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感恩教育

2018-07-25彭远菊熊昌云崔文锐

科教导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内涵

彭远菊 熊昌云 崔文锐

摘 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地位。本文主要以感恩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及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为理论基础,提出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方法,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感恩 感恩教育 内涵 文化渊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4.001

Abstrac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ratitude thought has always occupied the mainstream. Based on the rich connotation contained in Thanksgiving and its profound cultural origin,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omote undergraduates' gratitude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gratitude and gratitud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Keywords gratitude; thanksgiving education; connotation; cultural origin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加强革命传统、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素养教育,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此可见,感恩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应有的基本品质。

1 感恩的内涵

柳礼泉等在《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指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进行认可,并从认识、情感和行为进行真诚回报。[1]胡红霞在《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节课》中提出,“感恩是一种对他人、生命、社会、自然等的认可和尊重。” [2]李琳,汪雷在《高校感恩教育的涵义现状及实施方法》一文中提到:感恩就是对所有的一切要心怀感激,吸收正能量,并用自己的行动来进行回报。[3]感恩是中华民族历代相传的传统美德,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也揭示了感恩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感恩蕴含着对自然、父母、师长、亲友、社会、国家的丰富内涵。

1.1 感恩自然滋养

大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就会让我们产生无穷的惊奇和敬畏,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生存的大自然。” [4]大自然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更赠予了我们生活的必备品。人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人和其他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善待与敬畏自然,感恩并尊重自然,努力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受到人类贪欲的影响,不停地、过分地从大自然中索取,最终销毁这个曾经养育人类千秋万代的大自然。

1.2 感恩父母養育

儒家学说称“孝”为所有美德的本源,一切教化由此产生,即要求子女以孝的形式回报父母。作为子女,孝敬父母必须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关爱父母、赡养父母。父母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命,也无私地养育了我们,教我们从咿咿呀呀到会说话、从蹒跚学步到走上途坦。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所给予我们的悉心照顾、淳淳教诲,父母的白发、皱纹、佝偻的驼背都是爱的见证。也许,有时候我们觉得父母有些唠叨、甚至思想有些落后,但作为子女,我们要从内心理解并尊重他们,与父母真诚地沟通交流,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子女的孝心。

1.3 感恩师长教诲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师恩的美好情感。老师为了让我们获得知识,精心地备课、严谨地治教、努力地上好每一堂课,并不断地改进、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渊博的学识来启迪我们;老师为了让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肯定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严厉指出学生身上的坏习惯、坏毛病,并不厌其烦地帮助改正。同时,老师也用他们高尚的人格、整洁的仪表、和蔼的微笑、博大的胸怀、饱满的热情、健康的情操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1.4 感恩亲友帮助

朋友和他人是中国人第二重要的社会生活。[5]人类社会不能离开群居生活,群居生活能有个相互的照应。亲人是前世的良善因缘,有一种亲情维系着,正因为这种亲情关系,亲人会给予我们很多的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会更关心我们。友者比亲人少一层血脉关系,但对相互成全的因缘来观,有时会比亲人更亲。友人可以成为知心人,了解我们的所思所想,并竭尽全力地支持我们,成为我们的心灵支柱、丰富我们的人生。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能慷慨的帮助、真诚的良策;当我们犯错误时,能坦诚劝告、严厉指出;当我们难过时,能默默陪伴、暖心安慰。

1.5 感恩社会塑造

社会是一个相对较抽象的概念,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从这个大环境中获得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社会有恩于他的每个社会成员。有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施恩和感恩,大家才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社会才能和谐的发展。社会的塑造之恩不像父母的点滴关爱,总有很多细节可以让人感动,但社会的发展能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人所特有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品格、性格、兴趣、爱好等等都将在社会这个环境中慢慢地发生着改变,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某种能力、品质。

1.6 感恩国家培育

国家是一个人的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发展环境,保障了我们的权益。国家不仅提供给我们充足而良好的教育资源,也创造了我们和谐的生活环境。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重视责任意识的培养,我们要以国家的强盛为荣,拥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强烈的公民责任感,努力增长才干、为国效力。

