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心源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2018-07-26易小平
易小平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收治心源性休克患者66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成药联合集束化抗休克措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MAP、尿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结合治疗心源性休克可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价值极高。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源性休克;MAP
心源性休克的发生主要与各种心脏基础疾病有关。心源性休克的发病将导致患者心脏负担的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7月收治心源性休克患者66例,将治疗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划分成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男14例,女14例;年龄31 - 72岁,平均(52.5±16.8)岁;原发病病程2-3年,平均(2.4±0.3)年。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36 -70岁,平均(49.3±13.2)岁;原发病病程2-4年,平均(2.6±1.0)年。两组心源性休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量少、冷汗等症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年龄30 - 73岁。
排除标准:①排除存在严重并发症或器官功能疾病的患者;②排除对利多卡因、多巴酚丁胺等药物过敏的患者;③排除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①对症治疗:给予患者纠正酸碱平衡、纠正休克等对症治疗。②原发病治疗:若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原发病为肺小动脉楔压,可给予患者多巴酚丁胺治疗;若患者的原发病为室性心律失常,可给予患者利多卡因治疗。
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①集束化抗休克西医治疗:具体包含改善患者微循环,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增加有效血容量等措施。②中医治疗:给予患者中成药治疗。该中成药主要由麦冬、五味子、黄芪、炙附片等组成。餐后服用,1片/d,2次/d(早、晚各1次)。持续治疗1个月。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治疗效果。②观察心源性休克患者的MAP及尿量。
疗效判定依据:①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发绀、尿量少、心悸等症状基本消失;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一定改善;③无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胸闷、冷汗等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29%(P<0.05),见表1。
两组MAP及尿量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观察组的MAP(86.43±7.55)mmHg,尿量(202.71±15.66)mL/d;均高于對照组的MAP(69.23±5.8l)mmHg,尿量(133.65±10.7)mL/d。两组MAP和尿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0.05),见表2。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心源性休克属厥脱范畴。患者饮食不当或寒邪内侵,最终引发心源性休克。生脉饮合参附汤中的麦冬具有润肺止咳、养阴生津的效果;五味子具有补肾宁心、益气生津等功效;黄芪具有利尿、保肝、增强免疫力等作用;炙附片具有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等效果。此外,酸枣仁可宁心、补肝、生津,远志可除邪气、补不足,二者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动过速;玄胡具有利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瓜壳具有利气宽胸的效果,二者联用可缓解患者的胸闷、胸痛;菟丝子具有滋肝补肾、固精明目等效果,石菖蒲可理气活血、止痛,二者联用,可起到抑制心动过缓的功效。
本研究表明,中西结合治疗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MAP及尿量,且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较好,患者不易出现不良反应。与常规西医治疗组患者相比,两组心源性休克患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这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为了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症状,医院可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中西结合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体验,促进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