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2018-07-26熊庭婷杜执婵罗新华
危 敏 彭 虹 熊庭婷 杜执婵 罗新华
(贵州省人民医院感染科,贵州贵阳 550002)
重型肝炎患者近年来发病率增加,由不同因素所致肝病持续加重所致,患者肝细胞出现大量坏死的现象,并以肝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死亡率高。内科监护和治疗技术不断提高,重型肝炎死亡率仍比较高,因此,需探讨其他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1]。为了探讨重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分析行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价值,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重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重型肝炎分型:急性重型肝炎2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0例、慢加急性重型肝炎10例、慢性重型肝炎4例。疾病分期:早期14例,中期31例。年龄21 ~ 62岁,平均年龄(41.21±6.02)岁;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重型肝炎分型:急性重型肝炎20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0例、慢加急性重型肝炎10例、慢性重型肝炎5例。疾病分期:早期13例,中期32例。年龄22 ~ 62岁,平均年龄(41.27±6.0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一常规内科方案治疗,绝对卧床休息,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甘肽、免疫调节剂、新鲜血浆等进行保肝对症治疗,并给予白蛋白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积极预防并发症。
观察组给予常规内科方案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常规内科方案同对照组。同时给予血浆置换,每次置换量2 000~2 500 mL,血流速度60~120 mL/min,血浆分离速度 25~30 mL/min,每次治疗2~4 h,共治疗4次。每次进行血浆置换之前给予地塞米松预防过敏,酌情用肝素钠抗凝,持续给予血压和心电监护[2-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IL-6、TNF-α、PTA,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情况。
显效:肝功能、凝血功能障碍显著改善,症状改善;有效:肝功能改善50%以上,凝血功能改善50%以上,症状好转;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重型肝炎临床疗效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TNF-α、PTA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TNF-α、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TNF-α、PTA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与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且出现乏力、纳差,患者可合并肝性脑病和严重腹水,病情严重,可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命安全。研究显示,重型肝炎病情严重的原因主要在于病毒引发免疫损伤和内毒素刺激有害细胞因子释放,因此及时清除内毒素对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减少肝细胞凋亡,延缓疾病进展非常关键[4]。血浆置换可有效将体内内毒素、炎症物质清除,减轻对肝细胞等细胞脏器的损害,又可及时置换新鲜血浆中血浆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物质,达到维持内环境稳定和替代肝脏部分功能,加速肝细胞修复和再生的目的[5-6]。
本研究中,观察组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TNF-α、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TNF-α、PTA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常规内科方案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和降低炎症指标,提高PTA,值得推广应用。
表2 治疗前后肝功能情况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肝功能情况比较(±s)
注:*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期 TBIL(μmol/L) AST(U/L) ALT(U/L)观察组 45 治疗前 423.11±21.13 298.21±42.13 278.16±12.13治疗后 230.02±10.21* 101.31±12.13* 96.16±11.62*对照组 45 治疗前 423.14±20.34 298.11±42.91 278.27±12.81治疗后 348.22±11.13 187.21±12.92 164.62±10.6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L-6、TNF-α、PTA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L-6、TNF-α、PTA比较(±s)
注:*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期 IL-6(ng/L) TNF-α(ng/L) PTA(%)观察组 45 治疗前 77.38±10.21 382.54±60.51 30.13±1.96治疗后 52.71±0.36* 276.21±10.52* 50.56±3.21*对照组 45 治疗前 77.25±10.24 380.42±60.74 30.14±1.58治疗后 65.29±0.62 333.92±50.21 35.7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