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尼族史诗活态传承的传统场域

2018-07-27张赛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4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

摘 要:哈尼族史诗的活态传承依托一定的传承场域。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将哈尼族史诗活态传承的传统场域主要分为人生礼俗场域、岁时节日场域、民间信仰场域。通过研究哈尼族史诗在传统场域中的演唱传承表现形式,分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增强对哈尼族史诗活态传承的必要性,认为哈尼族史诗在传统场域中的活态传承不应仅局限于对史诗文本及传承人的传承保护,更应是对整个传承场域的保护。

关键词:哈尼族史诗;活态传承;传统场域

作者简介:张赛,研究方向: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3

各种文化样态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场域。“场域”(field)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学核心概念之一,“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他把场域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认为场域是在特定社会空间中的各个行动者的相互关系网络。在场域理论中,布迪厄又把社会空间分为若干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社会空间作为一个大场域就是由这些相对独立的子场域即社会小世界构成的。根据布迪厄提出的场域概念,笔者认为史诗传承的场域是指史诗文本演述与传承的文化空间,既包括某个史诗演述场合,又包括在这具体场合所涉及到的人与人、人与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史诗作为研究哈尼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它的活态性表现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把哈尼族人民的知识经验累积其中,同时总是在一定的民俗文化空间中由专人进行反复展演,通过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使史诗演变成为一种历史化的动态过程。这个民俗文化空间可以说是哈尼族史诗活态传承所特有的场域。依据民俗内容的不同,哈尼族史诗活态传承的传统场域可以分为人生礼俗场域、民族节日场域、民间信仰场域。传统场域为史诗的活态传承发展提供了传承的场合和载体,在史诗的活态传承发展中发挥着哈尼族文化认同建构、民族记忆传承等功能。

一、人生仪礼场域中的活态传承

史诗在传统的哈尼族人生礼俗场域中吟诵。作为一种神圣的族群叙事传统,史诗演述之所以出现在民俗学意义上的“人生仪礼”(rites of pas-sage)活动中,正是史诗传承人与听众通过口头叙事的时间维度,运用哈尼人关于生命周期的经验感知,在特定的仪式空间共同构筑了本土文化关于人的存在与生命本质的叙事。在传统的哈尼族人生仪礼中几乎都会涉及传播哈尼历史文化相关知识的内容,讲唱史诗是方式之一。根据不同人生仪礼赋予的不同文化内涵,讲唱的史诗内容也不尽相同。对哈尼族人而言,这种意义比较重大的人生礼俗场域主要有丧葬活动和婚俗活动。

(一)丧葬活动中的传承

哈尼族的丧葬文化非常浓厚,举行的丧葬仪式也颇为隆重。哈尼族人认为他们是由天神阿波摩咪创造的,生老病死由阿波摩咪掌控,所有生者难免一死。同时认为,人类肉体死而精神不死,灵魂最终回归到先逝祖先精神实体聚居的地方。丧葬活动关系到哈尼人的生死由来,意义重大,因此葬礼成为村寨的公共事务,由摩批主持一系列具体的仪式。

首先是请“批斯”仪式,在篾桌前念诵祭词,并伴以一些身体动作。其次要举行“皮梭梭”的祭祀仪式“即找回死者的音容”。随后是“开路仪式”(让死者可以享受到祭献的祭品)、“查夺哦黑优”仪式(拿回脐带仪式)、“皮剖剖”仪式(脱胎仪式)、献祭品、“收得得”仪式(讲述去阴间生活时要注意的事情)、“莫咪罗国梭”仪式(把死者送回祖先跟前)、“阿给多卓呵”仪式(去除舅舅的咒语)、送葬仪式和叫魂仪式。在举行丧葬仪式时,整个仪式都伴随着摩批的演唱,是丧葬仪式的核心部分。摩批坐在祭坛上吟唱《错世迷都》(丧葬祭祀的歌)、《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迁徙史诗)等哈尼古歌,对万事万物、人生历程一一历数,引导死者的灵魂回到祖先大寨“惹罗普楚”和“诺马阿美”去[2]。在传统古歌调的基础上融入哭腔,同时会时断时续地敲响一种鱼尾形的竹筒,以表达对逝者的哀痛之情。虽然演唱时摩批脱离史诗书本,但摩批唱的内容是固定的,在吟诵中不能有自己的“创作”。如在葬礼中《哈尼阿培聪坡坡》吟唱主干部分主要是万物的起源、人的来历、洪水神话等构成,这些内容是固定的,不能改动。

