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空心病”与小组中的“自我”

2018-07-29孙国胜,张琳慧,张芸

青年时代 2018年13期
关键词:小组工作自我人本主义

孙国胜,张琳慧,张芸

摘 要:大学生“空心病”是伴随时代发展而暴露出的弊端和病癥,本文主要选择与以往不同的人本主义介入模式为治疗视角,以小组工作为活动方式,运用人本主义理论激发个体追求向上趋势的自我实现。根据实际活动的反馈提出人本主义新模式,其中也针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进行了创新。

关键词:空心病;小组工作;自我;人本主义

一、大学生“空心病”概念及表现

(一)大学生“空心病”概念

现在我们对空心病的概念,一般认定为:个人价值观有所缺陷,从而导致的心理障碍。这种疾病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对生活很迷茫,不知道生活要追求什么。

(二)大学生“空心病”具体表现

在众多的“空心病”患者之中,学生群体显得尤为明显和需要被关注,据资料显示当今全国的自杀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中学生群体却呈现相反的趋势,因此我们更应该将关注的视线投向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空心病”的一些主要的表现。

在症状方面,“空心病”的外在表现一般与抑郁症的症状相一致,其中有长期抑郁,对外界刺激无兴趣,也表现为个体本身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孤独感。这样的现象导致早期症状表现为迷茫和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同的问题。

表现出表面上的人际关系良好,但是注重的是塑造一个他人想要看到的形象并努力去维系在他人眼中良好的自我形象,并不是从自己内心真正的去展现出的形象,长时间以往会导致自身的压力过大或者是自我调节不当而形成的错误认识或是不良心理。

强烈的自杀意念,但是这样的自杀倾向其特点并不是因为受到挫折或是伤害,觉得无法继续生存而选择的死亡,而是自己内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因此选择以死亡的方式在结束这样无目标、无意义的生存。

二、小组工作介入“空心病”实务分析

(一)活动目标及目的

通过五个阶段,递进性的要求和活动,逐步消除组内成员的“空心病”症状;通过人本主义治疗的理论和技巧,从中寻找预防及治疗的创新方法;帮助成员通过活动目标的达成体会自我实现的感觉,树立新的人生目标,形成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体目标是,通过小组活动,改变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帮助他们正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积极向上、自信正向的生活观,寻求自己的生存意义。

(二)实务过程

在活动之中,自我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个体能意识到的和自身有关的经验,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小组活动借由初次的活动设计,通过“破冰”游戏,建立初步的社会工作专业关系,使成员了解本次小组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之中介绍说明小组规范;通过第一次活动之中游戏的设置,潜移默化的让组员学着去真诚的了解他人,逐步形成正面、积极的组内气氛。

第二次的团队信任活动和第三次分享会的开展加深了团队凝聚力,促进组员之间的信任感为主,建立真诚的人际交流关系,并且让组内的成员交流自己最初或是内心真正对自己、对生活、对学习的期望,而现在与现实的差距又在哪些方面,提出自己的困惑和苦恼,也包括自己对自己存在的意义的理解。

第四次活动通过第三阶段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困惑的分享,由记录人员整理出成员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和困惑,制成问题合集,所有成员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共同讨论一起寻找解决方法,改善非理性的观点,树立积极正面的生活目标。

最后,通过户外的活动,再一次强调与人交流的真诚和对信任的加深,通过上次的小组共同的“未来计划”,让成员自己寻找到专属于自己未来的目标,并说出自己为了达到目标该如何去做,在社工的引导下设立一个较高的目标,以此来激发成员寻求自己的存在意义。

三、小组工作介入技巧及理论创新

(一)小组工作技巧反思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个案(实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在介入实务的方面,先预设方案再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边实施,一边观察结果,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自己的方案。因此,通过在活动中的观察、总结,对小组工作介入实务过程提出了几点技巧上的反思:

1.建立相对平等交流环境的技巧

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发现小组的内部沟通交流应该建立在尽可能平等的基础上,但是这个“平等”的基础在实践中不容易做到百分百的平等。另外,组员之间表达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长期只听到“善言”的声音,并不是真正平等。即使,其他的小组工作,成员并不是长期生活或彼此认识,但不无避免地,因此,社会工作者应以“尽可能平等”的原则,尽能将每一个成员的声音能展现出来。当交流分享过于沉默时,社工应适度将“强者”、“善言者”的示范力量展现出来。

