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护理模式在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2018-07-25李焕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3期
关键词:支原体小儿肺炎

李焕宏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炎症[1-2]。小儿为该病多发人群[3]。而且,多数患儿年龄较小,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治疗难度较大[4]。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能缓解病情。大量研究发现,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配合护理干预,能提升患儿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5-6]。但临床上针对PDCA护理模式在该病治疗中应用效果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就该问题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组,2017年1—6月为常规护理,2017年7—12月为研究组,各46例。研究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12岁,平均(6.62±1.14)岁;病程2~8 d,平均(5.25±1.04)d。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13岁,平均(6.68±1.16)岁;病程2~8 d,平均(5.27±1.01)d。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情绪疏导、基础护理、用药指导等。研究组则实施PDCA护理模式,内容包括:

(1)制定计划(P):按照患儿具体情况,结合临床实践和科室护理特点,制定护理目标,即缓解临床症状,确保呼吸道通畅。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

(2)护理实施(D):按照护理目标及方案,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包括指导患儿保持头高脚低位;及时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除,确保呼吸道通畅;协助患儿翻身叩背,以促进有效排痰;加强雾化吸入护理,稀释痰液,促进排痰;做好导管护理等。

(3)检查执行(C):由专门人员检查护理工作执行情况,评估是否达到护理目标,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4)质量控制(A):针对不足之处展开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改正措施,持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症状及体征消退时间,包括发热、咳嗽、气促、肺啰音、肺部X线等。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对比 ( ±s,d)

表1 两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对比 ( ±s,d)

组别 发热 咳嗽 气促 肺啰音 肺部X线阴影研究组 2.32±1.00 3.65±1.03 3.55±1.02 5.02±1.10 5.68±1.11对照组 3.42±1.32 5.80±1.51 4.38±1.05 7.23±1.60 7.50±1.21 t 值 4.505 7.978 3.846 7.720 7.518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PDCA是临床上普遍探索的护理模式,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比如孙玉萍[7]调查发现PDCA护理模式能提升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临床疗效,缩短病程。金芳等[8]认为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干预能改善支气管肺炎患儿依从性,预防相关并发症。武继玲等[9]调查发现PDCA护理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应用,能预防相关并发症。奚玉秀等[10]调查发现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中应用PDCA护理模式,能更好改善肺功能,梁闪红[11]结果与之相符。但临床上就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中PDCA护理模式应用及效果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对研究组实施PDCA护理模式,按照患儿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护理目标和护理方案,要求护理人员严格认真落实,并在持续修整、改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实现良性循环。本研究干预后,研究组症状体征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胡继芳等[12]调查发现,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中应用PDCA护理模式,患儿临床症状消退时间较常规护理者更短,与本研究结果相符。现认为,这可能是因为,PDCA护理模式具有针对性、个体性特点,能按照患儿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护理策略,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促使患儿症状尽快改善,有利于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PDCA护理模式在儿童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能获得较常规护理更为理想的效果,可促使患儿尽快康复。

猜你喜欢

支原体小儿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支原体感染一定是性病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夜盗小儿(下)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夜盗小儿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支原体阳性患者134例药敏结果分析
小儿涵之三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