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前程远大”还是“浪子回头”?

2018-07-29刘建国

青年时代 2018年13期
关键词:远大前程主题

刘建国

摘 要: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讲的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远大前程”先得后失,又失而复得。幡然悔悟的浪子回头,历经痛苦而抛弃虚伪的价值。正是这主题才使得作品具有永恒的意义并进入西方文学的主流。

关键词:《远大前程》;浪子回头;主题;警示

一、作品简介

在英国古典文学里,狄更斯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人物。在众多的狄更斯的小说里,最能揭示英国这个名利场的莫过于《远大前程》。要认识英国文化和英国文学,《远大前程》乃必读书目之一。事实上,在文学上对于英伦的介绍,没有任何作品比得上《远大前程》。[1] 狄更斯把自己的人生观、哲学观和道德观都总结到了这部作品之中。英国文学的主题特征都包含在此作品里,它们是:强烈的地域特征、阶级意识、讲究礼仪和热爱隐私、伦敦的中心性、乡土主义、注重自然、专注人物人品、微妙的幽默、酒馆的无处不在等等。总的来说,狄更斯的小说有一打特征:现实的背景;娴熟的人物刻画;高超的情景描写;氛围的唤起;多重情节构造;对社会罪恶的谴责;对道德的执着;对人类心理学的兴趣;对人的邪恶和愚昧的讽寓;喜剧精神;普世主题和原型意象;戏剧性的喜剧结尾。这些小说特征也都体现在《远大前程》里。

小说的情节构造颇见匠心。故事涵盖了主人公从七岁到三十四岁的人生经历。小说的头七章描写了年轻的主人公的故乡的环境。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是匹普头一次造访哈维沙姆小姐的家。这次拜访促使匹普想往上爬的追求。而他往上爬的关键事件就是他要继承一笔钱。故事的转折点在第39章,也就是匹普不得不承认他以往的人生建立在了虚妄的价值观上。

S. 路易斯曾经说过:像荷马、莎翁、狄更斯这样的作家都是在对每一位读者的想象说话。[2] 《远大前程》的创作技巧包括:吸引读者仰慕和同情的英雄、让人厌恶的恶人、浪漫的爱情、悬念和神秘、冒险和冲突、解救和团圆、诗化的公正、幸福的结局、深刻的人类经验、道德和心志的促进、完全发展的普世的人物性格以及超越的风格。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

二、作品主题

狄更斯小说通常的主题包括:富裕与贫穷、爱心与拒绝、最终的善胜过恶。那么,《远大前程》的主题究竟是什么?经过总结,历史上评论者给出的主题有:1. 作为社会弃儿的匹普。匹普是个孤儿,住在离坟场不远的地方,总是觉得被当做没有理性、信仰、道德的人来对待。所以,他对待社会的态度是冒犯,而且他想要不择手段地千方百计往上爬。他想通過往上爬来赢得埃斯特拉的芳心。事实上,许多人都是这么做的,都想往上爬,都想从被统治者变成统治者,做人上人。在英国这个著名的名利场里,每个人都在利用别人,同时也在被人利用。2. 财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英国这也是许多人信奉的真理。玛门是通往上层社会的手段;没有财富,都会被势利小人所鄙视。英国绅士的虚伪掩盖不了伪君子对玛门的崇拜,而拜金主义乃万恶之源,把人都带到万劫不复的深渊。3. 作为监狱的伦敦。哈姆莱特曾说过:丹麦是座监狱,而英国是座疯人院。对于匹普来说,伦敦就是座监狱。他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财富于他如饮鸩止渴。所谓的绅士风度和上层社会的教养却败坏他的灵魂。在这座死亡的拥挤的大都市,他不被接纳,被人鄙视,他感到极度的失望和孤独。4. 教养。教养指的是良好的教育导致的良好的言行举止。爵位和阶级并不等于教养。一个人如果有很好的信仰,那么通常他会有良好的教养;如果没有信仰,而有良好的家风和家教,那一个人也会有教养;即使一个人没有信仰,有没有家教,但他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养来获得教养。5. 道德退化。在所谓富人的天堂的伦敦,同样并存的是肮脏、污秽、黑暗、雾霾。作为小人得志的匹普在伦敦就成了“本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形象。拥有所谓“远大前程”的他就瞧不起他的姐夫和其它的村民了。在这座充满小肚鸡肠的人的城市,大家都是吃喝玩乐,得过且过。除了极少许的虔诚人士,多数都经历道德破产,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浪子。只有乔是例外。虽然他心智不足,也不会社交,但他心地善良,有爱有光,乃是道德的榜样。

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s”, 意思是指一笔遗产,汉译“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如果有虚假的“远大前程”,那么就一定有有真正的“远大前程”。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远大前程”呢?

