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绒毛小熊》为例,谈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

2018-07-24陈春香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识字阅读情境

陈春香

摘 要: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理解更倾向于直观的情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管是什么版本的教材,大部分的文章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诗歌、童话。如何利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识字、学文,完成语言的建构,初步学习表达,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任务。教学中,应该注重链接生活,在生活中识字。解读文本,以文本为境,丰富语言积累。提供与生活对接的情境,练习表达,完成语言建构。

关键词:情境;识字;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5B-0110-02

一、深入分析教材,定位教学点

《绒毛小熊》是北师大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十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文是著名的文学家任溶溶以一个小女孩与玩具伙伴之间的故事为原型,写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玩具和游戏”为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设计了玩具展览会等学习活动。玩具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朋友,游戏是儿童乐于接受、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像诗歌中的“我”一样,与自己心爱的玩具宝贝一起快乐成长的经历。因此,这样的课文与孩子的生活最接近,最易于让孩子接受。本课的课后思考题是: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件玩具,你和它一起度过了怎样的快乐时光?在“语文天地”里还安排了“举办一次班级玩具展览会”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本课除了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识字、写字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本课中介绍自己心爱的玩具的表达方法。

这首诗歌有一个总起的小节,即“他身高五十六厘米,比我生下时还长。我对出生没有一点印象,只知道小熊一直在我身旁。上完幼儿园又上小学,我俩度过了数不清的快乐时光”。在这一小节中,我们了解到文中的“我”在小时候对出生没有一点印象,只记得小熊一直在我身旁。文中“我”从小就对这只可爱的绒毛小熊有很深的印象。他们之间还有“数不清的快乐时光”,这些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印象”成了这一篇文章的一个线索。在教学本课时,第一课时笔者主要以“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识字、学诗,学习“我与小熊在一起印象深刻的往事”,通过读一读、议一议,初步积累语言。为拓展到介绍自己与心爱的玩具之间的印象深刻的故事的表达作铺垫。在第二课时再读文章,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初步感受表达的顺序。最后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玩具,与玩具展览会的表达有效对接。尝试说一说,聊一聊自己与心爱的玩具之间印象深刻的快乐往事。

二、抓住“印象”的线索,在语境中识字

(一)链接生活,在生活中识字

“印象”这一个概念,孩子们在生活中非常熟悉。比如,刚认识的新老师,对老师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初读了课文,对课文也有初步的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师生共同聊一聊对彼此的印象。出示“印象”一词,将具体的情境与抽象的文字符号对接,引起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接着,我顺着孩子们的学习激情,教学“印”字,通过“印”的溯源,引导孩子们在有趣的汉字图画中学习生字。让孩子们明白,“印”是古代官府强制性地在罪犯额头上烙上的记号,后来引申为留下痕迹的意思。比如手留下的痕迹叫“手印”,脚留下的痕迹叫“脚印”,鞋子留下的痕迹叫“鞋印”。在脑子中留下的痕迹叫“印象”。此环节将抽象的汉字符号与生活情境第二次对接。此时,“印象”这个抽象的符号已经内化为学生的具体形象的生活事物,使学生明白了它的具体内涵。

记得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一切的基础是完成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并不是看孩子们记住了吗?背下来了吗?会默写了吗?而是看他们能否在自己的说话、表达中运用,即完成语言的建构。

学习“印象”一词后,我让学生们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通过读,完成语言的初步建构,明白了这个词可以这样表达。为了与课后习题及“语文天地”中介绍自己的玩具的活动要求对接,我安排了“印象小熊”这一环节:

师:课文里写我对出生时没有一点印象,对谁最有印象?

生:绒毛小熊。

师:我想这只小熊一定很可爱,很讨人喜欢,你猜,小熊以前是什么样子的?

(生交流小熊的样子。这一环节为孩子们有序介绍自己的玩具作准备,同时,我相机教学“宝贝”一词)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也爱上了这只绒毛小熊了,难怪文中的“我”这么喜欢它,把它当成“宝贝”(出示,齐读)这可是珍贵的东西。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什么样的东西才能称得上宝贝?

