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治疗及疗效
2018-07-25丁淑爽
丁淑爽
现代人生活节奏比较快,压力大,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me)发病率较高。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比较复杂,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不同,诊断也存在差异性,临床中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1]。当天患者发病后,会对患者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造成损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此次就我院的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接受吡拉西坦、尼莫地平治疗的效果开展分析,有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对70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开展分析研究,排除了精神障碍无法参与研究的患者[2]。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35例,对照组有18例男性和17例女性,年龄61~71岁,平均(61.21±6.54)岁;观察组有19例男性和16例女性,年龄61~70岁,平均(61.21±5.23)岁。两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能够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生产厂商: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20 m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3010)治疗,口服,尼莫地平一次40 mg,3次/d,12周为一疗程。观察组应用吡拉西坦(生产厂商: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0.4 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1967)、尼莫地平联合治疗,口服,吡拉西坦一次0.8~1.6 g,3次/d;尼莫地平一次40 mg,3次/d,12周为一疗程。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1.3 疗效判定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的精神状态,显效:疗程结束,治疗后比治疗前MMSE评分增加>3分,有效:疗程结束,治疗后比治疗前MMSE评分增加1~2分,无效:疗程结束,治疗后比治疗前MMSE评分增加<1分。对比分析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有2例出现头晕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两组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痴呆疾病的一类[2]。根据研究显示[3],我国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大约有500万,每年增加约30万痴呆患者,因此对我国公民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所以,对于痴呆的预防和治疗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医疗问题[4]。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在临床中的发生率比较高,患者发病后,短时间内会有认知功能损害、痴呆等症状,患者的病程比较长,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到的损害比较大,患者的语言功能受到损伤,因此患者的情感和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症状就更加突出。老年患者比较多见的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脑卒中等,这些均是血管性痴呆的高危因素,因此这类疾病的发生群体集中在老年群体中[5-9]。
尼莫地平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是一种Ca2+通道阻滞剂,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容易穿透血脑屏障,扩张脑血管,促进脑血流量增加,对患者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较大的改善效果,临床中经常被用作血管性痴呆疾病的治疗药物[10-12]。吡拉西坦可以对大脑皮层和海马产生作用,促进乙酰胆碱合成,促进神经兴奋传导,对脑内代谢起到积极影响。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主要是使用尼莫地平和吡拉西坦,可以让患者的脑血流量增加,影响患者的新陈代谢,修复脑神经,改善脑梗死引起的缺血性逆行性健忘和认知障碍。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有12例显效,22例有效,1例无效,临床有效率是97.14%,对照组有10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临床有效率是80.00%,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2例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有6例不良反应病例,两组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接受吡拉西坦、尼莫地平联合治疗的效果突出,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明显,智力状态有显著的提升,临床使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