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路径与形式创新研究

2018-07-29黄勋

青年时代 2018年13期
关键词:传播中华文化创新

黄勋

摘 要: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性在国际新时代背景下日益重要,其传播方式为了适应不同形势也日趋多样化。作为新出现的 “中华文化大乐园” 中短期海外华文传播模式有其独特的自身特点,同时也存在不足,借用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五W模式”并结合教师亲身经历对其进行现状分析,总结经验,可以为今后类似活动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途径方式的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现实意义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播;创新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前,中国文化传播的途径单一,中国缺少世界性的大众传媒,国际竞争力偏低,相对经济实力的突飞猛进,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有待加强是不争的事实。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不是超级大国,重要的依据就是中国不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力,美国学者雷默认为: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应时而生的“中华文化大乐园”这一新生海外中华文化传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值得深入研究。“大乐园”活动是国侨办海外夏令营的品牌活动,直属国侨办领导的各省级侨务部门及院校联合承办,通过选拔国内优秀教师出访海外,向海外华裔为主的青少年传授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增进当地社会各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感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时间上短期集中、师资上精选优选、内容上传统现代、授课上寓教于乐、效果上高效深远、合作上多样互动”与众不同的明显特征。借鉴传播学理论对这一新生的华文海外教学传播形式进行研究,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四个关键”

创新传播理论。复旦大学孟建教授認为中华文化的输出缺乏文化多元共生的理念、双向沟通的平衡模式和国际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为此,需要建立“多元逻辑、多元共生,多元共识”的传播理念,防止“中国模式”陷阱,要建立文明交流互鉴的常态机制,多种管道多种形式实现有效传播,借助当地和世界组织机构来进行华文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的增强不等于传播效果的改善,“大乐园模式”就是新兴的一种多元化传播模式,是对孔子学院等现存华文教育模式的补充,特别是开创了形式灵活、短期高效、多元教学的特色教学模式。针对所在地区青少年特点,运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面对面传播最多元化的中华文化知识,同时加强对当地师资的交流培训,逐步构建长期合作机制,以达到文化传播的不间断性和长期有效性。

讲好中国文化。目前由于承接国侨办海外教学任务的是不同学校,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大部分海外学校会接待不同国内教师团的授课活动,团队间的授课内容无法彼此承接,形成体系,学习内容容易出现“碎片”,无法真正建立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整体概念。有必要在国侨办统筹下,组织有经验有专业资历的团队对以往活动进行总结,加强与海外教学地华人社团、文化机构、友好团体的广泛合作,听取学员意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分类编写教学大纲和设计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方法,并开发多元化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如加强与当地新闻媒体合作,将文化传播受众面和传播效果最大化。

完善传播平台。目前的乐园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局限于校园课堂,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互动活动,形式较单一,传播平台的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首先在政府层面要构建统一管理平台,加强新闻报道和对外宣传,各个承包单位可以在此基础上建设有自己学科特色的教学子平台,教研和宣传并举,既要脚踏实地做好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开发教学方式,又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宣传,强调他讲互信,通过外国媒体报道讲述,以其亲身经历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在海外产生文化共鸣,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后续工作完善。教学效果的验证考核是乐园活动及其重要的另一环节。许多活动热热闹闹开展完,就没有后续总结及效果分析了,更谈不上经验教训的总结提高,也没有坚持传播载体的建设选择,这对活动今后的持续良性发展是不利的。今后的“乐园活动”要重视后续工作的推进,立足文化输出的全局观,建构真实、立体、丰富的中华文化图景,以点带面,由浅入深,做好文化元素真实客观又容易理解接受的传播渠道,尤其要重视传播载体的建设,如视频资料、文本图书等,使得活动的后续效应能一直顺延下去。“北京时间”新闻总监通过全球近20个国家实地调查得出结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评估的多重数据主要还是通过海外受众接受的N次传播等方式,因此我们更要重视效果分析、平台建设、媒体宣传等后续工作的完善,最终做到文化价值上的认同。

二、对“乐园活动”的具体建议

在纵向统筹管理上:要加大对跨文化传播提升综合国力重要性的宣传,政策上继续大力支持,提倡“文化立国”,积极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国侨办为主导,地方侨务部门组织,地方承办单位协作,构建提升海外华文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结构。

