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018-07-27孟宪双李文涛王长海闻路红

质谱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离子化电离检出限

王 春,孟宪双,李文涛,王长海,闻路红,赵 鹏,白 桦,马 强

(1.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76;2.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3.宁波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介质阻挡放电是在两放电电极之间放置阻挡介质,一般为玻璃、石英、陶瓷等绝缘体,放电区域内充满惰性气体或者混合气体,当放电电极上施加的电压超过帕邢击穿电压时,电极间的气体会被击穿,从而形成介质阻挡放电[12],又称无声放电。绝缘介质的作用可以被看成放电的“熄灭器”,避免电弧等剧烈放电现象的形成[13],使整个放电过程更均匀、温和。在介质阻挡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电子、离子、激发态原子和分子碎片,这些化学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电荷和能量,是介质阻挡放电应用的基础。基于此,清华大学张新荣等[14]提出一种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原位电离技术——介质阻挡放电电离(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ionization, DBDI),其结构示意图示于图1。采用一根中空的不锈钢针作为高压电极,薄铜片作为接地电极,并在铜片上粘附绝缘体载玻片充当阻挡介质与样品载体。解吸附气体(He、Ar)以12~48 m/s通过中空不锈钢放电针流向铜片。当在两电极间施加电压为3.5~4.5 kV、频率为20.3 kHz的交流电时,可在电极之间形成稳定的等离子体束,实现对载玻片上样品的解吸附与离子化,形成的带电离子被气流携带进入质谱仪进行检测。

图1 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示意图[14]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DBDI source[14]

结合近年来有关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的研究成果,本工作将介绍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技术的发展历程、电离机理、结构分类、影响因素及其在质谱快速分析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展历程

关于介质阻挡放电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15],该技术在杀菌消毒、等离子体表面处理、薄膜材料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13,15-16]。2001年,Miclea等[17]率先尝试将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应用于分析检测领域,提出了一种小体积、低功率并具有优异解离能力的微型平面介质阻挡放电设备,在惰性气体或空气与惰性气体混合的气氛中,利用等离子体调制二极管激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卤代烃等物质进行测定,获得了良好的分析结果,这表明介质阻挡放电在分析检测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自张新荣教授[14]提出介质阻挡放电电离的概念,在随后的十几年里,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衍生出很多不同类型的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如改变装置结构的双圆柱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18]和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与色谱技术联用的液相色谱-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19]等。其含义也不仅局限于某一类别的电离源,而是泛指所有基于介质阻挡放电原理发展而来的原位电离源,并由此可以分为等离子体喷射电离源、蒸汽导入电离源和复合模式电离源等三大类型[20]。

2 电离机理

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是基于大气压惰性气体介质阻挡放电所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来实现对分析物的解吸附和离子化,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具有较高能量和较长寿命的亚稳态粒子。由于亚稳态的粒子不稳定,会发生由高能量向低能量转变,同时将额外的能量释放出去。因此,当放电气氛中存在其他原子或分子时(如空气中的H2O、N2、O2等),粒子之间相互碰撞,亚稳态气体原子的能量会被转移,当前者的激发能大于后者的电离能,后者将被电离,这一过程被称为“彭宁电离”(Penning ionization),是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的主要电离方式。

由于亚稳态的惰性气体能量较高,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常选用高纯度的惰性气体作为电离气体。罗海云等[21]详细比较了大气压下不同惰性气体介质阻挡放电的特性;发现Ar不易实现覆盖整个电极的均匀放电,且放电通道中的电流密度高达7.5 A/cm2;He、Ne可实现稳定均匀放电,且放电模式为辉光放电,但He的价格更低廉,可以减少样品的损伤及碎片离子的产生,使电离源更“软”,谱图更“干净”,另外,He的2s3s1激发能可达19.8 eV[22],能够电离大部分气体[23],因此具有低击穿场强和低电流密度的He为首选电离气体。而Ar一般只作为特定物质分析的解吸附气体[24]。

储罐火灾产生强烈辐射热,消防人员难以靠近。油罐火灾燃烧时高温可能使罐壁塌陷、破裂,储罐火灾统计数据表明,10 min内储罐罐壁温度最高可达700 ℃,罐壁钢板机械强度降低90%左右,此时储罐将发生变形和破裂,形成大面积流淌火及燃烧死角,一次性扑灭比较困难[6]。

