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道出血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8-07-26周中银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病史病死率消化道

杨 艳,周中银,陈 璐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60

消化道出血患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死亡率高达15.8%[1],常伴血容量减少,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甚至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2]。据统计,AMI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为1%~4%,而大量消化道出血后并发AMI的概率近12%[3-4]。消化道出血合并AMI病死率明显提高,其治疗面临两难境地,AMI时常需使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物,而这无疑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相悖,因此,准确评估消化道出血病情,预防并早期诊断AMI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消化道出血并发AMI相关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因消化道出血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9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患者并发AMI(AMI组),男21例,女3例,年龄(69.7±11.9)岁(41~86岁);896例患者未并发AMI(非AMI组),男625例,女271例,年龄(59.9±16.7)岁(14~98岁)。

1.2方法

1.2.1 诊断标准:消化道出血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其诊断标准[5-6]:(1)有明显消化道出血症状:呕血、黑便、血便等,伴或不伴有头昏、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障碍;(2) 大便潜血或胃液潜血实验阳性,无明显症状。AMI诊断标准[7]:消化道出血后出现心脏损伤标志物(主要为肌钙蛋白)升高,并呈动态改变, 有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心电图出现动态改变。

1.2.2 观察指标: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消化性溃疡病史、脑梗死病史、入院前近期有阿司匹林服用史、波立维服用史、泰嘉服用史、华法林服用史、慢性肝病病史及慢性肾脏病病史、入院当天血红蛋白(HB)含量、 入院后病情变化(如再发出血、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时HB值及住院期间康复情况。

2 结果

2.1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慢性肾脏病病史、入院前近期有阿司匹林服用史6个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消化性溃疡病史、脑梗死病史、入院前近期有波立维服用史、入院前近期有泰嘉服用史、入院前近期有华法林服用史、慢性肝病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HB值诊断AMI的价值以AMI组患者并发AMI时HB值及非AMI组住院期间HB最低值为研究对象,绘制ROC曲线(见图1),AUC为0.791,最佳诊断界值为79.5 g/L,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5%和81.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图1 患者HB的ROC曲线 Fig 1 ROC curve of HB in patients

2.3Logistics回归分析将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慢性肾脏病病史、入院前近期有阿司匹林服用史及HB<79.5 g/L这7个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冠心病病史及HB<79.5 g/L是消化道出血并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2.4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情况评价920例患者住院期间总计51例死亡,病死率为5.5%;AMI组患者死亡11例(2.6%),病死率为45.8%,非AMI组896例,死亡40例,病死率为4.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表2 消化道出血并发AMI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Tab 2 Multivariate Logistics regression analysis of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complicated with AMI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和AMI同时出现可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AMI引起消化道出血在临床工作中较多见,主要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抗凝药物的联合应用导致。双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不良缺血事件发生率、PCI术后短期及长期并发症和其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无疑也增加了消化道出血的风险[8]。NSAIDs可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从而引发消化道出血[9]。据报道,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合用在前30 d 内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的风险可达1.3%,对于出血高危人群则可高达12%[10],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后并发严重出血可使死亡率增加5倍[11-12]。

消化道出血也可引起AMI。一般而言,引起AMI的消化道出血量大且病情急,死亡率高,AMI的症状和体征易被掩盖而忽视,且多无胸痛等典型症状,心电图多表现为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3]。有研究[14]表明,在因消化道出血就诊于ICU的患者中,AMI的发生率为30%~49%,总体死亡率为5%~10%,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AMI的概率为1%~14%。本研究中,96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24例并发AMI,发生率为2.6%,病死率为5.5%,与既往报道[10]一致;并发AMI的2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1例死亡,病死率高达45.8%,可能原因是11例死亡患者中8例来自重症医学科,年龄都在70岁之上,基础疾病较多,同时合并心脏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等,对疾病的抵抗力明显降低,导致死亡率较高。消化道出血引起AMI的机制为:(1)消化道出血导致血容量不足,HB数量减少,携氧能力降低,心肌灌注不足,心脏供氧能力降低;(2)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心率代偿性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供需比例失调,加重心肌损伤;此外,交感系统激活引起冠脉收缩,冠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风险增加;(3)失血后,全身凝血系统被激活,促进血栓形成;(4)大量消化道出血后,多需要进行输血治疗,这也会加重心肌损坏。

消化道出血并发AMI的危险因素,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较早的一些研究认为,具有较多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病史、入院时血压较低、老年、严重基础疾病及较低HB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较高[14-15]。还有一些研究[4,16]认为,高龄、心脏基础疾病、贫血、低血压及入院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是消化道出血并发AMI的危险因素。CHEN 等[17]通过对因上消化道出血于急诊科就诊的152例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在存在上消化道出血的冠心病患者中比较常见,冠脉三支病变、血尿素氮升高、舒张压降低、低血细胞比容均是其危险因素。ISER等[18]对15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冠心病病史且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较易发生急性心肌损伤。WU等[19]通过对11 739例冠心病患者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AMI的概率是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2倍,特别是年龄<60岁的女性患者。本研究将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消化性溃疡病史、脑梗死病史、入院前近期有阿司匹林服用史、波立维服用史、泰嘉服用史、华法林服用史、慢性肝病病史、慢性肾脏病病史及HB <79.5 g/L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年龄≥70岁、冠心病病史、HB<79.5 g/L是消化道出血并发AMI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BELLOTTO等[20]通过对22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发现,HB ≤8.2 g/dl是心肌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将AMI组患者并发AMI时HB值及非AMI组住院期间HB最低值为研究对象,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HB浓度低于79.5 g/L是消化道出血并发AMI 的重要危险因素。

消化道出血并发AMI的治疗也面临诸多挑战,消化道出血本身需采用止血、补液,必要时输血治疗,而并发AMI时需进行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这两者本身就存在矛盾。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首先需准确评估并发AMI可能性,对于高危人群应严密监测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并慎重使用止血药及血管收缩药,及时补充血容量,维持HB>70 g/L。对于合并AMI的患者,应权衡利弊,合理使用抗血小板、抗凝及改善冠状动脉循环的药物治疗,保证心肌的灌注。大样本量回顾性分析表明,输血对于AMI可能是有害的[21],对于一般状况良好的AMI合并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HCT>25%或HB>70 g/L 时,不建议输血治疗,HB目标值为 90~100 g/L,大量失血患者可同时口服补铁[22]。

消化道出血并发AMI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特别是年龄超过70岁,有冠心病病史及HB<79.5 g/L的患者,应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密切监测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以尽早并及时发现AMI,并采用正确有效的治疗方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病史病死率消化道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超声评分联合病史预测凶险型前置胎盘凶险程度的价值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进展
54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因素与肝性脑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