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蒹葭》谈诵读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30刘丹丹
刘丹丹
摘要:本文从直观感知体验、读思结合、符合汉语特性三个方面探析诵读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以《蒹葭》课堂教学为载体,分析诵读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诵读法;《蒹葭》;中职语文教学
诵读法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之一,荀子曾讲过:“诵读以贯之,思通以诵之”。通过诵读法能促进学生熟悉和理解文言文及诗歌的语句用法和含义,能帮助学生体会诗句或者文言文词句的语言美,能排除学生与作者间的语言隔阂,引导他们对诗歌意境的领悟和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验。诵读就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转变为有声的言语,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认真地引导学生诵读,激发课堂的活跃性,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下面主要以《蒹葭》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诵读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遵循学生阅读心理规律,强调学生直观感知体验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诵读法主要是要求学生对全文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而通过诵读法首先是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直观的感知,获取文章的整体印象。但是,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直观感知体验必须遵循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文章所蕴含的各种意境、寓意、语法等知识。因此,在诵读过程中,第一读,读出文章的大概主张;第二读,读出文章的文势规模;第三读,读出文章的纲目关键;第四读,读出文章的警策句法……通过一遍遍的诵读,让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样,遵循学生阅读心理发展规律,加强学生直观感知体验,进行诵读法能更加深刻完整地掌握文章的结构、意境、词句、语法等信息。
比如《蒹葭》课堂中,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齐读、个别读,要求他们反复诵读,直至背诵。每读一遍,笔者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解答,问题随着诵读的次数逐渐深入。这样,让学生们每读一遍都述说其对整篇诗歌的感悟情况。如读完第一遍,笔者会提问:《蒹葭》这首诗歌具体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在何时节?此时学生们会根据第一次诵读而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说:“秋天,清晨”。因为诗歌中多次出现“白露”,而白露即为秋天清晨所出现的气象特征。然而接着读第二遍,第三遍……笔者设计的问题如:“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为霜、未稀、未已等词主要表现了什么意思?”、“整篇诗歌所采取的语言手法有哪些?”等等。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读思结合
通过诵读法,让学生熟读静思、读思结合、以读助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文章感受,自求自得、自我感知,将诵读、感受、体验、记忆、精思、自求、自得进行结合,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不断的记忆、不断的揣摩、不断的思考,最终使学生们“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达到“思远、义精、学博” 的境界,实现举一反三。同时,通过诵读法,学生能积累丰富的语言语句、提升其写作能力、增强其预感能力。而这些都要求学生在诵读中要主动思考,即读思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一味地跟从教师分析和讲解,被动地去接受,去死记硬背。
比如在《蒹葭》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诵读的同时主动思考、讨论。如学生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在即便齐声诵读之后彼此讨论,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想象,彼此探讨整篇诗歌的意境、画面,将整篇诗歌具体故事化,再让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进行积极发言,将小组成员的观点看法述说出来。如这篇诗歌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以及追求不成功的惆怅”之故事,从而彰显出真挚感情的美丽和结果渺茫的可悲之处境。通过读思结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诗歌诵读以及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符合汉文汉语特性,强调学生入境、入理、入情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观念都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各种情感、思想都是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的。通过诵读法,从文章语言文字出发,让学生慢慢地“人境、人理、人情”,透彻掌握和理解文章语言意象、意境,充分感受文中蕴含的人格魅力、美好情操、深刻哲理,挖掘作者内心中的想法、情境、情感。而这些都是符合汉文汉语的教学特征的,汉文汉语特性往往蕴含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含蓄之美、“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意境之美、“言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空白之美。
比如在《蒹葭》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层次教学法,将全诗划分为三个章节,每个章节划分为四个层次,让学生在诵读中层层逐渐进人诗歌之境、之理、之情中。如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通过学生的诵读和笔者的讲解,让学生感受清虚寂寥和凄凉哀婉之情,感受诗中追求爱情却可望难即的处境。而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日夜思念的意中人。之后四句是并列的兩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全诗三章, 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诵读法是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笔者运用诵读法,在《蒹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充分应用,有效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齐读、个别读,要求他们反复诵读,直至背诵。每读一遍,笔者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解答,问题随着诵读的次数逐渐深入。这样下来,让学生们每读一遍都述说其对整篇诗歌的感悟情况。
参考文献:
[1]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补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68
[2]刘义庆撰.语又教学中诵读法应用历史概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637
[3]智仁勇等.叶圣陶语又教育言论摘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