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思考

2018-07-23张华,李红

青年时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文化自觉传统文化

张华,李红

摘 要: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立国和文化强国的根基。如何传承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是时代的重任,未来的需求。只有对传统文化有更好地认知与领悟,才会自觉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性。本文试图将传统文化在“四课堂”中完成“三新”的传承,不仅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也增强了大学生自觉担当起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觉;路径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社会经济的强大已不是真的强大,文化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基于此,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立国和文化强国的基础。因此,作为传承文化、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引领未来的高校应主动树立文化自觉的教育理念,自觉担负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主动担任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一、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意义

(一)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当今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困境和认同危机,[1]大学生们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具体表现在:不读经典名著、不谙传统节日、不解民俗文化、不屑文化课程。甚至曲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传统文化,引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等糟粕文化。尤其在信息海量化的今天,面对多元文化时,容易出现选择的非理性倾向,成为多元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被动接受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足,容易导致“95后”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不良影响,理想淡漠、信仰迷失,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缺乏社会责任感,最终严重影响了“95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情感认同及价值取向,并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了符合中国文化、中国习惯、中国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汲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文化素养等,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而提升了大学生基本素养,深化了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强和文化自信。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国民文化素养。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顺应时代,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去影响熏陶大学生,让他们从认同传统文化到主动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进而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当下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指导和厚期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内容不仅为古所用,而且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与行为取向,尤其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而且培养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让大学生形成文化自觉,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观念更新、内容出新、路径创新,即“三新”。

(一)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观念更新

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主课堂主渠道,加上很多大学因为办学理念、师资情况等一些原因取消了大学语文的授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不利。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靠理论课单兵作战不能达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还要有赖于高校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及网络课堂(第四课堂)协同作用的发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覆盖。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正在积极努力探究对策和路径,用来指导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转化为其文化自觉的基因,使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而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很好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融合及传统文化教育在抵御西方文化的威胁、化解现代社会弊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经验不少。比如: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沙文主义与封建色彩、军事色彩糅合在一起,更具自己的特色;韩国在实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国民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把传统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通过传播儒家伦理来铸造韩国民族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忠报国的有文化的韩国人;新加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八德”为基础加以升华、引导,最终落到国家团结上。而台湾民众一直学习文言文,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的结合,对于打造国民素质,提高国家核心文化战斗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内容出新

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其丰富的内涵引领着中华民族历尽艰辛战胜一切困难,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因此,按照内容不同把传统文化划分为;有滋养学生心灵、丰富文化底蕴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有营造教育氛围,熏染学生性情的绘画剪纸、中国刺绣;更有教会学生诚实笃信公正无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伦理道德。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取之不尽的丰富内容,同时,又为大学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美感,增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在思想教育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岳飞、屈原、顾炎武、梁启超等爱国将领和人士,至今都被国人怀念和歌颂。这都对大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提供优秀的资源;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是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孕育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是优秀的环境保证。从优秀经典读本《道德经》、《弟子规》到张岱年的“十大传统美德”都为国人提供了非常好的教育蓝本和范例,也是锻造大学生思想作风和意志品质的精神财富。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不懈进取的人生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气度,最终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都为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人生信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信念做出了有益补充。

(三)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路径创新

优秀的理念可以指导活动;同时,也需要优秀的活动来传播理念。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人、教育人的作用也需要通过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实现。将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意识贯穿在各种活动之中,最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

1.开办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讲座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极具针对性的有效路径。可以有选择地邀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名人、典型、模范、榜样等走进校园,设坛开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互赢。将此类活动常态化更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其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内驱力。

2.创办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栏目

如果各种规章制度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硬环境的话,那么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软环境。优秀的传统文化涉及方方面面,实际工作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提炼适合大学生的思想精髓,以訪谈讨论、图片展览等形式,做成主题类的优秀文化精品专栏,并长期坚持下去,利用品牌效应使优秀文化理念入脑入心。这样可以使校园形成软硬兼施、内外兼修的育人环境。

3.利用第二、三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单单依靠课堂教育,只能解决文化自觉的意识形成,而且单纯进行说理教育不足以使人心悦诚服。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校内)、第三课堂(实践活动在校外)的实践活动将说理教育变成体验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参与其中:组织学生参观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基地、经典篇目朗诵比赛、优秀影视展播、传统文化艺术长廊的建设、邀请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等,与大学生互动,现场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矫正对传统文化的观点,自觉维护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4.占领网络课堂(第四课堂)进行即时教育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教育前所未有的便捷、快速、有效等优势,教育不再简单地只通过课堂或者群体活动得以传授,它可以不分时间、地点,没有任何条件,只要有内容、形式新,能与时俱进都能被大学生接受。因此整合大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挖掘和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教育者需要立即思考和积极实践的重要课题。

总之,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必须自觉承担起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意识,自觉承担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将爱国教育、责任教育、人格教育、创新教育等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和发展,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公信力,多方营造文化自觉的环境,共同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孙正林,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觉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15-18

[2]周苏娅,对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5):98-101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文化自觉传统文化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