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面向特殊群体的服务研究
2018-07-24苏琳
苏琳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特殊群体;弱势群体;服务
摘 要:随着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推进,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数量越来越多。文章介绍了高校特殊教育的发展和图书馆服务特殊群体的现状,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在特殊群体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5-0065-03
国外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最初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美,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除此之外,国际图联多次制定有关图书馆弱势群体的服务指南,旨在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国际图联还专门成立了特殊人群服务组,服务于那些不方便获取图书馆常规服务的人群,这些人群包括聋哑人群、服刑人群和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人群等。与国外相比,我国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较快。1996年,我国政府在《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强调,大、中型城市图书馆要积极提倡盲文及盲人有聲读物的借阅,增加适合视听障碍者、智障者的读物。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此后我国针对“弱势群体”及“特殊群体”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国内的研究多是针对公共图书馆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研究,但随着教育公平的推进,我国高校的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得到完善。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当中,特殊群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他们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1 高校特殊群体理论研究
1.1 高校特殊群体界定
国际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认为社会弱势群体(以下简称“弱势群体”)是因为某种障碍和缺乏经济、政治、文化机会,而在社会竞争中、社会财富和权利分配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在一部分研究中,弱势群体又被称为特殊群体。
广义的特殊群体主要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心理障碍人群、智力障碍人群、因生病住院的人群、在监狱服刑人群、经济贫穷人群等。就本文而言,高校特殊群体主要是指残疾人、退休教职工、心理障碍人群和经济贫困人群。
1.2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特殊群体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数量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数字鸿沟”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由于缺乏某方面的能力,导致他们信息较为闭塞或无法甄别信息真伪,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高校图书馆有义务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获取信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其信息素养,尽量避免“数字鸿沟”的出现。同时,高校图书馆为特殊群体提供的诸如信息援助、阅读推广、阅读疗法等各种服务,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课余生活、促进心理健康,营造出图书馆特有的人文氛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有图书馆服务的权利。
2 高校特殊群体服务现状
2.1 馆员服务意识薄弱
一般情况下,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是在读者产生疑问或需要帮助时,主动向馆员寻求援助,而不是馆员在读者到馆后主动向读者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加上有些特殊群体有一定的沟通障碍,或羞于提问,从而影响了他们正常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大部分馆员并没有积极与特殊群体交流,快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甚至排斥为特殊群体服务,认为这超出了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严重影响了特殊群体获取服务的质量。
2.2 缺乏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主要包括空间无障碍和沟通无障碍。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比较注重无障碍通道的建设,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盲道、电梯等。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人群大部分是健全学生,因而缺少相关无障碍设施,而随着高校特殊群体数量的增多,缺少无障碍设施的弊端日益突出。沟通障碍主要存在于聋哑人群,他们无法用语言沟通,遇到困难无法求助,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台提供了纸笔、求助铃、提示灯等,但仍不足以解决沟通障碍问题。
2.3 馆藏资源不够全面
由于高校图书馆经费限制及采购程序复杂,馆藏资源更新较慢,馆藏种类和数量有限,尤其是少数特殊群体所需求的资源。如:盲文图书等资源由于出版量少、购买使用频率低,高校图书馆只能采购少量这类图书或不采购,因而导致盲文资料数量不足、种类单一。
2.4 阅读疗法不够普及
通常特殊群体心理较为敏感、脆弱,很容易遇到困难但又羞于求助,日积月累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其中有一部分设置在图书馆内,有专门的心理教师为读者服务。除了心理教师的咨询疏导,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源,促使他们进行自我疏导,帮助他们清除自身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这种方法被称为阅读疗法。但由于阅读疗法对馆员的心理学知识要求较高,目前其普及程度较低。
3 高校图书馆改善特殊群体服务的措施
3.1 增强馆员服务意识