2 感恩的文化渊源

2.1 中国传统孝道伦理

孝是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感恩是人类社会主流文化中共同倡导的美德,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6]孝敬父母历来是中华民族最基础、最自然的传统美德,对父母的爱是世界上一切爱的源泉。中国儒家文化中孝敬父母以责任、义务为基础,要求人们做到关爱父母、尊敬父母、感激父母,把孝敬父母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加以发扬光大。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7]正如孝是公德教育的基础,孝也是培养人们感恩意识的起点。孝观念中所蕴含着丰富的回报、感恩和互惠等情感与行为,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以求达到博爱的境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人有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才会进一步衍生对万事万物、对他人的爱,并把这种爱扩大与延伸;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懂感恩,则很难想象他会关爱、帮助其他人。

2.2 宗教感恩观

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感恩最初源自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十分强调感恩,把感恩当作人类的基本情绪和基本品质。基督教认为人世间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所赋予的,因此要对上帝怀有感恩之情,孩子从小被教育要感谢上帝的赐予、感谢上帝的帮助。基督教教导人们应怀有一个善良之心,做事应向上帝那么从爱心出发,基督教还通过培养人们对上帝激发感恩行为,使人们能够感谢他人的帮助,从而,让人类的心灵获得仁爱和宽容,引导人性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让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在东方,人们往往受佛教思想影響较深。佛教感恩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缘起论”,佛教将事物间的最普遍的联系称之为因缘。在佛教看来,报恩是做人的基本美德。《往生论注》中说:“知恩报德, 理宜先启。”佛教认为,善人知恩,因心善而自然会感恩,修行者要多做善事,帮助别人,特别是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以施舍。佛教对待有情众生最根本的是“平等”与“报恩”,由此引伸出爱一切众生的精神,感谢祖国的养育、山河大地的滋养、自然的赐予,感谢他人的劳动与服务,感谢父母的生育与抚养,感谢师父的传授与教导。佛教作为一个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宗教,佛家的一些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寄托,使人们对财产淡然、对争斗弱视、对名利回避,求得心灵的宁静;影响着人们的生态意识,拒绝破坏和杀戮,保护自然、倡导素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观念,让人们学会少欲知足、淡泊名利、积德行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觉多做善事、不做坏事。

3 开展大学感恩教育的意义

3.1 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人格包含内在的素质涵养和外在的精神气质,它决定了人对待自己、他人的看法和态度。心理学家认为,病态人格或人格障碍往往是由于缺乏爱感和内疚感,从而成为道德上贫乏、冷漠甚至冷酷的人。[8]当前,很多大学生普遍在家庭教育中受到或多或少的溺爱,他们不太懂得珍惜和感恩,把很多得到的东西都视为理所应当,有点冷漠和自私。高校应对学生有效地、高层次地进行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珍惜自己和他人,满怀感激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与他人进行友好的交往,完善自己的精神生命,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从而拥有健康的、积极的感恩心态,促进他们良好人格的健全。

3.2 有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感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美好习惯,并认识到“付出才会有回报”、“机会永远只留给努力学习工作的人”,彻底摒弃他们“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行为习惯,以及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求知态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珍惜工作岗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造的职业精神。

3.3 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民族品质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崇尚道德”和“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以各种形式和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了他们感恩父母、尊敬师长、孝敬老人、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热爱生活、珍惜资源的优良品德以及“知恩图报”的崇高境界,摒弃了他们“以怨报德”和“忘恩负义”等错误思想,使得他们的感恩意识得到升华、促进了他们的感恩行为,从而,用美好的思想、坚定的行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4 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

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和谐发展。如果学生心中没有爱,他们不会爱护校园环境,珍惜校园资源,甚至会破坏校园设施;如果学生没有责任感,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甚至缺乏求知的上进心;如果学生冷漠、自私、偏激,势必会出现同学关系紧张,不能友好相处,更谈不上互帮互助;如果学生不懂得包容和理解,他们便自以为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高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改善他们对自我、他人、事物的认知,从而,促进同学间、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形成,促进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4 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方法

