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农业科技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研究

2018-07-24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陕西省科技农业

刘 薇

(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西安710054)

陕西省农业科技工作支撑产业、服务经济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贡献。但目前陕西省农业发展仍以粗放型、资源型的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覆盖率不高,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力度还不够,这些都难以适应陕西省“追赶超越”的发展新形势。文章通过分析陕西省农业科技工作的优势、对全省农业发展的贡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求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工作促进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陕西省在农业科技方面的优势

(一)农业科技队伍逐步壮大

目前,陕西省共有农业科技人员26 800余人;全省涉农大学在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方面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全省拥有小麦、油菜、葡萄、节水农业、动物重大疫苗、牛羊胚胎工程等8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6家涉农高校在食品营养、化学农药、农产品加工、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特色优势;中、省、市28个农业科研机构结合地方区域产业,在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农业科研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

陕西省现有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作物高效用水、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节水灌溉、农业生物等3个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全省有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拥有中国唯一的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国家(杨凌)旱区植物新品种权交易、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2个中心设在陕西,全省建有技术转移、公共服务、质量检测等10个服务平台,富硒食品、野生动物资源、油菜科研创新、名优花卉、粮食储备、水产养殖6个技术服务中心,油菜、猕猴桃2个检测中心。

(三)多个农业领域技术全国领先

陕西省在多个农业领域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例如,旱区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引领着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技术创新,支撑了粮食的增产增效;杂交育种技术方面,培育了目前世界上最高含油量的油菜品系,在黄河及长江淮河流域播种;设施农业技术方面,日光温室主动采光蓄热理论与结构创新技术处于国际前列,推动了西北地区设施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粮油作物病虫害防控基础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先揭示了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与机理,构建了小麦条锈病越夏易变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二、科技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贡献

(一)科技支撑粮食持续增产

随着全社会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增加粮食产量将主要依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陕西省粮食历年来总产一直保持在110亿公斤左右,农业科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每年在粮油作物育种上支持科研经费1 000万元左右,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技术储备,加速了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通过项目支持,育成了小麦、玉米、油菜等新品种44个。例如,王辉教授选育的“西农979”成为我国冬小麦四大品种之一,填补了关中及黄淮南片区半冬性小麦的空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综合防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陕西省粮食丰产做出了贡献。

(二)科技支撑陕西成为果业大省

科技对全省果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一是种质资源创新加快了陕西果业品种改良步伐。例如,陕西省在引进“富士”苹果基础上,研发出了20个新优系,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建成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和基因库,选育出了6个猕猴桃新品种,育种水平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二是科技示范基地发挥了技术引领作用。陕西省建有白水、洛川、千阳、旬邑、耀州5个国家级苹果试验示范站,持续支持开展苹果树腐烂病、早期落叶病、水肥有效利用等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为全省果园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技术引进和再创新,使陕西省果业持续占有领先优势。其中,千阳县已建成了全国最先进的矮化自根砧苹果示范基地,果园标准化、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促进了陕西苹果栽培技术的变革。目前,陕西省水果面积已达1 865万亩,苹果、猕猴桃种植面积均居全国第一;核桃、红枣等干果面积2 000多万亩,果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联盟和园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通过整合大学、院所、企业科技资源,目前全省已组建了12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主导产业搭建了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平台,延长了创新链,发挥了企业的主体创新作用。根据全省特色产业布局,已建成杨凌、榆林、汉中、咸阳等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覆盖了全省苹果、猕猴桃、马铃薯、肉牛、设施农业、茶叶等区域优势主导产业。科技园区通过聚集大学、科研院所、涉农龙头企业、试验示范站等科技要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示范、农民培训的重要平台。