(二)婚俗活动中的传承

婚姻是维系哈尼族种族繁衍和民族延续的最基本的活動。婚姻关系的缔结在哈尼族中有一整套完整的传统婚俗仪式。哈尼族民众十分注重婚亲嫁娶的礼仪,吟唱史诗是婚俗仪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哈尼族的分支之一腊迷人把一年分为三季,即农历的1-4月为春季,5-8月为夏季,9-12月为冬季,而冬季则是腊迷人举行婚礼的最佳时节。按照哈尼族传统婚俗,哈尼腊迷人的婚姻成功与否,男方都须向女方家的大人经过三次说亲:第一次说亲“那哈玉乎”,即探听瞧瞧女方;第二次说亲“咯们扎哩”,即与女方家说定;第三次说亲“哈切扎”,即吃定亲饭。经过三次说亲之后,该婚事一切就绪,接着举行婚礼仪式。第一天,“呀迷首扎”,迎接新娘。这时出嫁前的新娘则会在家里用哭调的方式哭唱“离娘调”,叙说母女之情,表达自己对不忍与母亲离别的悲伤之情。在迎亲过程中,男方需跳起“嘎尼尼”迎接新娘的到来。在婚礼典礼上,新娘新郎要向祖公神灵及男方父母磕三头拜礼,之后则进入就餐环节。在就餐环节中,村里的摩批及同宗族的男性长辈,则会在酒宴上用喜悦的语气吟诵送嫁歌,讲述婚姻的起源、如何组成家庭、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如何对待人生坎坷磨难等内容,如《窝果策尼果》,其中必唱第十六章《然密克玛色》(嫁姑娘讨媳妇)等,以此表达对新人的祝贺。在哈尼族婚礼仪式活动中,史诗是“活态”传承的。婚礼上史诗的演述者主要是歌手,并根据当时的婚礼语境添加一些自己口语化的语言,以展现史诗的鲜活魅力和哈尼族婚姻生活特征,气氛欢乐,调子欢快。

由上可见,哈尼族人在重要的人生礼俗活动中会传唱史诗,传唱史诗是传统人生礼俗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哈尼族将诸如《哈尼阿培聪坡坡》、《十二奴局》等史诗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和风俗习惯融入到了生活中的人生礼俗中。在哈尼人的人生仪礼中,史诗发挥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功能,就是规范生活,传承传统文化,这在婚礼和葬礼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婚礼中由歌手演唱的送嫁歌,葬礼中的“做规矩”一段,正是一种做人规范的教育方式。

