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分析

2018-07-26向成燕梁志鹏通讯作者杨亚芳胡家海

医药前沿 2018年23期
关键词:占位性平均值囊肿

向成燕 梁志鹏(通讯作者) 杨亚芳 胡家海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1100)

肝脏恶性占位性病变多见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良性病变多见于肝血管瘤以及肝囊肿等[1]。临床上对肝脏占位性病变主要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包括腹部CT及腹部MRI[2-4]。由于肝脏良恶性病变在影像学表现上不易区分,常可导致误诊,因此选择一种更为准确的检查手段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MRI技术进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组织水分子弥散性的检测进一步提高检出率[5]。近年来我院对肝脏病变患者进行腹部DWI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2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及32例肝脏正常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55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50.7±1.6)岁。12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与肝转移瘤患者各32例,多发病灶41例、单发87例。

1.2 方法

使用飞利浦ACHIEVA1.5T超导型MRI扫描仪机型进行检查。检查前12小时嘱患者禁食水,以免消化道内容物造成伪影。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足先进,扫描剑突至右肾上极范围,嘱患者屏气。T1加权采用FSPGR序列扫描,TE设为4.7ms,TR设为190ms。T2加权采用FSE-XL序列扫描,TE设为670ms,TR设为100ms,共采集20层[6]。DWI检查采用SE-EPI序列扫描,扩散系数值(b值)分别取1000s/mm及1500s/mm。视野FOV370mm×370mm,矩阵128×128,层厚取5mm,层间距取2mm,层数随b值改变采集16至20层,DWI扫描均在1次屏气中完成[7]。扫描后使用MRI固有工作站对DWI图像进行处理并测量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选取覆盖病灶的3个感兴趣图像进行测量,并将结果取平均值,测量正常肝脏组织时避开胆管、血管和伪影。

1.3 观察指标

比较b=1000s/mm2及1500s/mm2时肝脏正常组织、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与肝转移瘤的ADC值。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将检验标准设为0.05,当P<0.05时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b=1000s/mm2 时肝脏正常组织、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ADC值比较

在b=1000s/mm2时肝脏恶性病变ADC平均值,相比正常肝脏组织ADC平均值及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瘤ADC平均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2.45,P<0.05)。见表1。

2.2 b=1500s/mm2 时肝脏正常组织、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ADC值比较

在b=1500s/mm2时肝脏良恶性病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ADC平均值相比肝转移瘤ADC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1,P<0.05),恶性肿瘤与正常肝脏ADC平均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肝脏占位性病变缺乏特临床异性,尤其是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难度大[8]。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一种通过反映活体水分子弥散功能来成像的技术,能够在细胞水平反映组织结构改变及细胞膜完整性的信息[9],并通过图像反映组织器官的病理解剖特点[10]。弥散是指分子进行无规律的布朗运动,而DWI可将宏观流动相位位移成像原理应用于微观分子水平成像[11]。水分子在活体组织内弥散受较多因素影响,包括液体流动行、包膜通透性、毛细血管灌注及细胞组织结构等,DWI不仅提供扩散加权图像,临床常用表观弥散系数(ADC)来描述机体在弥散成像上所观察到的表观作用,用不同ADC值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量化指标[12]。水分子在细胞内弥散越差ADC值越低,水分子弥散功能越强ADC值越高,该特性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意义[13]。

本次回顾性研究表明,在b值=1000s/mm2时,原发性肝癌的ADC平均值为(1.85±0.25)×10-3mm2/s、肝转移瘤ADC平均值为(2.01±0.27)×10-3mm2/s,相比正常肝脏组织、肝血管瘤及肝囊肿ADC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DWI检查可区分良恶性肿瘤,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瘤ADC平均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取单一扩散系数值进行扫描仍然存在一些盲区,尚不能有效区分肝脏原发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在b值=1500s/mm2时原发性肝癌ADC平均值为(1.51±0.15)×10-3mm2/s,相比肝转移瘤ADC平均值(1.18±0.22)×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相比良性病变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恶性病变与正常肝脏组织ADC值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选取不同扩散系数进行扫描可增加诊断的准确率,有效鉴别出肿瘤的性质及良恶性,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刘金有等人也认为,选择合理的b值和DWI测量参数可增加肝脏占位性疾病鉴别诊断的有效性[14]。相关研究认为DWI技术信号的强弱可真实反映肝脏病灶的组织成分,ADC值能够作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依据[15-17]。值得注意的是,测量肝脏占位性病变时应尽量避免胆管及血管,否则可对ADC值的准确性造成影响[18]。

综上所述,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DWI表现不同,ADC值也有显著差异,临床上采用腹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表1 b=1000s/mm2 时原发性肝癌与肝脏正常组织、良性占位性病变的ADC值比较[(±s)×10-3 mm2 /s]

表1 b=1000s/mm2 时原发性肝癌与肝脏正常组织、良性占位性病变的ADC值比较[(±s)×10-3 mm2 /s]

组别 例数 原发性肝癌 肝转移瘤 肝血管瘤 肝囊肿 正常肝脏组织恶性病变 各32例 1.85±0.25 2.01±0.27良性病变 各32例2.45±0.28 2.52±0.23 1.33±0.11t(肝转移瘤)值 6.39 8.13 13.19P(肝转移瘤)值 <0.05 <0.05 <0.05t(原发性肝癌)值 9.04 11.16 10.77 P(原发性肝癌)值 <0.05 <0.05 <0.05

表2 b=1500s/mm2 时肝脏正常组织、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ADC值比较[(±s)×10-3 mm2 /s]

表2 b=1500s/mm2 时肝脏正常组织、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ADC值比较[(±s)×10-3 mm2 /s]

组别 例数 原发性肝癌 肝转移瘤 肝血管瘤 肝囊肿 正常肝脏组织恶性病变 各32例 1.51±0.15 1.18±0.22良性病变 各32例2.12±0.24 2.54±0.28 1.29±0.23t(肝转移瘤)值 16.33 21.61 1.96P(肝转移瘤)值 <0.05 <0.05 >0.05t(原发性肝癌)值 12.19 18.34 4.67 P(原发性肝癌)值 <0.05 <0.05 >0.05

猜你喜欢

占位性平均值囊肿
平均值的一组新不等式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哪些表现提示我们得了巧克力囊肿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会厌囊肿术后并发会厌部分缺损1 例
横卧哑铃形Rathke囊肿1例
骨内腱鞘囊肿的MRI诊断
平面图形中构造调和平均值几例
基于电流平均值的改进无功检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