2.设计符合既定目标活动的技巧

小组工作中,活动内容的设计十分关键,是实现小组目标的重要载体。活动内容虽然要对服务对象有吸引力,但也要以活动的目标为中心,要以活动目标的需要为前提,绝不能注重活动本身的形式,而忘了中心,为“游戏”而“游戏”。

另外,活动的设计,应适当发挥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的功能。此外,对活动内容的可行性,设计时未有十足的把握。

3.合理评估服务对象需求的技巧

小组活动中,社工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活动中,社工是服务的提供者,目的是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但是服务对象的需求,并不是不加选择满足,而是要以小组活动的主题方向为出发点,服务对象符合主题方向目标的要求,可加以考虑;不符合的,一般不宜接受。

概括而言,要以是否符合工作原则为基础,以是否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小组目标的达成为依据。

4.正确处理小组矛盾的技巧

小组成员间矛盾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进度停滞不前,甚至小组解散失败。但是矛盾与合作均是推动小组发展前进的重要因素。表面风平浪静、一团和气的状态,反而使小组动力不足。总而言之,把握好矛盾的度与量,以及掌握好处理的技巧,这是社工实践的必要条件。

(二)人本主义理论创新

根据活动的信息反馈,在实际运用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对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提出创新和发展。在理论之中,“以人为中心”是人本主义介入模式最重要的理论,本次研究根据该模式理论的一般表现提出以下的创新点。

1.个体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具有复杂反射性

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倾向,即每个人都具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倾向。而在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空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无法寻找自己的生活目标,也就是没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动力。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每个个体在其潜意识之中都具有“自我实现”追求,但是若长期无法实现自己的“自我实现”,个体本身就会产生退缩、无意义的心理感受,甚至是选择无视、隐藏自己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以求一种心理上不被失落打击的安全感,但是这种心理经过活动或是教育的引导和开解,是能够再次激发小组成员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2.外界信息对个体自我评价具有重要影响

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关于自我机体的评价过程,个体在与现实互动得过程中,会依据互动的过程获得经验从而进行自我评价,并且依据理论而言自我评价主要以“自我”内部感受为主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但是在活动之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成员的发言和表现在极大地程度上会受到其他人评价的影响,尤其是他人对自身的评价。

所以在实际组织活动的时候,社工应该多使用积极地、正向的言语或是鼓励赞扬的行为表现,以此增加个体对自身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对自身的满足感,从而消除其本身的负面情绪和错误认知。

3.个体满足感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呈同向性

罗杰斯在人本主义介入理论中,个体针对事物的反馈是否能够感知到满足与个体的自我实现目标是否达到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能够让成员获得“自我实现”的或者是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达到了“自我实现”价值的活动、成果、他人的鼓励都会带给他们心理上的满足感,同时他们就会感觉到开心、快乐。由此,自身的满足感与本体的自我实现存在相互作用的性质,并且自身满足感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呈现同向性,即符合自我实现则个体满足,反之亦成立。同时可以总结到个体会因自身的满足感对事物选择趋近或者回避。

4.个体具有维持良好外在的“伪装”行为

在罗杰斯看来人是可以信任的,就理论上而言,每个个体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人与人之间是可以被信任,而人是可以被改变的,但是通过资料显示很多“空心病”患者会维持自身在他人眼中的良好形象,成为别人想要看到的“自己”,甚至是借由一些“伪装”来证明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和病症,那么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人从本质上是值得信任和可以被改变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之中,我们组织和进行一個活动或者是治疗,除了听取来访者的自我表露、怀着善意相信来访者的同时,也应该更多的去发掘案主的真实内心想法与情感,注意在活动中多进行全方面的观察,而不是一味地相信和听信。

参考文献:

[1]布勒(Buhller,C.),埃伦(Allen,M.).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0~40.

[2]马斯洛(Maslow,A.H)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柯燕.基于理性情绪治疗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4]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技术与发展[J].心理研究. 2008(03).

[5]孟娟.对立与融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与科学模式心理治疗比较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6]李红欣.对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思考[J].中国临床康复. 2005(28).

[7]王志强.论大学生行为特点及行为倾向[J].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6).

猜你喜欢

小组工作自我人本主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