二、岁时节日场域中的活态传承

哈尼族是以稻作为基础的农业民族。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哈尼族,围绕着农业生产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太阳历历法,同时也根据太阳历历法开展一系列的仪礼即稻作农耕仪礼。稻作农耕仪礼是以稻作生产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稻作生产特有的耕作方式、生产周期影响著哈尼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性格,是哈尼族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经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通过仪礼”[3],这种背景下的“通过仪礼”主要指哈尼族的传统岁时节日。在岁时年节这个特殊的时间点里,人们选择在农闲时节或年节佳季,选取较集中的时间,几天几夜的专门演唱史诗,利用自己的行为活动表达着对稻作农业的信仰,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启蒙教化、传播先辈创业精神和历史的目的。而史诗中所记载的哈尼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农业生产的内容,恰恰符合现代哈尼民众对稻作农业信仰的符号表达。依据农事规律和宗教祭祀的习俗,全民性的岁时年节庆典主要有梅奢扎(十月年)、浩奢扎(开秧门)、活夕扎(新米节)、库扎扎(六月节)等,其中以梅奢扎作为哈尼每年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梅奢扎是哈尼族的新年岁首。欢度日月更替、喜庆五谷丰登、祭拜列祖列宗、期盼天神祖先赐福、表达顺达安康愿景,是哈尼族新年的本质所在。十月是秋收过后,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正是粮食满仓,猪牛肥壮的时候。十月年热闹而欢乐。哈尼族人为了迎接这个隆重的节日,会早早把村寨打扫干净,男女老少穿着新衣。梅奢扎节期为每年十月的第一个卯兔日至第一个午马日,共4天。旧年最后一天(卯兔日)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在居室正房中举行煮汤圆辞别旧岁和祭祀祖先仪式[4]。新年第一天(辰龙日)则会煮3碗素面的白色汤圆,(每碗3枚)按照先纳老后格老的顺序举行迎接新年和祭祀祖先仪式,新年第二天(巳蛇日)在家中火塘上方供桌上的3碗白汤圆中添加酒烟菜等祭品祭祀历代祖先,新年第三天(午马日)以煮熟的猪头肉为牺牲在纳老火塘上方供桌上祭祀祖先。梅奢扎节期临近结束或结束以后,各家要邀请摩批在家庭正房前面的庭院中举行“萨党老”仪式。“萨党老”仪式是迈入新年举行的第一个祈福驱邪仪式,只有举行“萨党老”仪式之后,才能举行从新年开始直至年末的其他所有仪式。节日里,每个寨子都要举行一次全寨性的街头酒宴,哈尼语叫“姿八多”(即互相轮流敬酒的意思)。在宴席上,歌手或摩批会联块演唱诸如《苦扎扎哈吧》(苦扎扎节祭祀歌)的哈尼古歌,祈求利用吟诵古歌的方式获得祖先的保护和庇佑,以获来年的农业丰收。

哈尼民众将史诗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和风俗习惯融入到了生活中的重要节日祭祀活动中,全面展现了哈尼人的农业历史生活和当下仍部分保留的传统生活习俗,表达着哈尼人民的稻作农业信仰,体现哈尼民族独特的文化。

三、民间信仰场域中的活态传承

哈尼族是个多神崇拜的民族,其信仰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下的原始宗教,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这些传统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融合在一起。而史诗作为哈尼原始信仰的口头文学见证,在信仰活动中融入史诗的展演,借助浓厚的信仰活动提供得以存在和传播的文化土壤,在无形中塑造着听众的信仰观念,保护着他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哈尼族史诗活态传承的民间信仰场域主要指各种大型祭祀活动,如祭神活动、祭祖活动。

(一)祭神活动中的传承

大多哈尼人信仰万物有灵观念,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具有超凡能力的天神、地神和具有保护性质的祭祀神即寨神、家神。他们敬畏的恶神代表是“常”,敬畏的善神代表是“树林神”,认为天神是人的祖先,要定期祭祀,祈求保佑,以降福免灾;遇到人生病时,要求“白母”巫师叫魂;出远门或婚丧嫁娶也要求白母看卦选择吉日。原始的宗教信仰行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公共祭神活动。公共的祭典活动包括昂玛突(寨神祭典)、朗参展(寨门神祭典)、峨督额(祭水井)、朗玛展(神山祭典)、秘主主(防火祭典)、绍普展(圣地祭典)、普腊鼓(招寨魂)、噶纱额(防疾祛灾祭典)等八个祭神大典。其中以昂玛展最为庄严、隆重、肃穆。

昂玛突是祭寨神的节日,即传统的祭竜节。竜神的象征通常是万年古树,称为竜树,过去每形成一个村寨,不论十家八家,还是一户人家,也要首先在寨头选定地点栽培一棵树。据说竜树具有保护寨子的作用。每年“昂玛突”祭祀寨神林的仪式由大寨的大摩批主持。大摩批统一安排其助手到各个寨神林去主持仪式。祭祀开始,每人喝一口花椒叶水净口,并将祭品交主祭者献于竜台。摆到谁的祭品,谁就叩头。祭祀完毕,饮酒吃饭,唱诵祈福词。当天空出现星星的时候,举行迎神进寨仪式。寨里人点燃火把,敲响铓鼓到寨口迎接,然后进入祭竜广场。祭祀完寨神后,全体寨人各自携带酒食到神树下畅饮,每户一个蔑桌,摆成大筵,咪谷坐中吟唱酒歌,众人边饮边合,所唱内容有开天辟地、历史传说、祝愿丰收、祈祷平安等,祈求神保佑村寨平安,幸福吉祥。在祭寨神的时候,《窝果策尼果》必唱第一章《烟本霍本》(神的诞生、第二章《俄色密色》(造天造地)、第十四章《艾玛突》(祭寨神)[5]。一年一度的祭竜仪式使以村寨范围形成的独有神圣时空在这种仪式中得到强化,同时,村寨的凝聚力也得到有节律的强化。

