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古鉴今 写好医案*

2018-07-25盛增秀陈永灿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医案

盛增秀 陈永灿

1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2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医案是记载诊疗疾病的病历。早在西汉时期,淳于意就将自己诊病的记录称为“诊籍”,语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这可以说是病历医案的肇始。说起医案,笔者认为它是中医优秀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医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国学大师章太炎对此有极高的评价,尝谓:“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清代医家周学海也曾说过:“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长。”的确,医案是历代医家活生生的临证记录,最能反映各医家的临床经验,对临证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医案又是临证医生业务技术最具体的体现,诚如国医大师干祖望所说:“医案是衡量中医临床特色与水平的重要砝码。”

对照当今临床,不少医生对医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书写时粗枝大叶,草率为之,存在着诸多亟待改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记录不详,表述过简。如有些医案仅记述患者一些症状,对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和治法等缺乏分析,文字简漏,甚至一则医案只有寥寥几个字,如某案载:“发热、咳嗽”,接下去就是方药。于是被人戏称为“电报医案”,根本谈不上理法方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二是字迹潦草,辨认不清。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使病人无法识得,药房苦于辨认,难免会给医疗纠纷乃至医疗事故埋下祸根。

三是错字较多,文句不通。如某案载:“患者头重,腹胀、尿黄,为湿热迷慢三焦。”不难看出,“迷慢”当是“弥漫”之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者文字功底浅薄,基础不够扎实。

四是缺乏逻辑,有悖医理。如某案载:“外感风湿之邪,头蒙如裹,身重体痛,拟宣散风湿,方用葱豉桔梗汤。”显然,所用方剂与证相忤。盖葱豉桔梗汤(葱白、桔梗、栀子、薄荷、连翘、豆豉、竹叶、甘草)功能解表清热,一般用于风温表证,而该例当为风湿伤表,以羌活胜湿汤为宜。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借古鉴今,努力吸取古代名家医案的精华,结合现代临床实际,认真书写医案。

一则好的医案,可谓熔医术和书法于一炉,技艺双馨,不失是一帧极妙的文物精品,具有很高学术和欣赏价值。为达此目的,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加以着力。

1 理法方药,环环相扣

“理”即是辨证。是在通过“四诊”获得信息的基础上,对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诊断的结论。因此,“理”是指导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依据,所谓“法随理立,方随法订,药随方遣”,四者紧密关联,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且要互相贴切,切忌矛盾抵触,尤其是初诊医案,力求做到理法方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案例:时疫来势甚暴,目赤口渴,壮热无汗,斑疹隐约未透,烦躁不已,脘腹按之作痛,大小便闭涩,热毒内炽,邪势不能外达,防有内陷昏喘之变,考诸《内经》病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长沙方论急下一法,亦正为存阴而设。兹拟仿凉膈法,并加味酌治,俾热从外出,火从下泄,冀其邪去正复,得有转机。连翘三钱,大黄一钱(酒浸),芒硝一钱五分,牛蒡子一钱五分,枳实一钱,栀子八分(炒黑),甘草一钱五分,淡黄芩八分,薄荷八分,竹叶一钱,生白蜜半盏。(《南雅堂医案》)

按:本案“热毒内炽,邪势不能外达”,“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理也;“急下存阴”,法也;“仿凉膈散”,方也;“连翘……生白蜜”,药也。四者环环相扣,互相契合,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 真假疑似,表述清楚

在疾病特别是危重病证过程中,常可出现真假疑似症候,若辨证不清,误投药剂,祸不旋踵。前贤对此有深刻的论述和告诫,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热极生寒,寒极生热”“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等等,均是辨别真假疑似病证的名言和警句。在古代名家医案中,不乏此类病例。这就要求我们临证对真假疑似病证,务必要透过假象抓住本质,洞识“庐山真面目”,才能作出鉴别诊断,治疗庶几无误。遇到此等证情,必须在医案中分析和表述清楚。