馆员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一方面是受大环境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馆员服务素质较低。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吸纳高素质人才、定期组织馆员培训、将服务评价纳入馆员绩效考核等方式,提高馆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馆员要意识到,为特殊群体服务并不是增加工作量,而是其本职工作。图书馆是文化的园地,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而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与服务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馆员要以平等的心态服务特殊群体,热情的服务、尊重的态度可以使特殊群体感受到人文关怀,放松心理防备,达到正常的心理状态。特殊群体只有喜欢到图书馆,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图书馆。
3.2 改善硬件设施,丰富馆藏资源
目前,公共图书馆在建设新馆时都会考虑特殊群体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也应如此,如:设置无障碍通道、感应电梯、扶手等;设置语音提示、求助铃等;在检索系统中加入手写板,在服务台放置纸笔等,使各类特殊群体都可以方便使用图书馆。同时,高校图书馆应充分了解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从而完善自身的资源体系,如采购图书要尽量做到学科门类齐全,既有各类专业书籍,又有文学、法律、社会、人物传记等普通读物。若高校设有盲人专业,可以采购相关盲文图书,现已有不少高校图书馆设有盲文阅览室,如长春大学图书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图书馆等。如经费不足难以购买充足的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馆际共享的方式进行弥补。
3.3 成立特殊群体服务部
各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根据本校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成立特殊群体服务部,专门为高校特殊人群服务。
3.3.1 加强特殊群体服务的宣传。特殊群体本身属于信息弱势群体,在获取信息时会存在一定障碍,如果图书馆宣传力度不足,他们就很难了解到图书馆有专门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应对本馆的馆藏布局、规章制度、开放时间、特色服务等加强宣传,在图书馆广场、入口、大厅等处张贴馆藏布局的海报或指引牌;开展现场咨询活动、现场荐购活动;举办信息检索讲座,指导读者如何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图书馆网站、微信或微博平台等加强宣传;由专门的馆员走入特殊群体内部,例如特殊教育学院、离退休处等部门,为他们讲解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及如何利用这些服务。
3.3.2 个性化服务及知识援助。特殊群体在获取知识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因此,图书馆需要在各种场合、运用各种方式为他们提供知识援助。图书馆可通过问卷或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了解特殊读者的需求,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展多样化活动,并加强宣传,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现代化技术为读者提供有目的的服务。如:为新入馆的读者介绍查找资源的技巧,方便他们获取所需信息;为有需求的读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帮助他们快速获取图书馆暂时没有购买的资源;利用计算机收集读者的浏览记录,分析读者阅读习惯和感興趣的内容,定期通过e-mail等方式向该读者推送相关的图书、期刊等资源信息。
3.3.3 特殊读者荐购服务。各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者荐购服务,但很少有针对特殊群体的荐购服务。特殊群体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日常举办的公开荐购活动中很难提出自己的建议。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开设专门的特殊群体荐购渠道,例如专场荐购会、传统的荐购信箱、由专人负责的QQ或微信荐购等渠道,以方便特殊群体荐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3.3.4 为经济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国家提供的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高校各部门包括图书馆都应为经济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资金援助,同时也让学生在为母校工作的同时增强自身责任感与归属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3.3.5 加强心理辅导。高校图书馆可定期举办心理讲座,针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提供解答和帮助,同时可聘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或医生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帮助那些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学生。高校图书馆也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开设阅读疗法咨询室,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势开展阅读疗法,收集各类心理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缓解压力,进行自我疏导,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文明程度的标志。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机构之一,在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并根据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帮助特殊群体跨越“数字鸿沟”,为他们接受平等教育、顺利获取信息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J].图书馆学刊,1996(6):41-45.
[2] 国务院.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J].中国残疾人,1996(6):8-15.
[3]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7-05-16].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1164.html.
[4]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17-05-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9-05/08/content_5458.htm.
[5] 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3):19-22.
[6] 龚爱红.关于图书馆人文关怀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1):9-11.
[7] 张秀华,韩红利.高校图书馆开展弱势群体信息援助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2):101-103.
[8] 王素芳.国外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