Kratzer等[25]比较了基于低温等离子体的介质阻挡放电电离、实时直接分析和大气压辉光放电(atmospheric pressure glow discharge, APGD)3种原位电离技术,发现其电离原理相似。McEwen等[26]认为,大气压化学电离源的电离机理与初始电离方式没有直接联系。因此,与实时直接分析电离源类似,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以He作为电离气体时,在正离子模式下,电离机理主要为彭宁电离与电荷转移机理。在DBDI的电离气氛中,He首先被激发转变为He*,然后He*使空气中的N2电离生成N2+,N2+可看作“试剂离子”或“反应中间体”,最后N2+再与环境或样品中的水发生多级气相反应,生成水分子簇[(H2O)n+1+H]+[27],这一步骤有助于电离分析物。当分析物的质子亲和势(proton affinity, PA)大于H2O和[(H2O)n+1+H]+的质子亲和势时,水分子簇会与分析物M之间发生质子交换反应[28],产生[M+H]+离子。此外,He*还可直接与空气中的H2O发生反应,生成水分子簇[(H2O)n+1+H]+。同样,如果分析物M的电离能小于19.8 eV,亚稳态的He*会与分析物M直接发生彭宁电离,生成M+·离子。由于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的离子生成机制具有多样性,因此,对于电喷雾电离源难以电离的弱极性、难挥发物质,可以在该电离源上实现离子化。

在负离子模式下,其电离机理主要为电子捕获。空气中的O2能够捕获彭宁电离过程中产生的自由电子,形成O2的阴离子自由基O2-·[26],O2-·能够与分析物M发生质子交换、电荷转移、加合反应等反应[29]。

虽然介质阻挡放电电离与实时直接分析的电离机理类似,但二者的气体放电类型和离子化区域粒子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有关实时直接分析中气体放电类型的普遍说法是电晕-辉光放电[30-31],且放电比较剧烈;而介质阻挡放电电离中气体放电类型则只存在辉光放电,同时,由于绝缘介质层限制了气体放电的规模,所以相对于实时直接分析,介质阻挡放电电离中气体放电更温和、均匀,容易形成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实时直接分析的离子化区域粒子主要为亚稳定态的He原子,成分较单一;而介质阻挡放电电离的离子化区域除了亚稳定态的He原子,还分布着N2+、O、N2、H和OH等粒子,且这些粒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受He流速等多种因素影响[32-33]。

由于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是由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发展而来,因此,对于介质阻挡放电机理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入研究该电离源的电离机理,并由此提高其工作性能。例如,郝艳捧等[34]利用放电起始电压与发射光谱两种方法研究了含空气杂质的大气压He介质阻挡放电,发现He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空气杂质对彭宁电离有增强作用,这是因为杂质导致的彭宁电离能形成有效的预电离水平,有利于放电的击穿;Wright等[35]通过在解吸附气体中混入H2提高电离源的离子化能力,实验表明,当混入0.9%H2时,咖啡因的信号强度提高了约12.5倍。

3 结构分类

介质阻挡放电装置结构多种多样,研究人员常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设计不同结构的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按照放电电极的数量,可分为单电极电离源与双电极电离源;按照两电极间阻挡介质的数量,可分为单阻挡介质电离源与双阻挡介质电离源。

3.1 不同放电电极数量的电离源

3.1.1单电极电离源 单电极电离源在实际中应用较少,有关该电离源的文献报道也较少。放电电极包括环电极[36]与针电极[37]两种类型,其优点是没有绝对的接地电极,可以获得较高的放电电压;在外施电压的负半周期时,高能电子能够随气流喷出,汇聚成更强的流注崩头能量,更容易电离工作气体,使产生的等离子体束喷射的距离更长[36]。其缺点是当外加电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回流放电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宁录胜等[38]通过改变高压电极形状和增加陶瓷绝缘介质部件调整电场,设计了一种稳定的单电极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提高了工作气体的电离效率和电离源的稳定性。

3.1.2双电极电离源 双电极电离源较常见,可分为针-盘、环-环和针-环类型。针-盘类型电离源由金属针与金属盘组成放电电极,张新荣等[14]提出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的概念时,使用的即是该类型电离源。环-环类型电离源最早由Teschke等[39]提出,由2个金属圆环组成放电电极,2个金属圆环可以均位于放电管外部,也可以分别位于放电管的外部和内部。针-环类型电离源是在环-环类型电离源的基础上,将其中1个金属圆环替换为1根金属针,并置于放电管内部的中心位置。

目前,双电极电离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放电气体在高电场中形成的流注崩头能量较弱,等离子体喷射距离较短。为解决这一问题,Lu等[40]通过在针电极上再覆盖一层阻挡介质,组成针-环双电极、双阻挡介质的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可以使高电场沿着等离子体射流的方向产生,有利于产生更长的等离子体束和更多的化学活性物质[41],由此形成的等离子体束可达11 cm,有效改善了等离子体喷射距离较短的问题。

