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效率

2018-07-28李彩香

江西教育C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

李彩香

摘 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将发展核心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作为总体目标。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教学活动,每一项教学内容和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效应,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本文提出要回归原点,在凸显基础效应中化难为易;立体呈现,在凸显分解效应中逐层突围;由篇到类,在凸显集中效应中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在凸显放大效益中一箭双雕,从而借助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回归原点 由篇到类 立体呈现 教学行为

一、回归原点,在凸显基础效应中化难为易

语文能力的发展关系到语言的理解感知能力、鉴赏品析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这些都必须要以语言的积累、内化为载体。因此,教师要关注阅读教学中的基础性环节,在凸显基础效应的同时,铸造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第七自然段中这样写道:“它无疑经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教师可以从“摧毁”这个词语出发,先引领学生从工具书入手,理解“摧毁”就是借助强大的力量彻底地使其破坏、损坏。然后引领学生重新回到课文之中,组织学生找找大自然摧毁的举动,诸如风雪的侵蚀、雷电的轰击等,使学生养成结合文本语境理解词语内涵的习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这株柳树还有可能经历哪些自然灾害的侵袭,学生罗列了台风、冰雹、酷暑、洪水等自然灾害,将这株柳树的顽强精神落在了实处。教师组织学生感知这株柳树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况?从而抓住课文中“复苏过来”“抽出新枝”“起死回生”等词语,将柳树的顽强不再停留在标签式的认知上,而是扎扎实实地停留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

教师从最容易理解的词语入手,拓展到整篇文本的关注上,再借助生活经验的辅助联想,将柳树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抽离出来,更好地走进了文本的内在意蕴。这一设计就紧扣文本中基础效应的资源,让学生经历了从难到易的思维历程,真正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整体性效益。

二、立体呈现,在凸显分解效应中逐层突围

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经典之作,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受教学时间和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教师绝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将所有的教学点都融入其中,这就需要教师合理选择教学资源,紧扣文中“某一点”展开立体化、细致化的教学,并运用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展开分解处理,从而夯实这一类型的教学内容。

以《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为例,课文前半部分以叙事的方式描写了萨沙一家四口外出游玩,遭遇降雨,一家人将雨衣让给了最弱小的萨沙,而课文的后半部分则是借助萨沙与母亲的对话揭示了“这样做”的用意,提炼出文本的核心主题。课文中的对话部分,不仅是文本核心内涵的集中体现,更是学生学习对话的重要资源。教师展开了三个层次的教学:首先是教师着力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不描写人物的对话,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学生照样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作者要借助人物对话揭示文本主题,明确了作者表达的初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揣摩辨析学表达,虽然只是简单的几个自然段,但人物对话内容的设置、语气的表达以及提示语的运用,都极其准确且富于变化。教师就应该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言语形式的运用上。最后教师创设了“学生迟到与教师进行解释”的情境,并组织学生实践练笔。

人物对话的描写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教师正是引领学生通过感知、揣摩、实践的思维历程,对教学点进行分解,在不同层面和维度中呈现出不同的目标,在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得到了效益的最大化。

三、由篇到类,在凸显集中效应中触类旁通

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看,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这一类型文本的典型代表。阅读教学除了要对教材中典型文本进行深入洞察与开掘之外,还应该充分关注这一篇文本所彰显出来的文体特点,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由“一篇”向“一类”转变的链接点上,从而利用集中效应,拓展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效果。

如《说勤奋》一文是苏教版教材中第一篇说理文,教师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了作者表达的主旨,即勤奋是通往成功之门的桥梁,同时也让学生洞察出作者是利用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的。教师依照说理文文体的一般性特点,引领学生提炼出文本的论点、论据等核心要素,同时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作者所选择的两个事例中,感知作者分别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身份进行材料的选择,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意识到说理文中论证材料的典型性。教师则为学生补充了两篇难度相当的说理文,组织学生从提炼论点、概括论据的方式进行阅读,并深入洞察作者论据选择的典型价值,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实践过程中运用方法、内化方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停留在说理文内容的感知上,而是充分把握说理文的文体特点,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关注一篇的过程中迈向一类的集中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由此及彼,在凸显放大效益中一箭双雕

任何同一类事物和现象都有着自身的独特规律。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呈现出来的规律进行迁移式、放大式的关注,历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课文中有一句话:“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课文中的这句话还可以运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事实上,这样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转化视角,解读课文原句的丰富内涵,但仅仅还不足以窥探教师问题设置的精妙。在学生尝试转换方式表达之后,教师再次进行追问:“你还能想出哪几种表达的方式?”两次不同程度的問题激发,充分唤醒了学生的内在思维,课堂也顿时热闹了起来,学生所运用的关联词更是丰富多彩。有的学生直接进行聚合性处理:“李时珍行医、研究药物两不误。”再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在理解“美好的东西”时,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了这样的练笔:这美好的东西,是口干舌燥时,送给你的一汪清泉;这美好的东西,是炎热酷暑时,带给你的一阵凉风;这美好的东西,是 时, ;这美好的东西,就是 。

在这样的设置中,教师并没有将问题的答案趋向于唯一性,而是给予了学生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引领学生的认知不断向文本的广度、深度迈进,契合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即抽象的事物先要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在经历了深入洞察之后,再回归到抽象,从而真正深化对学生的内在认知。

机械而生硬地将教学行为进行割裂,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严重戕害。这就需要教师保持对教学体系的审视,关注教学环节、教学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这种联系所形成的内在效应,从而扩大教学策略所起到的教学反响,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河南玉.打造高效课堂,减负增效,让教学增值——“小组互动,六步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 (04).

[2]王本华.强化核心素养 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 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02).

[3]徐光华.紧紧抓住教学关键 着力培育核心素养——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与思考[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5).(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
探讨小学数学高效率教学行为特点
ISEC项目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研究
教师讲好政治课要注重身心投入
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板书与媒体呈现行为的分析与策略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及提升策略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探索初中数学教学
随堂练习,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探析如何优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