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结合起来。把对干部的考核延伸到当地居民代表、服务对象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群,扩大考核的民主性,增强考核的科学性,真正解决“重上级评价、轻下级评价”、“重内部评价、轻外部评价”等问题。提拔干部必须从后备人选中产生,真正让干事者、能够干出希望,得到晋升,确保晋升通道“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唯一性、合法性。

3.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容错免责制度。容错免责是指对于领导改革创新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较大的,只要是不可抗力导致、属于积极创新、勇于改革范围内,可以免于追究有关领导干部的责任。经确定予以免责的领导干部,不仅将免于行政追责和效能问责,在未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也将免于扣分、在干部提拔任用党风廉政审议中免予一票决,采取有效措施表彰创新、奖励改革。因此,在建立“容错机制”的同时,以制度的形式建立公开、执行和评价体系。换言之,仅允许“试错”还不够,还要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纠错”。

(二)培育核心价值观,解决干部“不善为”问题

1.注重“三观”培育,强化宗旨意识,践行“三严三实”,开展“两学一做”系列教育活动,坚守“总开关”。干部教育培训中,把树立正确的“三观”放在首位,强化宗旨意识,筑牢“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思想。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地方大讲堂、在线学习等平台,积极引导干部把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2.强化领导干部德育教育,建立独立操作的考德机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任用干部新标准,所以,德育教育应当成为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干部教育的课堂。同时,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德的考核力度,把不作为纳入德的考核指标,从正向教育立德和道德考评与监督双向入手,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

(三)建立权责对等的评价机制,解决“乱作为”问题

1.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干部考核评价的科学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考核工作的“指挥棒”和“发动机”,决定着干部的行为导向。改进考核评价方法,提高对党员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真实性。党员领导干部,工作覆盖了经济社会各领域,工作目标和任务、政绩表现形态等都具有多元特性,客观要求对他们的考核评价方法多元化。

2.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淘汰惩戒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干部淘汰机制,有效地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真正疏通干部“下”的渠道。首先要严格淘汰标准。淘汰标准应增加制止“不作为”的一些指标,比如群众批评意见、群众拥护度、作风漂浮、业绩下滑、在岗不谋事等指标。实行无功即过的推定制度,对无功的干部实行问责。其次是细化淘汰的制度安排,实现量化、精确化,便于操作,逐步健全不适宜现职岗位领导干部的问责和调整机制。

3.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围绕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任务,按照权责对等、责权清晰的原则,合理划分各部门、各单位的职权和工作任务。建立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督查制度,对各单位和部门的实际工作内容实行跟踪督办,及时晒出各单位不作为的“负面清单”,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坚决避免督查“雨过地皮湿”和走过场问题。

作者简介:周伟(1992年-),男,安徽合肥人,中共界首市委党校教师。

猜你喜欢

考核机制领导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市领导会见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