3.2 不同阻挡介质数量的电离源

Kogelschatz等[42]研究报道,介质阻挡放电时,两电极之间必须存在至少1个阻挡介质。在现有文献报道中,出现过单阻挡介质与双阻挡介质两种类型。阻挡介质数量的多少,对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的解吸和电离特性有一定影响。Lu等[37]报道的通过在放电电极的一端再覆盖一层阻挡介质,构成了双阻挡介质的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由该电离源产生的等离子体束的长度得到显著增加,有助于提高电离源的电离性能。

此外,介质阻挡放电与实时直接分析相比,对等离子体束接触材料的导电性能有更高要求,一般需要接触材料为绝缘体。如果与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等离子体射流接触的材料有导电性,会使温和均匀的放电转换成火花或弧光等剧烈放电,这种放电电流更大、功率更高。而实时直接分析只有亚稳态的气体分子可以通过源出口,因此对于接触材料的导电性没有特殊要求,并且其配套的很多模块都是金属材质。

4 影响因素

影响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风速、空气湿度等;内部因素除了工作气体的种类以外,还包括电极电压、电离源温度、结构组成等,该类因素对介质阻挡放电的电离效率影响更大。

4.1 电极电压

施加在放电电极上电压的大小是影响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当施加的电压超过一定数值时(一般为所使用气体的击穿电压值),会引起工作气体的辉光放电。有研究表明[43-44],以He为放电气体的介质阻挡放电,其放电模式会随着工作电压的改变在均匀放电与细丝放电之间相互切换。当工作电压小于4 kV时,介质阻挡放电以均匀放电模式存在;当工作电压大于4 kV时,则以细丝放电模式存在,示于图2a。其中,均匀放电模式更有利于提高介质阻挡放电的电离性能。Meyer等[45]通过激光解吸-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分析玻璃表面样品,发现扑灭津[M+H]+在均匀放电模式的信号强度约是细丝放电模式的3倍。

4.2 热解吸辅助离子化

热解吸辅助离子化是介质阻挡放电电离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直接加热分析物和间接通过加热的工作气体吹扫分析物两种方式实现。一般要求热解吸过程发生在分析物被等离子体束离子化之前,且设定的温度取决于分析物的理化性质。对于热稳定性物质,升高温度有利于分析物解吸,从而获得更高的离子信号强度;对于热不稳定物质,升高温度可能会降低离子信号[46-47]甚至使信号消失[48]。宁录胜等[41]采用中空陶瓷加热棒对工作气体进行加热,提高样品的解吸附效率,实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咖啡因溶液样品的信噪比逐渐增加,并在100 ℃时达到平衡。此外,也有通过直接加热分析物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Saha等[49]在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与质谱进样口之间放置了1个加热装置,并在加热装置上滴加样品溶液,利用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可将样品溶液中痕量分析物解吸附出来,再通过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解吸附出来的目标物分子。这种电离方法可直接分析检测药物、违禁物和多肽类物质,检出限可达10-6mg/kg水平。

图2 均匀放电模式与细丝放电模式下的电压和电流信号[43](a);双工作模式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结构示意图[52](b)Fig.2 DBDI voltage and current signals[43] recorded in the homogeneousand filamentary modes (a) and the schematic diagrams of the dual-mode LTP-MS system[52] (b)

4.3 结构组成

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的结构与电离结果密切相关。对于同一份样品,采用不同结构的电离源产生的谱图特征差异较大。Na等[50]采用针-盘和平行板式两种不同结构的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检测2,4,6-三硝基甲苯,在针-盘结构下,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特征离子m/z197、226与227,且丰度较高;在平行板式结构下,仅观察到m/z197离子,且丰度较低。该结果可能与放电电极的组成和空间位置有关。低温等离子体电离源[51]是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中针状接地电极改为环状接地电极,使样品不直接接触介质阻挡放电区域,从而产生的分子离子信号比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更强。此外,阻挡介质的数量也会影响到解吸附或离子化特性。Almasian等[52]通过结合针-盘与针-环结构,开发出一种具有双工作模式的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示于图2b。与Na等[50]的研究结果相似,对于同一样品,该电离源在两种工作模式下产生的质谱图差别很大,其中,针-环结构电离源产生的碎片离子峰更多。原因可能为针-盘工作模式下,两电极之间存在2个阻挡介质,而在针-环工作模式下,两电极之间仅存在1个阻挡介质。

