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文化背景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2018-07-23覃莉方

艺术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覃莉方

摘 要:本文以广西的高等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为案例,探讨将地域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教学培养体系中的意义和方法。为地方高等艺术设计类高校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走出具有特色的教学道路寻找有效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壮族文化;服装与服饰;教学模式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艺术类专业高校,坚持将民族性、地域性作为教育特色,将国际前沿设计理念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通过对民族设计元素及其再生手法的应用研究,使服饰设计的民族性和现代性结合,以实现本土文化继承、保护和发展,同时开展高等教育民族服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壮族文化作为广西地区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是打造广西地区民族文化自信的首要突破口。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通过探讨壮族文化与高校设计专业教学结合的形式和方法,寻求一条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设计教学思路。

1 国内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首先,在西方国家的服装院校对于自身民族文化和现代创意非常重视,他们提倡运用调研的方式去获取这些原创因素。例如,西方国家的设计院校非常重视历史文化的教育,视历史文化元素为服装设计中的重要灵感来源,从起初极力鼓励学生去博物馆、美术馆、各类艺术展览,直到学生养成了主动寻找启发和灵感的习惯。国内院校往往忽视了服装设计中的调研工作,对于如何寻找传统文化元素、灵感并积累信息这类创作思维的启发培养指导不足,导致学生无从展开设计,缺乏良好的设计创作习惯。一些国内院校对本地域的文化存在传统复制思维,对于传统元素不能真正做到创新运用,运用往往浮于表面,手法生硬。相比之下,国内的教学比起创作的开始与过程,也许更注重结果的表现。

其次,在培养的过程中,西方国家非常注重实践环节,通常学生在校期间便可以得到企业共同研发新季度产品的机会。此外,欧美服装设计专业院校的学生也常常会得到项目实践的机会,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相比之下,国内的校园和企业虽然也存在合作,已达到初步双赢的目的,但效果和力度大多数远不及国外。

国内外服装院校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不少的差异,但现今中国顶尖的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不单单是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本地元素的创意设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整个设计方案系统流程的把握能力,无论是创作型服装还是成衣品牌化服装,都具备一定的高度。但仍然有部分院校的教学模式墨守成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再加上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开发文创产业等的各项方针政策,“文化传承”也成为设计教育业的关键词。由此看来,真正要办好国内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地域特色,运用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横向和纵向上完善培养方案,为培养高层次综合创意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就广西地区的情况而言,当前广西课改相对落后,广西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完全掌握新教学理念的程度还需提高。更多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未能深入研究本地的壮族文化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作品的研发中。最终造成实践教学成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未能完全做到顺从我国服装与服饰的科学发展和满足我国服装与服饰教育综合实用性原创人才的需要。

2 壮族文化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结合的意义

广西有着极好的区位优势,作为壮族自治区广西有着悠久丰富的壮族文化,为地域文化引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首府南宁,为新时期广西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由于中国现代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和产业发展历史较短,中国服装教育在过去的30年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初期、中期,其教学实践普遍存在“从形式到形式”,就是把国际时装体系上游的服装形式本土化的问题。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对称,但与中国创新型服装产业发展方向不对称。

本课题立足于广西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并努力实践,为推动广西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科学化,为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中国服装行业快速发展形势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原创设计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培养模式。可见,本项目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意义,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将促进广西地区高校进一步认识和准确把握本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发展及其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形势,立足实际需要,推进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更强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为广西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事业作贡献。

3 构建完善的壮族文化背景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构建壮族文化背景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就必须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特色鲜明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文化传承、科技创新、项目带教、校企双赢”的立体化、多角度教学模式,解决目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改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時,更好地体现新时期的要求,使学生既具有文化传承意识,又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原创设计人才。

第一,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完善立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加强教学体系的多面性和平衡性。强调壮族文化在教学实践和理论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在内部得以完善的基础上与外部有机互动。最终实现在专业内部各方向之间,不同学科相关专业之间,专业与校外相关产业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相互开放、相互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第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中心的有效调整,有力提高综合教学的效能。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方面,梳理教学大纲,整理出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课程,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研讨分析,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融入壮族文化元素的方案设计实训内容。同时,增设一些壮族传统技艺类的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增加调研环节,包括针对原生态的壮族文化的调研和当下流行趋势的调研,使得实践课程的方案更加具有文化性和市场性。在实验室的配备方面,调整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引进一些壮族传统工艺设备,如制作手工壮锦的猪笼机等,让学生在学校的實验室里面就能体验到本地的传统手工技艺。

第三,构建“文化传承、科技创新、项目带教、校企双赢”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软件和硬件的能动性,使各方资源得到有效的结合利用,有效地改善了整体教学环境,能明显地提升综合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突破。与相关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结合地方的项目进行教学,做到从市场中来再回到市场中去。

第四,教学内容具备系统性、多样性、渐进性、贯穿性四个特性,采用产、学、研、赛、展等多种综合教学形式,力求教学内容的丰富立体,教学成果的丰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研究积极性。

4 结语

广西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壮族文化,不论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还是从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看,广西都应该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高度,践行多元服饰文化教育观的教育,发挥后发优势,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发展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体系。当前,广西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人才总量偏少,结构不合理,具备创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在新时期对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理念,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变教学方法,适应第三产业的发展,培养适合新形势的复合型原创设计人才。因此,在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自身的特色建设,完善服装与服饰设计课程体系,推进设计教学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怡争,刘赞.汉族文化对壮族文化中红色象征意义的影响及异同点[J].现代装饰(理论),2016(11).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重叠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