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工科院校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研究

2018-07-25崔凌云李恺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1期
关键词:工科院校企业家精神

崔凌云 李恺

摘要:培養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工科人才是影响新旧动能转化进程的重点环节,工科院校要从学生在校起就加强其企业家精神培养。本文首先明确了企业家精神内涵,然后探讨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中存在的针对性较弱、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学术自由及儒家思想影响四个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旧动能;企业家精神;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1-0030-02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为实现转型升级,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寻求经济发展新动能,2016年李克强总理将新旧动能并提,强调要加速新旧动能转换,2017年国务院发布转换意见,指定山东省为新旧动能转换第一试验区。

2018年2月山东省政府出台新旧动能转化实施规划,强调培育以大数据为特征的信息产业和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这一目标要依赖工科优先发展计划,既扶植科技领军人才,又培养技能型劳动力大军,而且两方面都需具备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可促进技术从高校向私营部企业转移,有助于中小企业成长,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是经济新动能产生基础;企业家精神也可促进技能型劳动力收入和资产增长,这有助于培养有旺盛消费力的中产阶级。因而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工科人才是影响新旧动能转化进程的重点环节,工科院校要从学生在校起就加强其企业家精神培养。

一、企业家精神的界定

首先明确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以及这一概念与职业经理人精神及MBA精神的区别。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来自法语,原指军事上的远征领导人或冒险家,需要承担风险才可获得成功。熊彼特(1942)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载体,企业家通过创造性破坏推动了技术和制度创新及经济增长,因而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不断创新的品质。上述两种观点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两个特征:承担风险和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不同于职业经理人精神。职业经理人是在精准预测企业需求基础上合理安排企业生产,保证企业正规运营,因而职业经理人追求一种平稳性和规范性,而企业家需要冒险、创造性开拓前所未有的业务以及随意性管理,因而两者截然不同。企业家精神也不同于MBA精神,企业家创业具有直觉性和随意性,MBA学员虽熟悉企业家创业成功事迹,但往往生搬硬套别人事迹,过分遵循别人的经验教训,缺少遵从直觉的开拓精神。近年来,学者从社会伦理角度完善了企业家精神内涵,认为这一精神不仅包括创新和承担风险,还包括社会责任。社会责任表现为企业家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关系,也表现为企业家对待下属员工的关心与尊重,企业家集聚财富的手段以及处置财富的态度。社会责任决定了企业凝聚力和发展路径。

二、工科院校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科院校学生以理工科为主,也包括少量人文社科(如经济或管理)学生。工科院校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主要依赖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通选课,这一培养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工科院校多开设创业课程或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但这种应急式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明确,针对性较差,仅有少量同学投入到创业中[陈亚琼(2017)认为只有0.7%],创业多集中于大学城地区餐饮业,缺乏科技含量。少部分同学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加了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毕业时由于不了解政府创业优惠政策,在家人劝说下仍然选择找工作,而非自主创业。另外,由概念界定可知,企业家精神培养不同于创业培养,前者还具有主动承担风险和社会责任,这是现有创业教育所欠缺的。第二,依赖于经管类师资,工科院校多开设有市场营销和会计等管理类通选课,课程设置以MBA为模板,但课时较少且课程多安排在周末,教师对周末通选课上课积极性不高,学生由于没有系统学过相关先修课程,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且周末上课过于疲惫,这种填鸭式通选课教学并没有起到培养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另外,工科院校经管类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对于工科学生特点授课,只能同质化地提供与经管类学生或MBA相同教学,使这一培养缺乏针对性。介绍工商管理类课程只是从技能层面向学生解读了企业家精神,但并未向其灌输承担风险意识,而主动承担风险正是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最大区别。风险及资源跨期配置是金融投资类课程的强项,因此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向这两项倾斜。第三,工科学生应试教育思维影响了企业家精神培养。在熊彼特定义中,企业家精神即指创新精神。创新除来自个体的忧患意识和生存危机外,还来自其对不同文化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具有批判性思维,可独立思考、加以判断并进行研究,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自主学习首先要求学术自由,但我国工科院校,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多习惯于应试教育,在严谨学风要求下,他们习惯于课本上怎样讲就怎样记,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第四,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抑制了我国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儒家思想不仅影响工科学院的理工科学生,还影响非理工科学生及我国各类高校学生。儒家思想重仕途而轻商业,在这一思想体系下,企业家无法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成就感,因而抑制了企业家创新及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特质,这不利于工科院校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

三、工科院校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工科人才是影响新旧动能转化进程的重点环节,因此工科院校要培养企业家,而非简单的职业经理人或MBA。针对工科院校培养学生企业家精神中存在的四点问题,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改善:首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成为企业家的欲望。企业家精神根植于人的个性特征,每个学生不同,学校培养的目的在于挖掘这种潜质,使学生经过技术积累后成为企业家,这是一种长期战略,而非让学生自我雇佣来解决短期就业难题。针对学生不熟悉政府创业扶植优惠政策的情况,建议学校组织讲座或专题形式宣传政府政策,保证每个学生了解如何查询政府政策以及熟悉最新的政府扶植政策。另外,在因材施教的同时,应统一培养学生勇于承担风险和挫折的勇气,创业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经历失败后而不气馁、继续前行是保证企业家成功的基础。其次,完善工科院校企业家精神培养课程体系。培养企业家精神不仅需要工商管理类课程,还需要引入风险投资等金融类课程及政府管理等公管类课程,采用专题讲座或辅修方式进行,减少周末通选课。针对工科院校教师实践经验弱及知识储备不足问题,应鼓励任课教师与企业多联系,下企业锻炼以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教师应首先以企业家精神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然后才能培养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学生。再次,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术自由。应试教育使学生为学习而学习,这在工科院校格外明显。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学校应减少传统考试比重,增加论文考核,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挖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另外,工科院校还应增加团队考核,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领导力、决策力以及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最后,合理引导工科院校学生儒家思想。虽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容易引导学生进入公务员体系或其他安稳的工作岗位,但儒家思想中的其他内容则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如讲究仁义礼智的思想及忠于职守的思想。我们要一方面取其精华,宣传儒家思想中个人的社会责任要求及遵守契约、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去其糟粕,在工科院校营造重商氛围及科技兴国思想。有创业就有创业失败,因此还要培养学生勇于接受失败的意识,在失败中自强不息。

参考文献:

[1]陈亚琼.信息化时代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4):172-173.

[2]朱月玲.美国高校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对我国职教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07):17-19.

[3]姚则会.论美国企业家精神培育机制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03):1-3.

[4]顾宁,关山晓,张敬雨.基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研究[J].学术探索,2015,(12):141-146.

[5]张莉鑫.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及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分析与借鉴[J].北京教育(高教),2015,(11):7-9.

猜你喜欢

工科院校企业家精神
时代赋予企业家应有慈善情怀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技术哲学语境下德鲁克制度创新思想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