(四)多元化的农技服务体系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管理部门坚持服务主体多元化的思路,通过构建以政府、企业、专家、农户为一体的农业服务体系,利用项目引导、经费支持等购买服务的形式,调动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形成了以大学试验示范站为载体的“西农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大荔模式”、以科研院所为依托的“院所模式”、以星创天地为载体的“大众模式”的“三大一院”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构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目前,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23个试验示范站完成了区域特色产业空间布局,已在全省各大学推广;94个大荔模式推广企业基本覆盖了全省主要产业和绝大多数县区;73个省级星创天地搭建起了各具特色的农村创新创业与服务平台;积极促进“一县N高校、一县N院所”制度实施,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的农技服务模式相互弥补,互为补充,全省科技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五)科技入村入户成为精准扶贫重要的切入点

一是省科技厅为全省贫困县设置科技扶贫专项。由企业、合作社牵头,以示范村为基础,围绕“一村一业、一户一法”开展科技示范,每个项目至少带动50个贫困户脱贫,已建设了420个科技示范村,培育当地特色产业22个、科技示范基地46个。二是规范服务形式。开展了“三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科技人才行动,选派的科技人员和县科技部门、受援单位签订三方技术服务协议,明确服务年限、内容、目标。已选派1 649名科技人员到贫困县开展科技服务。三是统筹力量,集中发力。在各类科技计划方面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进行倾斜支持,针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凝集了茶叶、富硒农产品、红枣、水产养殖、中药材等9个重大专项,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陕西农业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力量和经费投入分散,支持力度不够

陕西省横跨三个气候类型区,农作物多样性和产业地域性特征明显,农业科技关注点多而不够集中,客观上造成了项目分散,重点学科领域支持力度不够,如省科技厅每年农业领域的项目数达500个,分散到陕南、关中、陕北不同的产业区域,没有形成合力。

(二)有影响的重大成果较少,国内外知名专家不多

虽然陕西省拥有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一批农业专家和科技成果,但仍存在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缺乏、有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较少的问题。2012—2016年期间,陕西省在农业领域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仅有4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励114项,仅占全部获奖成果的8.9%(见表1);农业领域两院院士仅3人,和科技大省地位不相符。

表1 农业领域省级科学技术奖励情况

(三)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陕西省目前共有省级龙头企业365家,除苹果产业为主的果业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外,龙头企业整体上存在有产品没品牌、有技术缺市场的问题,且特色农产品加工方面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1]。

(四)农业科技人员面向生产一线流动不畅

陕西省农业科技人员大多集中在省、市层面,县、乡一级相对较少,缺乏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技术骨干。近年来,陕西通过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推动了农业科技人员向基层流动,但由于受人事管理、职称评定等因素的限制,尚未形成人才流动的长效机制[2]。

四、陕西省农业科技工作今后的几个着力点

(一)围绕科技发展前沿,支持农业基础与应用研究

发挥好陕西省的科研优势,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利用各自学科特点,在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技术、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机理、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开展研究,为陕西省储备一些共性技术,推动农业科研水平持续领先。

(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部署科技创新链

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的思路,建立省级各部门间的定期协商制度,对涉及民生保障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育种、果业等产业应设置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支持。对马铃薯、奶山羊、茶叶、中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应延长产业链,重点支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强品牌培育,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产业升级。

(三)围绕三产融合,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水平,用工业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武装现代农业。支持园区在农业机械化、“互联网+”运用、品牌培育、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方面进行创新示范,引领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推进;支持开展创新创业,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一批“星创天地示范田”,将农业科技园区与各大学众创空间、孵化器有机联合,资源共享,培养一批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培育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企业,创建农业知名品牌,让农业产业高附加值在三产融合中得到体现,从而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升级[3]。

(四)围绕可持续发展,支持农业安全生产和生态保护研究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减肥减药不减产。一是支持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的运用,解决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问题。二是支持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研究,为陕西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技术支撑[4]。三是把秦巴山区、陕北作为生态保护的研究重点,支持开展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养殖、循环农业、雨水有效利用等方面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围绕改革创新,构建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以联盟的形式将省内各涉农大学、市级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研究特长,分工协作,解决产业各环节的技术问题。运用市场的作用,让更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科技服务职能,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服务。扶持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承接政府更多的公益职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携带成果和技术领办企业,和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促进科技人员向生产一线有序流动[5]。

猜你喜欢

陕西省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