5 应用进展

与其他原位电离质谱技术相比,介质阻挡放电电离具有离子化效率高、背景噪声小、耐盐性好且能够电离弱极性、难挥发化合物等特点。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公共安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生命科学等领域。

5.1 食品安全

由于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具有较高的电离效率和对弱极性化合物较强的离子化能力,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Mirabelli等[53]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与纳升液相色谱联用,分析了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采用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在全扫描模式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获得了极高的灵敏度,检出限低于10 ng/L,定量限远低于欧盟最大残留限量的相关规定。将该方法应用于苹果和婴儿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样品经QuEChERS方法提取后,检出限能够达到fg级别,0.1、1.0与10 μg/L 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2%、17.6%和3.9%。Gilbert-López等[54]系统地比较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电喷雾电离和大气压化学电离对蔬菜和水果表面残留杀虫剂的检测能力,并评估了液相色谱-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方法的实用性。结果表明,与电喷雾电离相比,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对电喷雾电离源难以电离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电离能力;与大气压化学电离相比,介质阻挡放电电离具有基质干扰小、耐受能力强的优点。Chen等[55-56]使用密闭式样品引入方式,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并利用该电离源检测市售瓶装水、饮料等液体样品中的H2O2,结果表明,液体样品中的H2O2能以[H2O2+O2]-形式被检出,检出限可达μg/kg级别。Zhou等[57]通过将中性解吸(neutral desorption, ND)装置与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结合,建立了一种能够在大气压条件下快速准确辨别地沟油和食用油样品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在负离子模式下成功检出了游离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判断食用油样品是否合格。中性解吸-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法在快速分析油等粘稠样品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5.2 公共安全

爆炸物检测是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Na等[50]采用针-盘电极结构,在负离子模式下,得到2,4,6-三硝基甲苯(TNT)、环三甲基三硝胺(RDX)、季戊四醇四硝酸酯(PETN)3种爆炸物的检出限分别为10 pg、0.1 ng和1 ng;并评估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检测爆炸物的可靠性,在不同基质下(纸张、衣物、化学纤维、玻璃、颜料和土壤等),所测得的[TNT-NO]-(m/z197)信号强度的标准偏差约为5.57%,表明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可满足不同基质中爆炸物检测的需要。Wolf等[58]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毛细管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用于直接检测13种化学战剂及相关化学物质,并与二次电喷雾电离(secondar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SESI)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虽然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与二次电喷雾电离源的灵敏度相似,对所测化合物的检出限均低于1 ng/L,但由于毛细管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能够通过改变外加交流电压值的大小而直接调节其灵敏度,因此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与手持式仪器联用更适用于化学战剂的现场监测。Hagenhoff等[59]尝试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用于快速检测样品表面痕量的三丙酮三过氧化物(TATP)及其同系物双丙酮二过氧化物(DADP)。结果表明,该方法对TATP的检出限可达15 ng,检测性能与解吸电喷雾电离等原位电离质谱技术相当。

5.3 药物分析

由于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具有直接分析的优点,因此在药物分析方面也有广泛应用。Sugiyama等[60]提出了一种低压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在加热条件下,样品中的挥发性组分由载气以1.5 L/min携带通过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内部,并由等离子体束将其离子化。该电离源灵敏度高,在正离子模式下,对水杨酸甲酯和2-十一烷酮的检测灵敏度分别是传统大气压化学电离源的44倍和39倍。Mirabelli等[61]通过将气相色谱与毛细管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联用,建立了一种能够快速检测违禁药物的气相色谱-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方法,其检出限为30 ng/L。通过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萃取样品中的目标分析物,检出限显著提高,可达30 pg/L。Liu等[62]采用低温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类固醇、磺胺类抗炎药等11种商品化药片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快速筛查,借助移动式样品平台,检测通量可达600个/h。Mirabelli等[63]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与固相微萃取联用,通过将样品的解吸附与离子化过程分开,提高了药物分析方法的重复性,并降低了离子抑制现象,检出限低于0.3 ng/L,线性动态范围不低于3个数量级,并避免了常规色谱分离步骤,大大缩短了分析检测时间。Kumano等[64]开发了一种便携式质谱仪,该质谱仪以低压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作为离子源,检测了液体样品中的甲基苯丙胺、苯丙胺、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和可卡因等药物,检出限分别为0.1、1、1和10 mg/L。

合成药物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快速检测是医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洪欢欢等[65]采用基于单电极技术的新型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检测了4种弱极性合成药物,可明显观察到各合成药物的[M+H]+离子。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耐盐性的特点,Zhang等[66]开发出一种毛细管电泳-质谱接口,使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可直接与毛细管电泳联用,在正离子模式下,可实现对甲硝唑和对乙酰氨基酚药物的直接质谱检测,检出限分别为0.15和0.11 nmol/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39%和0.37%。