案例:徐国祯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展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汹汹,急以承气与服。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谓曰: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证,奈何认为下证耶?医曰:身热目赤,有余之邪躁急若此,再以人参、附子、干姜服之,逾垣上屋矣。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胜回阳之任,况敢以纯阴之药重劫其阳乎?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且既认大热为阳证,则下之必成结胸,更可虑也。惟用姜、附,所谓补中有发,并可以散邪退热,一举两得,至稳至当之法,何可致疑?吾在此久坐,如有差误,吾任其咎。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绵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寓意草》)

家杜参再侄,腹痛不可忍,脉右关沉滑而数,自云连日困于酒食,向来大便,每日一次,今腹中大痛,大便三日未行,然腹下痛处,必以物重按住,痛势稍缓。诊脉之时,仍以小枕抵腹,予按昔人辨痛之法,则云按之痛甚者为实,按之不痛者为虚,乃杜参极喜重按,似属虚矣。然脉滑为食,数则为热,又属实矣。仲景云寸口脉涩,知有宿食,当下之。又云腹中满痛,此为实也,当下之。盖宿食之脉,初则沉滑,久则反涩。杜参停食未久,故滑而不涩,况伤食恶食,大便愆期,腹满而痛,且按之不过稍缓,而痛仍在,其为实无疑矣。遂以木香、厚朴、炒山楂、枳实、大黄下之。二剂,大便方行而愈。因忆仲景治腹中受寒,上下痛不可触近者,用大建中汤。薛氏治胎堕后,服破血药,腹痛拒按,用八珍汤。彼此参看,知医理不可执一,是在神而明之耳。(《赤厓医案》)

按:以上两案,均属真假疑似重证,医者通过仔细辨别,抓住了病理症结之所在,不为假象所惑,投剂准确,使患者得以痊愈。其辨识之方法,鉴别之关键,跃然纸上。此等医案,为后世辨别真假疑似病证树立了典范,值得细玩。

3 引用据典,加以佐证

古代名家的医案,常引用典籍文句,有理有据地说明辨证施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藉以增强运用理法方药的说服力,颇值得借鉴。

案例:巴圣嘉学兄令政,体向多疾,夏间病疟,气血未复,一月余因小拂意,不时发厥,渐觉手足拘挛不温,食入无几,大肉尽脱,气息低微,颇延名医,毫无效验,已议治木矣。乃复重托于予,予曰:此《内经》筋痿坏症也。然前贤谓诸痿生于肺热,而治痿独取阳明。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经》言大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又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今病势已剧,而且闻食则呕,身如柴枝,脉之虚细弦数无常,真望之而欲去矣。无已,为之权其轻重,活法在人,先以四君子汤加白芍、粳米等,以扶元益土。数服,胃气稍开。半月后,髀间肉微生,厥亦不复发。予曰是大有生机矣。而手足挛曲如故,改用虎潜丸,当归、白芍、熟地、白术、黄柏、茯苓、木瓜、龟版、羚羊角、虎胫骨(注:现已禁用),蜜丸。服一料后,手足心汗出,凝如鱼胶,亦一奇也。自此手足温和,渐能屈伸运动,两月而病愈。(《赤厓医案》)

按:本例痿证,医者在医案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了前贤“诸痿生于肺热,而治痿独取阳明”。又引《内经》“大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意在佐证立法处方用药的依据所在,提高了可信性。

对照时下医案,引证据典者少之又少,这当然与主治医生少读典籍特别是古代名著有关。近年中医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读经典,做临床”,这无疑对书写医案亦有裨益。

