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2018-07-24刘丹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阅读环境阅读能力阅读

刘丹

摘要:在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极少,阅读内容单一,导致农村学生的習作题材单一,语言单调,思维闭塞,无话可写,或语无伦次,致使小学生作文难指导,语文素养难提高。如何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加强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成为农村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话题。本人结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阅读;课外阅读;阅读能力;阅读环境

中图分类号: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1-0025-02

1.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多以阅读文本作为指导,课堂阅读占主导, 课堂教学占主导,多以精读的形式,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一篇课文的教学花了2-3学时,一学期下来,就是八个单元三十多篇的阅读内容。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显得疲软无力。语文书上的几篇选读课文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花一个学时讲解。读书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的第一共同爱好,并使之终身保持下去。然而在农村,街上无书店,家里无藏书,家长不读书,孩子不看书,在学校,教育已经走上政治化教育,资料繁杂,琐事繁多,教师轻视读书,重视题海战术,应付考试,致使孩子在家无书读,在校无暇读,平时盲目读。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应当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重视拓展学生课堂以外的视野,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增强语文综合能力,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素养。

1.1 给予充足的时间,推荐课外读物,加强阅读量。

阅读贵在坚持。任课教师根据各学段的阅读要求,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推荐课外读物,制定合理可行的阅读时间表。教师就是一本活的书,必须驾驭好教材,把课堂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给学生一个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好读书的自由时间。

1.2 激发阅读兴趣,树立读书榜样。

好奇心是学生阅读的动力,除了考虑读物的趣味性外,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想读书的冲动,发展学生的潜力。张贴读书名言,简短的故事,讲述名人故事,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教师是否重视和指导课外阅读以及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重于说教,教师要多读书,教师要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有利于更好地为学生推荐更多的读物,传授阅读技巧和知识。此外,善于发现班上的“小书迷”,请他们推荐读物,讲述故事,分享快乐,形成一股浓浓的书香味。

1.3 教给阅读方法。

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分层指导,例如,对于爱读书、有方法的学生重在推荐书目,鼓励学生多读多交流;爱读书、无方法的则重在指导方法;无兴趣、无方法的则在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同时教给方法,如写感受、摘抄好词佳句、做批注。

读书要有法,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精读、泛读、浏览、选读等阅读方法,并学会根据读物,选择阅读方法,尤其要加强阅读速度和质量的训练;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教会学生进行读、思结合;尽信书不如无书,还要有批判的意识,要会批判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教会学生作批注、作摘录、写笔记和读后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遇到名言警句、语言优美、内容精彩的词句时,摘录在笔记本上,试着吟诵;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高年级重在加强写的训练,高年级学生多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写感想相结合,要记清楚所读的书名或文章名、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理解或感悟,还要教会学生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独特的文章结构、有趣的小故事等运用到习作当中。

1.4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读思习惯。思考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有研究表明:“阅读的根本机制在大脑,而大脑的主要作用是思维。”鼓励学生进行读、思结合,学会批判性阅读,要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读者之间集思广益,提出问题引发深入的思考、激发想象力。

(2)读写习惯。这不仅仅是为了夺取分数、还会获得许多乐趣。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参考素材、打开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反过来,写作又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同时,通过写,有利于记忆,把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例如,教师课前提供适合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对材料进行改写、处理,根据阅读到的优美句式进行仿写练习,鼓励学生记日记、读后感。

(3)读说习惯。说,让学生复述读物内容。话,要防止取舍不当,偏离中心。 复述就是连贯地叙述原材料,要围绕一定的中心内容去思考,然后准确地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要复述得好,在阅读时必须快速记住语言材料里的一些重要词语,结构层次,以及它的具体内容,边读边记,养成口脑并用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语言的加工处理能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把握语速、节奏变化,适当运用表情、手势等姿态辅助表达的能力。

1.5 加强课外阅读效果的评价、开展阅读活动,保持阅读兴趣和习惯。

(1)读后交流,集思广益,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思想和学习心得的交流,这对学生的发展,比讲课、教授更精彩有效。组织开展阅读交流会与汇报、主题辩论会、知识竞赛、讲故事、小品、朗读、相声、课本剧表演、小小主持人、校园播音员、读书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

(2)阅读成长记录袋。设计课外阅读卡、课外阅读记录笔记,培养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定期进行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保持阅读的激情和良好的习惯。

(3)利用好班班通资源、信息时代。指导中高年级的学生,利用学校微机室,学习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并学会处理应用。利用学校留守儿童之家,让学生多参与读书活动。利用班班通资源,推荐书籍、展示个人读书收获,课余时间提供相关音视频,让学生看一些智力类节目、百家讲坛等,介绍学生观看一些优秀影片,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通过qq、微信与家长交流,向孩子布置阅读任务,分享班级学生的阅读快乐。

2.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2.1 教师创造条件,提供充足的阅读书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阅读,需要有书可读。学校图书就是学生阅读的主要读物。针对一些没有图书室的学校,要抓好班级图书室建设,发挥集体的力量,集“少”成“多”,鼓励学生交换读物,资源共享;取得家长的配合,班费集资订阅期刊、报纸,如《少年文艺》、《少年科技博覽》、《中国儿童》、《中国少年报》、《小天使报》等,轮流阅读。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来了解和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

2.2 家长多挤点时间、多费点心思,多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

家长监督孩子,控制看电视和上网打游戏的时间,不让孩子上不良网站和购买不健康的书。帮助孩子选择好书;善于提出激发孩子求知欲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阅读文学名著、经典作品;与孩子平等地交流讨论,给予恰当的评价。

2.3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在农村,学校应当成为阅读的主要阵营,教师则成为学生阅读的关键指路人。通过手抄报、黑板报、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提供书籍,为他们搜集资料指点迷津,并做好活动反馈,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2.4 家校合作,创造阅读氛围。

现在网络遍及各乡村,教师与家长建立联系网,为学生推荐读物,让学生朗诵精彩篇章,发表阅读感想等,让家长、学生共同参与阅读。

2.5 规范文化传播,传承优秀文化。

近年来有大量的助学、教辅书出版,它们选文太随意,出现大量的假冒“满分作文”,这些书使得出版商获利、学生遭殃。学生盲目阅读,很少去读一整本书,好书是需要反复咀嚼的。教师多引领学生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结束语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直接影响其习作水平,影响语文成绩。加强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是乡村语文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读”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猜你喜欢

阅读环境阅读能力阅读
高校图书馆阅览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浅谈班级阅读环境的现状和改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