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施校企共建学生主体模式的产品设计工作室
2018-07-23蔡晓红
摘 要:本文主要讲述我国工作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工作运行模式,使得学生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将设计与生产结合起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产品设计,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际应用普及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设计工作室;双师导学;产品设计
工作室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专家、教授为核心,组成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1]
工作室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19年,当时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首次提出了“作坊”的教学模式,也称工作室,让学生在工作室内“做中求学”,成立了家具、金工、印刷与广告设计等作坊,如金工作坊与柏林的Schwintzer公司合作签署了首批订单,公司生产了包豪斯设计学院的53件作品,开创了设计院校与企业生产实践合作模式。[2]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工作室也是这方面的典范,它与博朗公司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使博朗公司的产品成为工业设计的经典作品。这既是当时博朗公司谋求新发展的选择,也是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与工业结合的主张。
这种创新的设计工作室教学理念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传播,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校内相继开展了设计工作室。尤其在国外的一些大学中,设计工作室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的各类院校,利用设计工作室开展教学的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部分院校在学院中建立了设计工作室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但目前这些工作室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第一,大部分设计工作室停留在“工艺美术”设计阶段,也就是二维纸面上的纸上谈兵,作品既缺乏对材料、制造加工的了解,更难以实现生产。
第二,大多设计工作室还是以课堂教学的模式展开,难以真正放开手让学生去摸爬滚打。
在保障学校和师生利益的前提下,将校企合作的落脚点放到工作室的建设上,依托专业办企业,把工作室建设和企业项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机电产品设计工作室——“双师导学”工作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1 双师导学,教育一线与职业一线双行执教
设计工作室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针对专业所需专业技能开办相应的业务模块,发展相关业务,依靠工程项目,开展工作室的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了使公司的运作能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些项目部各自联系业务,以项目为中心组织学生和老师参与,机制灵活,把教学和业务运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按照設计项目的确立方向,指导学生很好地完成了设计项目实践工作。老师带领的学生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师、助理设计师等岗位工作。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需的很多专业知识贯穿其中,以真实的项目开展教学,以项目完成效果由项目负责人(学生)进行考核。在设计项目中同学和企业的产品项目经理、工程师共同完成设计调研、产品概念设计、产品方案的深入设计、效果图制作等。在项目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切实提高,学生还获得企业的奖励和工作机会。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在其他企业走马观花式无技术含量的实习,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工作项目中去,最大限度地实现结合产业生产进行学习,做到边生产、边教学、边讲边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实现“做学合一”“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岗位、课堂合一”,将“工”与“学”融为一体。
2 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真题真做,实战教学
工作室积极拓展与专业有密切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整合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构建起学校内部与校外合作企业之间联系沟通的机制,使校内外企业教学资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合一,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来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双重资源联动优势。工作室由校企双方共建,学生在工作室内完成企业提供的真实设计项目,让设计工作室成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纽带,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3]
在产品设计中多次与企业合作引入设计项目,设计对应企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学生对该实践教学体系下的实践学习反应积极,教学与项目实践效果很好地达到了企业职业培训与专业教学的预期目标。按照企业的工作要求培养学生,全方位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工作运行模式,通过有效的方式促进“以干带学”,通过工作室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学习。
3 校企互通有无,加强对外交流与培训
通过教学实习及校外参观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对教学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定期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大型展览,以及探访企业参观学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参与社会生产实践、设计实践的机会,还应在相关行业中遴选一批知名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4]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所体会到的“真实感”,有机会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市场需求,熟悉和经历从调研到设计,从设计到工程图纸,从工程图纸到工艺流程,从工艺流程到产品销售等,历经作品—产品—商品—品牌等全过程。
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为此,工作室积极鼓励教师下企业交流学习,努力开展实践探索,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市场实践的案例贯穿教学过程。与此同时,本专业积极聘请院校专业教学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一线设计师等专业人士定期到工作室讲学,把学习交流的机会带到日常的专业学习中。
另注重工作室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每个项目结束后,要求举办汇报和交流活动或展会,极大地丰富专业群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工作室积极聘请院校专业教学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一线设计师等专业人士定期到学校讲学,把学习交流的机会带到日常的专业学习中。
工作室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块教育模式,以课题教师小组形式对所任的课程和社会项目进行一整套的完整设计。[5]从教学内容到项目的课题训练都有翔实的计划、可操作和较科学的进度,确保基本技能和关键技能按照要求成为方案和课题训练方案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产品设计工作室运行模式的探索实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机电产品设计工作室,让设计工作室成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纽带,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让学生能够享有丰富师资和企业学习资源,构建高职院校一线岗位上的“学中做、做中学”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想环境。[6]
探索与实施校企共建学生主体模式的产品设计工作室,改变技术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程度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制造业中真正主导产品设计需求脱节的现状,通过工作室的实践和教研探讨,摸索出一套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校与企业如何开展设计合作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邓小鹏,宁绍强,穆荣兵.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探讨[J].包装工程,2004(6):126-130.
[2] 邓小鹏.重读包豪斯的作坊式教学[J].包装世界,2014(3):66-67.
[3] 熊伟,杨玉美.“校企一体化”的三种办学模式比较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8-9.
[4] 陆丽君,徐筱.应用型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探索[J].美术大观,2007(5).
[5] 吴振全.艺术设计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大观,2011(7):181.
[6] 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8.
作者简介:蔡晓红(1985—),女,广东汕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