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2018-07-26毛国社
毛国社
(河北省文安县医院,河北廊坊 06580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本病的发病率高,也有一定的致死率,部分患者由于救治不及时或神经损伤严重,会遗留各种神经、认知、运动等方面的障碍,给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1]。醒脑开窍法系针对中风患者“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基本病机而提出的针刺法,在中风早期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本研究对早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展开探讨,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2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发病在8个月以内,患者知情同意,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依从性较差,文化程度低于小学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
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予以康复训练。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运动、认知、神经功能康复的训练方案,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连续治疗12周。
(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水沟、内关、三阴为主穴,尺泽、极泉、委中为辅穴。在此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口服治疗,3粒/次,3次/d。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神经心理学量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认知功能评定采用洛文斯顿认知评定成套测验评定表(LOT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Ba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定采用SF-36量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素-3(NT-3)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水平。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s)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MOCA LOTCA Bathel SF-36观察组 105 治疗前 12.47±5.32 42.29±17.34 50.45±14.33 65.56±14.53治疗后 22.45±6.58#* 73.52±20.03#* 74.58±19.24#* 95.35±20.85对照组 105 治疗前 12.65±5.45 42.12±18.45 50.38±14.37 65.48±14.53治疗后 19.33±6.78# 55.84±19.20# 66.87±17.22# 87.35±17.8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s,ng/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s,ng/L)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NGF NT-3 BDNF观察组 105 治疗前 6.26±0.35 7.19±0.73 9.28±1.35治疗后 12.29±1.41#* 11.61±1.22#* 20.12±2.42#*对照组 105 治疗前 6.94±0.29 7.49±0.80 9.41±1.32治疗后 9.87±1.09# 9.14±0.98# 15.04±2.07#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MOCA、LOTCA、改良Bathel指数、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血清NGF、NT-3、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各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与结论
中医将急性脑梗死的认识较为深入,将其归于中风范畴。针灸操作简单、起效迅速,患者所承受的痛苦较小,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4]。但醒脑开窍针法作为治疗神经内科疾病较为有效的一类针灸疗法,其在治疗中风急性期等疾病领域的疗效已得到公认,但就急性脑梗死后遗留的神经、运动、认知等并发症的治疗方面,尚需更进一步的探索。本研究中,我们针药并举,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探索出新的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通过观察早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症的临床疗效,针药结合,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的MOCA、LOTCA、改良Bathel指数、SF-36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血清NGF、NT-3、BDN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较显著高于照组(P<0.05)。中风后,局部血供中断,大脑病灶处的神经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可出现一定程度的水肿甚至坏死。针刺可有效改善局部氧供,激活局部脑组织残留的功能,可有效代偿坏死的大脑细胞的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心络胶囊对血管有保护作用,还可通过降脂等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对恢复脑细胞功能及促进中风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针刺可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局部血供,对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代偿具有重要意义。早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为针灸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范围拓展提供新的思路,为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症提供新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