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课标,探索作文教学新方法

2018-07-24邵泽英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

邵泽英

摘 要:传统的作文教学“重技法,轻积累;重模式,轻创新;重范文,轻实践”,导致很多学生愁作文、厌作文,学习多年仍不会写作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应当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習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自觉积累习作素材。日常教学中,要通过激发兴趣、广积素材、指导构思、由说到写、互动批改等措施,真正让学生放手写作,逐步由“怵写”变成“乐写”,让写作天地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

关键词:激发兴趣;广积素材;指导构思;由说到写;互动批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5B-0123-02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活化作文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过去“重技法,轻积累;重模式,轻创新;重范文,轻实践”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提笔无话可说,套话、废话连篇,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才华和灵气,成为学生习作中的障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独特体验,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减少学生作文上的“框子”和压力,使学生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写下来,提倡习作的生活化、个性化,使学生逐步由“怵写”变成“乐写”。

一、激发兴趣,乐于写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情是创作的动力。学生初学写作,稚嫩的文笔肯定有许多不足,作为教师要巧“导”善“褒”,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其习作的兴致,使他们品尝到习作的乐趣。

1.创设情境,投石激浪。我在指导学生写关于“老师”内容的习作时,在上课伊始,我播放事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伴随着背景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屏幕滚动播放老师辛勤工作的画面。悠扬、舒展的乐曲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强烈共鸣,他们情不自禁地随音乐饱含深情地唱起来。老师每天起早摸黑给学生上课,深夜伏案批改作业的情景如同放电影一样,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学生们情绪高涨 ,内心的创作激情油然而生。此时写出的文章个性化十足,隽永的文笔下流淌着的是他们真挚的情感,倾吐着的是他们的心声,敬师之情跃然纸上。

2.正面评价,激励激趣。教师在习作评改中要多给学生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提高其写作积极性。学生把自以为满意的文章交到老师手中,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尽管学生的作品稚嫩,错别字、病句罗列其中,但我总是在写评语的时候手下留情,本着鼓励为主的原则,一般都给学生“优”,差的也给学生得“良”,有特色的文章还要进行师生共同品评、鉴赏。还利用墙报张贴、向报纸杂志推荐优秀习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作文竞赛,有多名同学荣获国家级、省级作文竞赛一等奖或在报刊上发表习作。学生有了兴趣,大大激发了习作欲,在积极参与习作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二、广于积累,丰富素材

学生习作时,苦于无话可说,主要原因是缺乏素材的积累,习作成了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好。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应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积累,紧跟时代,做到常积常新,作文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

1.勤于读书,汲取营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道理的,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有些人写文章如行云流水,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这与读书多有极大关系。笔者除上好语文阅读课外,还指导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吟诵古诗——“一日一诗”,力求熟读成诵,书声悦耳,经典润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同时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将精彩的词句巧妙地用到习作中。

2.开展活动,挖掘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笔者经常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丰富其习作素材。如:在指导习作《打雪仗》时,为帮助学生寻找灵感,积累素材,笔者选择了一个雪后的课间,亲自带领学生们到操场上打雪仗,让学生去观察体会。于是有了:“在这冰砌玉雕的世界里,雪球在空中像穿梭似的,同学们则比纺织工人还要忙”“瞧,刘扬抛到对面的一个大雪球,将老师打了个正着,雪球在老师胸前开了花,老师成了圣诞老人”。如此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描写刻画,得益于课间的雪中嬉戏。学生不再觉得习作枯燥无味,不再觉得头脑空空,师生同乐的活动场面给他们的大脑注入了新的血液。事实证明:只有让学生参与活动,热爱拥抱生活,用心体验、用心观察、动情于心,才能写出鲜活生动的真情。

三、指导构思,拓宽思路

在观察基础上得到的材料是支离破碎的,如何把这些材料按一定顺序,加以合理的想象并组织起来的这一过程,就是构思。小学生初学习作,面对杂乱无章的材料,纵有万般激情,也难以写好。老师要巧于引导,指导构思,拓宽思路。

如在指导“写一个熟悉的人”时,笔者指导学生选择一个最熟悉的真人来写,只有写真人真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学生最熟悉的人莫过于妈妈、爸爸、老师等,以《我的妈妈》为例,让学生在平时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回忆妈妈的形象。她做过哪些给你印象深刻的事?她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她怎样关心你的吃穿?她是怎样与别人相处的?再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一个具体生动的慈母形象中去认识、感受母亲的伟大,心中升腾起对母亲的爱,思路渐宽,文思泉涌,笔下生情,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由说到写,放缓坡度

要写好习作,必须具有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表达要凭借语言来完成,“说”是“写”的基础。想得清楚,说得清楚,写出来的就明明白白。

小学生本来充满好奇,爱看、爱问,爱向小伙伴述说自己的发现。根据这一特点,在为《爱之链》续写故事的训练中,笔者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口语交际课,鼓励学生展开联想: 乔依醒来看到了什么?他会对妻子说什么?乔依的妻子又会说些什么?接下来他们会怎样做……学生充分想象,各抒己见,小组交流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然后再让他们写下来。从充分的“说”到写,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学生在“如同说话一样,心中有积蓄,不吐不快”的心态下写出有生命力的习作来。

五、互批作文,加工提炼

过去,语文教师最头痛的是批改作文,一篇作文改来改去,最终成了老师的语言,找不到学生写的完整的一句话。看着自己作文本上密密麻麻的红笔修改记号和程式化的评语,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压抑,变得“怵写”作文,更谈不上习作能力的提高。

课标要求六年级的学生既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又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笔者注意改变传统的批改方法,充分让学生唱主角,大胆变“师改”为“生改”;变“怵写”为“乐写”,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我采用“自改——同位改——小组讨论改”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先修改自己的作文,找出自己作文的错字、病句等;然后,同位交换批改,各为对方找出优、缺点;最后,小组讨论修改,相互得以启迪。在整个批阅过程中,笔者只是在修改方法和符号上给予点拨等。互批作文,充分发挥了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总之,在作文教学上,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彻底解放学生,让他们尽情地看,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尽情地写,创造条件,还学生自由习作的空间,让写作天地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章例话[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关注生活实践 优化作业设计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