5.4 环境监测

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广泛。全氟化合物主要包括全氟羧酸、全氟磺酸等,是一类新型有机污染物。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等可以很容易被电喷雾等相关技术离子化和检测,而全氟烷烃等其他全氟化合物则难以被电喷雾电离源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源电离。Schütz等[67]通过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检测全氟烷烃,由于该电离源产生的等离子体中含有大量N2+,N2+会与全氟烷烃分子发生碰撞,使全氟烷烃的氟原子丢失,空缺的氟位点会被氧原子代替,进而发生氟-氧交换,最终形成[M+O-F]-和[M-3]-碎片离子峰。该方法能够在负离子模式下对全氟化合物进行快速筛查,对全氟辛烷和全氟壬烷的检出限为5 μL/L,全氟庚烷的检出限为10 μL/L。

多环芳烃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Gilbert-López等[68]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与液相色谱联用,分析了包括蒽、菲、芘等在内的多种多环芳烃化合物,通过固相萃取法富集环境样品中的多环芳烃,获得了较高的灵敏度,目标分析物的检出限均低于20 μg/kg。

Chen等[69]首次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法成功应用于环境空气中H2O2的检测,通过将环境样品置于亚稳定态He气氛中,可使H2O2以[H2O2+O2]-(m/z66)形式检出,检出限可达0.03%。Gong等[70]设计了一种能够快速检测室内挥发性有机物的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该电离源以空气作为放电气体,利用1个T型三通阀使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与环境空气样品接触,通过彭宁电离,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被离子化并进入质谱进行检测。

5.5 生命科学

生命体系包含的化合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由于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能够对复杂样品体系进行直接分析,无需样品预处理过程,因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Hiraoka等[71]将放电管置于样品传输管的同轴外侧,设计出一种双圆柱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该电离源在内外管之间产生等离子体束,生物组织中挥发性成分从内管中出来后直接与等离子体接触而实现离子化,该方法可用于生物组织的直接质谱分析。此外,Hiraoka等[72-73]尝试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与各种解吸附技术联用,如与热解吸、超声刀解吸联用,适用于分析氨基酸、多肽甚至是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且分析过程无需样品预处理。Gilbert-López等[73]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与半导体激光解吸联用,分析了样品表面的难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连续波长半导体近红外激光可解吸样品,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对解吸出的样品进行离子化。质谱成像作为质谱领域的研究前沿,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74-76]。Liu等[77]通过改进介质阻挡放电装置的结构,在内径100 μm的石英毛细管中进行介质阻挡放电,获得了非常细的等离子体束。利用改进后的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对物体表面的分析物进行解吸附与离子化,能够得到约250 μm的平面分辨率。Zhang等[78]开发了一种表面解吸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通过将钨纳米管和质谱仪毛细管作为放电电极,中间放置的样品载玻片作为阻挡介质,可在表面解吸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装置表面产生微放电,且等离子体密度非常高。利用表面解吸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进行质谱成像分析,获得了约22 μm的空间分辨率。另外,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还可用于生物体的原位检测。Smoluch等[79]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应用于中草药中大麻素类化合物的原位检测,将热解吸与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联用,在解吸温度从20 ℃逐渐上升至180 ℃,再自然降温至20 ℃的过程中,8种大麻素类化合物的信号强度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通过加热辅助解吸,检测灵敏度显著提高,且该方法消耗样品量少,仅需要数百μg中草药样品量,即可实现对样品中大麻素化合物的痕量检测。

6 结语与展望

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对样品进行原位、实时、快速和无损检测,应用领域广泛。但是,该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其结构和电离方式决定的。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重视其结构的研究,以降低结构对电离性能的影响;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束内部电子密度较高,容易发生“过度”电离,可通过将等离子体束与样品离子化区域分开来避免这一问题。另外,关于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技术的文献报道多为定性检测,在定量或半定量检测方面鲜有报道,如何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电离源进行定量分析,是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离子化电离检出限
环境监测结果低于最低检出限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定量NMR中多种检出限评估方法的比较
水的电离平衡问题解析
单细胞质谱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分析化学中检出限与测定下限分析
使用尖玻片、毛细管和尖滴管三种玻璃尖端电喷雾离子化质谱分析方法
纳米金辅助介质阻挡放电离子化质谱分析法在兽药饲料快检中的应用
如何复习“水的电离”
浅谈溶液中水的电离度
归类总结促进H2O电离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