在横向交流协作方面:一方面,国内各承办高校之间要积极主动打破海外华文教学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缺乏交流的局面,在加强国内承办单位之间经验交流学习常态化的同时建立国内外华文教学的互动机制;另一方面,同时加强与所在国活动承办学校长期后续的交流,充分发挥所在国本土教师作用,通过培训海外本土教师,结合外派教学活动,请进来、走出去,提升海外华文教师的专业水平,结合其他诸如孔子学院等华文教学模式的先进经验,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形成较为完善统一综合的华文教学模式和教育机制,提高整体华文教学效果。

师资质量控制方面:教师团队要在选拔上严格把关,选拔后尽快彼此磨合了解,进行对应的专业培训以及对授课地区文化、授课对象个性等相关研究,充分考虑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性,设计文化活动品牌,最大限度发挥成员的专业特长,在制定教学科目上充分考虑专业互补,相互配合,整体统一的科学性。领队要统筹安排定期教学小结以及下一步具体工作安排,比如在每天教学结束后组织进行团队讨论会,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同时在日常中,通过微信群进行及时互动沟通,保证教学的顺畅进行。在提升国内外派教师水平,培训国外本土教师的同时,给予优秀承办单位(学校)更大的专业管理权,做到行政和专业分开,加强承办单位及其师资的专业考核认证,建立淘汰机制。重视提高参与海外教学活动师资的外语水平,因为乐园活动具有教学性质双重性特征-母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结合。由于所在国华裔后代接受华文家庭、学校及地区熏陶程度的不同,根据所在地区、家庭教育、年龄阶段等不同因素,他们的华文水平有着不同的表现,如东南亚华裔比欧美华裔水平高,移民越早后代比晚移民后代水平低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兼顾中文和外语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在坚持用中文授课的原则上,同时能有一定的英文交流能力,以便应对不同中文水平的授课对象。

教学活动设置方面:充分与完整、灵活与机动、整体与平衡原则-注重实用性与交际性,构建结合实际生活情景、互动性、游戏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文化传播研究表明-文化传播、特别是海外传播时要充分理解重视受众的地域、民族、历史、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乃至语言文化等特征,以具有中华传统特色课程结合当地文化进行传播,只有认识到了文化差异性,做好搭建“文化桥梁”,变“文化冲突”为“文化和谐”的充分思想和行动准备,才能做到长期的韧性传播,韧性传播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尽量采用目的国的语言,使得受教对象容易理解以及情感接受,另外可以培训部分有天赋的学生结合当地文化团队进行表演性质的宣传演出,短期内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还可以融合参加到当地的社区文化活动,大膽创新,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塑造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依托“文化品牌”和“营销战略”进行文化推广,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筑数字化信息化华文教育资源,建设完整、传承、古今结合的教学资料数据库。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要加强与相关媒体的沟通合作,利用国内外各种媒介做好持续跟进的正面报道宣传,重视活动后续影响力的开发,同时借助华侨华人在当地的“辐射力”,加强与当地华文媒体合作,传递来自中国的正能量,同时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充分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结合现代表演形式的文化活动,使其成为对象国受众容易接受和认同的文化符号,建成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教学手段和模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无论从国情需求,文化输出特点,还是国内外发展形式来看,乐园模式在未来扮演着极为重要且快速发展的文化传播角色,值得对其深入研究和革新推广。

参考文献:

[1]沈玲. 海外华文教育中的短期教育模式研究——以华侨大学“中华文化大乐园”为研究对象[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2): 77-84.

[2]侯斌. 从“5W模式”看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J]. 学子论文选登 NEWS WORLD,2014(1): 165-166.

[3]张春燕.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和内容选择[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 5-9.

[4]霍雪莹.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借鉴日本文化传播模式研究[J].今传媒, 2014(4): 152-153.

[5]彭娟, 刘志敏. 海外中文夏令营的课程设置策略——以第八届全菲华校中学生中文夏令营为例[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189-192.

[6]李建军, 刘会强, 刘娟. 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视角--以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为例[J].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 :145-149.

猜你喜欢

传播中华文化创新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