4.1 将感恩教育内化于心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心理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如果自己对某种观念或者行为不认可,大脑就会发出保护性抑制,拒绝去接受和实施。[9]感恩教育也是一样,如果强调和重复的次数过多,势必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逆反。高校学生的思想已经基本成熟,很多思维已成定势,他们更多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更不容易像其他低层次的学生那样受到他人的影响,会自己决定要怎么辨别、怎么做。“一个人只有真正想要改变时,他才会改变”,这足以说明人本身的作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唤起学生内心对于“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的强烈认识,将感恩内化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自觉知恩、识恩、报恩。

4.2 将感恩教育外化于行

行动是内心思想最真实的反映,也是促进学生感恩意识最关键的手段。高校可以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活动,比如:成立志愿者协会,倡导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到福利院、养老院等地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他们送去关爱和温暖,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专业实践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专业劳动,在专业劳动与专业训练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专业的真挚情感,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孕育出对行业、岗位、学校、社会的热爱与感恩。在感恩行动过程中,进一步将感恩从一种思想认识升华到一种真挚情感进而发展为一种自觉行动,促进学生用行动诠释感恩、用行动传承爱与奉献。

4.3 高校、家庭、社會齐力共促大学生感恩教育

4.3.1 高校全方位开展感恩教育

高校是目前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要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让校园里的建筑、树木、标语、板报都赋予感恩的内涵,传递感恩的思想。在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配备过程中,选聘思想品德过硬、政治素养强、热爱学生工作的老师担任,真正夯实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在受助的同时能够感恩知荣、自立自强,并在勤工助学和公益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服务社会、奉献他人,培养他们感恩社会、励志成才的良好品德。[10] 在课程的开设中,广泛开展感恩教育相关课程,诸如“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向学生传播《道德经》、《论语》、《大学》、《弟子规》等内容。在活动的开展中,多以道德教育为主题开展相关活动,注重感恩思想的内涵反映,并尽可能扩大活动给予学生内心带来的影响力。

4.3.2 家庭发挥感恩教育熏陶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道德品行、生活方式、言行乃至对社会现象的态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恩意识家庭教养氛围,让孩子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学会感恩。[11]首先,家长要改变“父母的所有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这一观念,在孩子的“所求上”做到“有所应”、也要“有所不应”。在生活中,父母要对他们讲清楚为什么有的要求可以满足而有的要求不能满足,不能一味地妥协于孩子。其次,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事情都要自己经历辛苦的付出才能体验其中的乐趣、才能实现;任何时候都要珍惜身边的人与物,要学会真诚待人、懂得感恩。最后,父母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多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礼物、陪伴老人;和邻里之间融洽相处、相互关心;主动为他人让座、帮助他人;保护大自然,敬畏自然资源……

4.3.3 社会大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全社会要积极营造感恩教育氛围,传递知恩、报恩正能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强化公民的正向感恩行为,广泛宣传保护自然、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等感恩价值观。在全社会弘扬感恩主旋律,沉淀深厚的传统文化。对于好人好事、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要及时表彰并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分子的正向影响,夯实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社会基础,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5 结语

感恩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及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全社会要共同营造感恩氛围,传播感恩思想与感恩价值。作为高校,要大力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将感恩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完善学生的精神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礼泉,张红明,吴红艳.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2):3-6.

[2] 胡红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节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2-14.

[3] 李琳,汪雷.高校感恩教育的涵义现状及实施方法[J].南方论刊,2009(11):102-103.

[4]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5]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79.

[6] 顾平.感恩与孝道——借基督教感恩文化重塑孝道文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29-33.

[7] 孝经.开宗明义[M].湖北:崇文书局,2007:52.

[8] 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7.

[9] 符惠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仁[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82.

[10] 夏斐,梅盈盈.高校资助工作育人模式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159-161.

[11] 诸玉富,由建勋.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精神联动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5(20):23-26.

猜你喜欢

感恩感恩教育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