生:自己很喜欢的。

生:很珍贵的东西。

师:“宝贝”就是很珍贵的东西。比如,你们个个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

接下来读一读课文中“小熊现在的样子:他很旧,屁股还打着补丁,身上的毛乱蓬蓬”,教师可以以规范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玩具給孩子们做示范。至此,孩子们对绒毛小熊的样子已经印象深刻。 “补丁”这一词,孩子们很陌生,此时,我借机教学“补”。通过形旁与声旁的分析,引导孩子们明白“衣字旁多与衣服有关”“衣服破了当然要补一补了”。出示图片,认识打在衣服上的“补丁”,利用生活语境学习这一词。

(二)文本为境,丰富积累

课文中以“我俩在一起度过了数不清的快乐时光”为总起,介绍了我与小熊在一起印象深刻的快乐往事。作者选择了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写下来。

这些点点滴滴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扮医生给小熊打针”“我扮老师给小熊上课”“我把它当成玩具狗带它到处走”这几个画面,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不过,这些往事如何表达呢?这正是他们想了解的,此时,引导孩子们读课文,这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读文中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小熊表现很好”可以像文中这样表达:“乖乖地”“躺着一动不动”“他却从来不喊一声疼”“一本正经”“他却是最好的学生”等。文中“一本正经”是个高度概括的词,学生的建构有难度,我这样引导:

师:我当老师给小熊讲课,你觉得上课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学生?

生 :上课专心听讲,不吵闹,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师:这只小熊做到了吗?

生:做到了。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他坐着一本正经地听。

师:小熊态度认真,庄重严肃,这就是“一本正经”。

至此,孩子们明白了,态度严肃、认真就是“一本正经”。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孩子们理解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完成了语言的建构,为语言表达作好了准备。

三、联系生活情境,完成语言建构

诗歌中“我”与小熊在一起印象深刻的快乐往事,唤起了孩子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他们对与玩具伙伴之间的点滴印象一定都历历在目。在第二课时,我们可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文字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再读第三小节,说一说自己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引导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话及自己积累的语言表达“我与小熊之间玩的游戏”。接着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说说印象中“数不清的快乐时光”还会有哪些美好时光。这一训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想象自己平时与玩具之间是否像文中描写的那样,还有什么有意思的、快乐的故事,然后进行表达。第二层是对于文中的内容“我和小熊还是非常亲密,每天他用黑眼睛送我上学,读书、睡觉,我们依然在一起”进行进一步扩展想象,理解小熊也是我学习的伙伴,说说学习上他们是怎么相处的。针对这一表达训练,孩子必须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生活想象。经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体会了小熊与我的亲密情感,同时,对于学生如何表达自己与心爱玩具之间的故事也水到渠成了。

四、指导感情朗读,内化语言表象

诗歌教学,读是重头戏。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剧本,几个重要的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这篇文章除了介绍“我”与小熊的故事之外,文中还有一条情感线索,作者字里行间透露着我与小熊之间的亲密的情感。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我俩度过了数不清的快乐时光”这一句话中,引出印象深刻的快乐往事,从读读、说说中让学生感受到“我”与小熊之间亲密的关系。对于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之间的情感深厚,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指导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如“在我的宝贝当中,有只绒毛小熊”。它是我的宝贝,是我最喜欢的宝贝,引导读出自豪感。“乖乖地躺着一动不动……他却从来不喊一声疼。”“一本正经”“他却是我最好的学生。”读出了对小熊的夸赞。“因为使的劲儿太大……”读出作者的由于不小心而产生的心疼与自责。第四小节“我万分惊讶……”读出作者对妈妈的建议感到非常不可思议,“老朋友怎么能随便扔了?”反问句读出了“不舍与心疼。“我求妈妈给小熊洗澡,缝好了他的尾巴、耳朵。”一个“求”字,也突出“我”对小熊的喜爱程度。在第五小节中,我们透过“亲密”一词,引导學生再次回到印象深刻的往事中,透过一个又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读懂他们之间的深厚的情谊。

一篇文章,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通过孩子们熟悉的一个又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唤起孩子们童年生活中与玩具伙伴的美好回忆,又通过反复地有感情的指导朗读,让孩子们情入其中,激起孩子们与别人交流自己玩具伙伴的激情,为口语交际作铺垫,这应该也是本篇文章的编写目的和教学目标所在。在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逐步落实小目标,一课一得,这才是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蒋芹兰.陶芳道.小学低年级诗歌教学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7,(3).

猜你喜欢

识字阅读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识字
识字儿歌
护患情境会话
识字谜语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