(二)祭祖活动中的传承

哈尼族崇拜祖先,认为先辈的亡灵不死,游荡于阴阳界之间,影响着人们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家要供先辈灵位,每年在固定的日子要杀牲祭酋,以求赐福保佑人畜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祖内容可以说是渗透在哈尼族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丧葬活动中的祭祖活动,节日祭祀活动中的祭祖活动。为了祈求去世的祖先庇护活着的人们,后代儿孙举行祭祀,崇拜祖灵,从而产生了对永生无比强烈的渴求;当哈尼族认定灵魂存在并永生之后,便产生了处理死者灵魂所寄居过的躯壳的丧葬活动中的祖先崇拜习俗。对于如何去安慰死者之魂,如何求其福佑避其祸患,于是产生了节日中的祖先崇拜习俗。

史诗在民间信仰祭祀活动中的活态传承首先扮演着情感凝聚的角色。在丧葬表演过程中演述史诗,其亲朋好友以讲唱史诗来缓解经济与精神压力。讲唱者与受众合为一体,共同阐释过去,展望未来,解除对死亡的惧怕与忧愁。其次,史诗也扮演着娱乐宣泄的角色。在哈尼族节日中对祖先长辈们进行供奉和祭祀,通过讲唱史诗,来满足人们人财两旺、万事遂意的美好愿望。同时,史诗也扮演着民族认同的角色。哈尼族人民以讲唱史诗来共同追忆历史、缅怀祖先。大家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跟着摩批的演唱一同去回忆祖先创世的业绩。在史诗的讲唱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共鸣,这样不仅升华了民众的民族情感,同时获得深深的族群认同。

作为口传的民族纪实性史诗,它的活态性就表现在它始终与当地哈尼族的生产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就其传承场域而言,它的民俗文化傳承场包括婚丧礼俗、原始宗教的各种仪式上以及各种娱乐场合。就演唱传承的目标指向而言,不是为了文艺悦人,而是为了铭史、明理、明事、育人、济世、沟通人神、神人共悦。总之,哈尼族史诗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活跃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在重要的民俗活动场合中反复展演,以其神圣的权威性强化习俗的规范性,从而维护族群共同的权益,使社会生活正常运行,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

注释:

[1]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134页。

[2]张培:《哈尼族史诗叙事艺术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2年,第35页。

[3]李普者:《哈尼族稻作农耕仪礼》,《哈尼族研究》,2015年第3期,第31页。

[4]白玉宝:《跨境民族非遗视野下的哈尼族传统节日研究——以梅奢扎和库扎扎为视点》,《哈尼族研究》,2015年第4期,第22页。

[5]张培:《哈尼族史诗叙事艺术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12年,第35页。

参考文献:

[1]常亚昕.哈尼族卡多支系葬礼观摩记[J].哈尼族研究,2015(3).

[2]门图.“藏起新娘”的婚礼——澜沧县哈尼族僾尼人传统婚礼见闻[J].哈尼族研究,2017(1).

[3]李普者.哈尼族稻作农耕仪礼[J].哈尼族研究,2015(3).

[4]白玉宝.跨境民族非遗视野下的哈尼族传统节日研究——以梅奢扎和库扎扎为视点[J].哈尼族研究,2015(4).

[5]何志科.浅谈元阳县哈尼古歌保护与传承[J].哈尼族研究,2016(2).

[6]陈思琪.《哈尼阿培聪坡坡》的叙事艺术与审美价值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6(5).

[7]马翀炜.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J].开放时代,2016(1).

[8]赵德文.哈尼族敬树盛典与传统生态保护[J].哈尼族研究,2013(2).

[9]张培.哈尼族史诗叙事艺术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2年.

[10]存一榕.敬树为神的民族[J].哈尼族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
艺术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实践探讨
以“非遗”市场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研究
蒙古族音乐活态传承之衍变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文化结构表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试论贵州苗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