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2018-07-25叶翠玲
叶翠玲,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英语教师;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荔湾区名教师,全国优秀中小学外语教师,广州市优秀英语教师;广州市首批名师工作站主持人;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广州市中英科理事,广州市“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的实践导师。近年来参与了多项全国、省、市规划课题,发表了多篇论文,并有专著一本,参与编写著作三本。
[摘 要]从文化视角探索一种扎根于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相互融合与补充发展的中学校本课程,通过实施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进行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习得,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文化视角;校本课程;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而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凝练的课程文化建构的体现,其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学校文化特色,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文化大餐似的营养补给。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一直旨在开发文化视角下的中学校本课程,尝试探索一条扎根于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相互补充与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之路,向学生传授科学,也传递文化,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核心概念
1.文化以及文化动态发展
人类社会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基础。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所指的文化,更多在狭义方面,指人的非物质活动、精神创造活动。如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1]。
学者张弘增提出了“动态文化交流观”,指出中国的本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不断汲取养分,逐渐与外来文化融合,甚至进入其国成为热潮和受到追捧[2]。如近年来的中国功夫、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兴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已呈现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也相应地在传承与发展中融合了外来文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 。所以,基于文化视角开发中学校本课程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2.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早是由福鲁马克(Furumark)和麦克墨伦(McMullen)等人于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并加以阐述的[4]。20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意识到校本课程建设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掀起了一场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
学者吴刚平指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可以使学校吸取以往有益的经验教训,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也可以更好地标识出我国当前课程多样化改革的方向,起到凝聚和鼓舞的旗帜作用[5]。
二、实施方法
1.构建文化视角下的校本课程
一是设置校本课程目标。
二是开发校本课程内容。利用课程资源,构建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课程;研发文化视角下的校本课程教材。
三是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制,多角度验证课程的实施效果。
2.文化视角下的校本课程实施途径与策略
研究采用近景组织的原则,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同心圆组织方式,以地域文化为原点,由近及远,融合西方文化,开发文化视角下的校本课程。
研究者采取了“四结合”的实施途径。一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即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知识相结合;二是自主研发与借用或改用相结合;三是个人开发与集体研发相结合;四是模块课程与专题课程、微型课程相结合。与此同时,使用“四合力”打造课程模式的策略,即发挥校内学科教师、校内科技专职教师、校外专家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合力打造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以生物学科为例。该校本课程编制了图文并茂的《让生活“活起来”》的教材,在实施中,首先自上而下地搭建好课程框架结构,其中涉及学科内容、中西方文化介绍、探究内容、文化体验、学科知识实践与比赛等(见表1)。
三、 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教师采用“教师课堂评价表”进行课堂评价,学生采用自我反思、学生课堂评价表进行生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模式。此外,还专门设计了一系列考察学生文化素养的评价表,内容如图1所示。
在每个课程中都有学生活动课评价表。不仅考查学生参与活动的认真度、学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还增设了对每节课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评价(见表2)。
四、实施效果与反思
研究者按照常规做法,对全部校本课程进行了有关课程效果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以《让生活“活起来”》课程反馈为例,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回收率为85.5%。在有效问卷中,146人选择了对课程“满意”,并学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89人选择了“非常满意”,学到了知识并学以致用。综合上述,七成以上的学生对课程表示了认可与满意。
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绩:弘扬了中国文化,吸收并融合了外来文化;做到了在文化视角下的学科教學,革新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法,不仅让学生喜爱与认可这些课程,还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从调查数据中也看到,文化知识传递与内在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做到习得文化并学以致用的学生并不多。因此,教师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与自我提升,系统地规划课程的框架、内容、评价、实施过程等,使课程不断得到改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小谦.广义与狭义文化——从广义到狭义谈文化概念[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6d4a46958fafab069dc02d4.html,2017-07-24.
[2]钱铁锋.高中国际化办学,要跳出应试死胡同[N].扬子晚报,2013-05-31.
[3]闵菲.成都市基础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莫小为. 柳州本土文化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张国镇.以STS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