4 案语表述,富有文采

一则好的医案,案语表述不仅要通俗易懂,符合逻辑,而且还要富有文采,增强其可读性,这在古代名家医案中有充分体现。

案例:平日操劳过思,心脾阴气暗耗,年已花甲有余,肝肾元海渐衰。心脾者,火土也,火虚则土弱,土弱则湿胜;肝肾者,木火也,水亏则木旺,木旺则火升。脾有湿火,肝有相火,是肺金所伤之源。湿火与木火交煽而互蒸结为脾浊,溢于上窍,久久欠散,结为窠囊,清气入之,浑然不觉,浊气入之,顷刻与痰浊狼狈相助,阻塞关隘,不容呼吸出入,而呼吸之气转触其痰,遂使气急如喘,痰壅咳逆,涎涕交出,状若伤风。顷诊脉象左手三部虚大而数,右手三部滑大而数,舌苔黄腻,并不干燥,黄腻者湿火也,而脉滑大者痰火也,弦大者木火也,推测病情,总由浊痰随火而上乘,所谓火动则气升,气升则痰升,丹溪所云,气有余便是火,故治痰以治火为先也。然气既与火而上升,亦可随火而下降,火降而气不降者何也?盖因窠囊之痰实其所造之区,不可以侨寓其中,转使清气逼处不安,亦若为乱者然,如寇贼依山傍险蟠据一方,此方之民,势必扰乱而从寇也。故虽以治火为先,然治火不治其痰者无益也,治痰不治窠囊之痰与不治等也。治痰之道,曰驱、曰导、曰涌、曰涤,前人之法不为不详。至于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于房中,如莲子之嵌于蓬内,生长则易,剥落则难,由其外窒中宽,任用驱、导、涌、涤之药,徒伤他脏,此实闭拒而不纳耳。究而言之,岂第窠囊之痰不易除,即肺叶之外,募原之内,顽痰凝结多年,如树之有萝,宅之有苔,附托相安,仓卒有艰于划伐哉!为今之计,当用泻肺之急以涤痰,潜肝之火以降气,务使左升不致太过,右降方可有权,则肺中之浊痰解散下行,从前后二阴而出,此上气喘急庶缓矣!葶苈子、杏仁、橘红、白石英、仙半夏、茯苓、牛膝、川贝、丹皮、石决明、黛蛤散、瓜蒌皮。(《金子久医案》)

按:本案文句精采,比喻惟妙惟肖,读来朗朗上口,确是一则不可多得的佳案。金子久是清代浙籍著名医家,其医案极富文采,秦伯未曾评介说:“案多俪语,千言立就,一时无两。”姚若琴也称颂:“先生善属文,深得六朝神髓,故案语多以俪辞为之,有枚乘之速,相如之工。”古代名家讲究医案的文采,于此可见一斑。

5 医案书法,珠联璧合

这在古代名家医案中,书法精湛,字体优雅,不难窥见。笔者以为,书法医案合璧,融两大“国粹”于一体,这也是中医优秀文化的特色之一。为了表达这一特色,我们曾邀请中医界工于书法的沈钦荣先生书写了二则古代名家医案,以供读者欣赏。

联系当今临床,有的医案字迹潦草,对照上列二幅书法医案,不禁汗颜。

6 疗效评价,中肯得当

疗效是检验医者技术高低的主要标准,在书写医案时,对自己所治病人的疗效,应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能随意拔高和夸大。这在古代名家医案中,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正的方面是客观予以评价,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反的方面是言过其实,诸如“效如桴鼓”“覆杯而愈”“霍然而起”“立竿见影”之类言辞,不免使人顿生疑惑,深感有失公允。现代由于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评价疗效的指标愈来愈多,愈来愈精,因此不能光凭宏观的指标予以评价。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少数患者为了顾全医生的面子,不好意思说效果差,违心说效果还好,这俗语称“面子疗效”,必须注意排除。此外,对前医的治疗效果,也需公正评价,不能故意贬低,这在古代医案中并不鲜见,我们当引以为戒,这实际上也是关系到医德医风的原则问题,岂可等闲视之。

总之,医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治学态度。作为肩负“人命关天”重任的医生,必须充分认识医案是关系到医术医德的一件大事,切勿掉以轻心。最后还须指出,学习古人医案,并不意味着厚古薄今,向前人看齐,而是吸取其精华,为现实服务。时代在发展,医学在进步,现代医案特别是病房病历,要比古代医案复杂得多,先进得多,因此我们应借古鉴今,取长补短,着力创新,不断提高书写医案的水平,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医案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浅析王孟英涉酒医案
医案聊斋续篇 眩晕案
医案聊斋续篇 中暑案
医案聊斋续篇 昏厥案
医案聊斋续篇 飧泄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泻案
医案聊斋续篇 晨泄案
医案聊斋续篇 吐血案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