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科隆大教堂脱离《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几点思考

2018-07-23高祝鑫

世界家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遗产保护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世界遗产地人民生活需求、城市发展建设与世界遗产保护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科隆大教堂就曾因城市建设问题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后政府转变理念、采取措施终于使科隆大教堂转危为安、脱离“濒危”。深入挖掘科隆大教堂“濒危”事件背后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一定学习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濒危世界遗产;遗产保护;科隆大教堂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遗产热”不仅使世界遗产及其保护的相关事件受到公众极高关注,同时也带动了“申遗热”。“申遗”成功意味着对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认可,也意味着世界遗产的全球知名度、品牌认可度的大幅提升。但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也代表着遗产国、遗产所属地地方政府在遗产保护方面的更高要求、更大责任和更多投入。同时,部分世界遗产在保护中也会对遗产地建设发展产生约束和制约。德国科隆大教堂的保护与科隆市城市发展建设间的博弈就直接导致科隆大教堂在2004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一、科隆大教堂“濒危”事件

(一)教堂概况

科隆大教堂全名“查格特·彼得·玛利亚大教堂”,是德国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它集宏伟与细腻于一体,以轻盈、雅致闻名于世,是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1996年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委员会评价:哥特式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历经几个阶段的修建,直到1880年才建成。在修建科隆大教堂的七个世纪中,一代代建筑师秉承相同的信念,做到绝对忠实于最初的设计方案。除了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和教堂内的艺术珍品以外,科隆大教堂还表现了欧洲基督教经久不衰的力量。

(二)“濒危”事件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市民对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但科隆市为保护古迹,1945年科隆战事结束后,市政府在开展城市重建工作时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大教堂,使得当地建筑多为七八层。这显然不能满足市民的居住需求。1993年科隆市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局针对内城高层建筑的选址进行公开讨论研究,位于莱茵河右侧的道依茨区的选址方案得到认可。到2002年时,管理局不顾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德国分会在内的多方反对在选址上启动高层建筑开发项目。而另一项离大教堂仅数百米之遥的高层工程项目在未进行任何咨询和建筑许可的情况下也开始建设。在媒体的一片质疑声中,市长虽在2003年允许公开讨论,但他坚持完成这个开发项目。

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中科隆大教堂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修建高层建筑的计划威胁到大教堂周边城市景观的完整性,阻挡了大教堂的主要视廊[1];建议科隆大教堂规划出明确的缓冲区,以有效避免教堂附近的视觉完整性受到影响,使其整体文化环境得到更为妥善的保护。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等多组织部门介入及协商,科隆市议会终于放弃在大教堂周边兴建高层楼群的计划,并将科隆大教堂最初在莱茵河左岸教堂周边共16.8hm?的缓冲区调整到包括莱茵河左岸和右岸共258hm?区域。2006年世界遗产大会上,科隆大教堂成功脱离《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二、对科隆大教堂脱离“濒危”的几点思考

从科隆大教堂两次缓冲区的划定可以看出:科隆市遗产保护观念开始从遗产单体保护转向遗产与周围城市环境及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新缓冲区将科隆五座历史悠久的教堂全部纳入,有效保护了科隆市教堂建筑艺术的整体性,彰显了科隆市深厚浓重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氛围,充分体现出科隆大教堂突出的普遍价值。

(一)深刻认识遗产保护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要求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完整地保护文化遗产所有形式与内涵,及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2]即在遗产保护中不能以现代的观点和审美主观拆分遗产尤其是古迹遗产进行选择性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体现在对其所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一并保护,是世界文化遗产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的保护。科隆大教堂管理者最初认为在教堂附近建设高楼并未破坏教堂的整体性,正是因为将科隆大教堂看作单体遗产保护而忽略了教堂周边环境及其他相关遗产与科隆大教堂的整体性关系。

(二)科学明确划定缓冲区范围对遗产保护至关重要

缓冲区是通过对世界遗产周边特定区域进行土地利用控制,消除遗产边界外部威胁、保护和加强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一种区划管理办法。长久以来,由于对缓冲区概念混淆,价值忽略,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等导致遗产地周边出现环境资源错位、过度开发建设等破坏遗产及遗产地周边环境真实性和整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科隆大教堂最初在1996年“申遗”时划定的缓冲区就未针对科隆市城市发展空间变化及需求做出长远而科学的预测,未依据遗产特征与属性对遗产保护范围进行科学规划,导致政府盲目发展城市建设而严重破坏了教堂的完整性,致使教堂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三)多维度保护,消除潜在隐患与威胁

世界遗产是综合的、全方位的保护,需要人类的精心呵护。目前,“年久腐变”、自然灾害、战争与武装冲突、环境污染、日益城市化等多样威胁使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但对世界遗产的最大威胁依旧来自人类自身,尤其是城市发展、公众蓄意破坏等问题不容忽视。加大宣传、积极引导,提高公众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的意识至关重要。其次,世界遗产保护的科学性、专业性要求必须有多学科、多组织、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高效协商为遗产保护提出最优方案。再者,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也是世界遗产保护手段之一,公众应消除偏见,理智对待。《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存在一方面加大了对破坏世界遗产的自然、人为因素的监测,另一方面提高警惕,有效消除对世界遗产的威胁和潜在隐患。总之《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确立对各缔约国政府和公众起到了有效警示、约束和督促的作用。科隆大教堂之所以能快速逃脱濒危处境,与国际组织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及时指出并责令整改以及国家高層管理机构的重视,还有地方组织机构共同出力、高效及时提出合理解决危机的方案不无关系。

三、结语

违背完整性、真实性原则,忽视缓冲区作用,重城市发展轻遗产保护等是目前各国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充分理解世界遗产保护初衷和理念,才能不断转变保护观念,做到国际倡导、国家监督、专家参与和全民保护多管齐下,在相互督促与互相监督中全力保护世界遗产、全心呵护世界遗产。

参考文献

[1]刘海龙.文化遗产的“突围”——德国科隆大教堂周边文化环境的保护与步行区的营造[J].国际城市规划.2009,5:100-105

[2]王云霞.文化遗产法教程[M].商务印书馆:54

[3]叶晗.世界遗产保护启示录[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02

作者简介

高祝鑫(1991—),女,汉族,陕西西安,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文化遗产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遗产保护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研究
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海口琼山府城公共园林发展演变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初探
“老字号”川菜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方略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若干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分析
试谈古都西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及保护
山岳型遗产地环境容量动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