事实上,《远大前程》讲的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浪子的故事。小说的标题道出了故事的中心情节:主人公“远大前程”的获得和失去建立在他从一位不知姓名的恩人那里继承的财富之上。主人公匹普经历了从清到浊再从浊到清的三个阶段:村子里的童年和少年、伦敦的养尊处优的青年、失去财富后的还乡岁月。皮普经过了“远大前程”的获得、失去和重新获得,即先得后失,又失而复得。可以说是有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经历。皮普幡然悔悟、浪子回头,脱去旧衣服,穿上了新义袍。真可谓是知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狄更斯即使不是虔诚的教徒,也一定听过新约圣经路加福音15章浪子回头的故事。不然,他就不会在《远大前程》里写出以下的句子:

六月的天气是甜美的。天空湛蓝,云雀翱翔在碧绿的玉米地上。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想到乡村是如此美丽祥和。它们唤起了我里面的柔情;因我的心被我的回归变得柔软,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感到我就像远游多年的的浪子赤足回归一样。[3]

以上的描写让人回想起路加福音第十五章浪子回头的故事。这个被许多人称为世上“最经典的短篇小说”的故事的重点不是在讲那个浪子,而是在讲他的父亲。这个大儿子比喻的是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严守摩西五经,但他们骄傲成性,自作聪明,自认为是犹太人在宗教思想的领军人物,自视在众人之上,却没有真正的爱心和美德。父亲的大爱表现在他对小儿子的宽容之上。小儿子落魄回来,他不是冷嘲热讽而是张开双臂拥抱儿子,完全忘记儿子原来的荒唐和罪恶,让仆人给他拿代表荣誉的衣服、代表权力的戒指、代表儿子的身份的鞋子,然后杀了肥羊,在爱宴中庆祝浪子的回头。

在整个故事里,匹普都在经历内心的挣扎和天良的斗争,因此,他就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拯救过程。匹普的道德重生充满了身体和心灵的苦难——为了把哈维沙姆小姐从火里救出来而忍受的烫伤、历经几个月才痊愈的疾病、暴力死亡的威胁、要极力偿还的债务、重新回到姐夫铁匠铺的劳苦、他最后那么尽心尽力的想帮恩人逃脱等等都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在救赎自己的灵魂。他认识到自己已经迷失人生的方向,想摆脱却又无法回到原来的道路。他内心的纠结与挣扎,是任何人也无法体会的。虽然最后他变成了穷光蛋,但是他浪子回头却是拥有真正的远大前程的开端。经历了这么多的喜怒哀乐,他真正悟出了人生的简单和宁静。匹普经过风风雨雨才长了智慧,终于抛弃了肤浅的势利,从而获得了真正的“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的故事始终贯穿着爱的主题:匹普对埃斯特拉始终不渝的爱,匹普与赫伯尔特的兄弟情谊之爱,马格威奇对匹普畸形却让人起侧隐之心的爱都得到了细致的铺叙;而最令我们感动的仍是乔那无私纯朴的爱。在乔敦厚而有些钝拙的性格里,倾注了狄更斯对社会底层善良的小人物的感情;皮普从一个幼小的孤儿到成为乔的徒弟,青年时代又几经生活环境的翻云覆雨,因虚荣一度迷失最终又幡然悔悟的成长道路上,无处不见乔对他最诚挚的关爱。他总是对皮普说,“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后来的情形证实了乔的一诺千金,当皮普到伦敦去接受“上等人”教育的时候,乔对皮普的伦敦生活感到了一种隐隐的不安,当皮普继承遗产的希望完全破灭,并生了场大病的时候,喬不但在精神上给皮普以莫大的支持,而且悄悄地帮助皮普还清了欠债。这种善良的爱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皮普在不断的对与错的内心挣扎中渐渐回归良知。

三、作品警示

《远大前程》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读者的享受——享受激动人心的行动、难以忘怀的人物、故事的喜剧和狄更斯的独特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小说的最后一页让我们联想到了那些伟大的世界名著——旧约的《约伯记》、《俄狄浦斯王》、《李尔王》。曾经沧海的埃斯特拉述说了苦难胜过一切的教训,她曾经被破碎,但她希望变成形状更好的器皿。

在每日的新闻中不难看到:破碎的家庭、虐待儿童、城市的暴力、乡村的恐惧、司法的不公、受困的人们的扭曲心理、拜金主义、所谓的成功效应、偶像崇拜和权力信仰带来的道德败坏、对理想的破灭、心灵的不安、焦躁和忧虑、弱肉强食、爱恨痴迷等等。这些云云种种正是《远大前程》说揭示的世界。今日的中国和小说里的英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城乡差距、拜金主义、世俗势力、灵魂空虚、人生迷茫等。红尘滚滚,有多少人在追求所谓的远大前程时失去了原有的纯真和良善?有多少的所谓的“上等人”瞧不起所谓的“乡下人”或“乡巴佬”?小说主人公皮普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金钱买不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人类一旦丧失纯真和良善,他们的内心必然空虚迷茫。小说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警告人类要避免虚假的价值观——假丑恶和名利色从而劝告他们接受真正的价值观——真善美和信望爱。而这也正是小说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Louise Cowan. Invitation to the Classics[M].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1998: 259.

[2] 同上.

[3]查尔斯·狄更斯 著,金长蔚 译. 远大前程[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356页.

[4]简化字和合本圣经. 中国基督教两会, 1989.

猜你喜欢

远大前程主题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远大前程》的哥特式解读
浅析《远大前程》中匹普的本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