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构建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组指导模式的思考

2018-07-23夏春先

继续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研究生

摘 要:建立导师组指导模式,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院校与部队的合作交流。在实施中,要明确导师组职责,建立导师组指导运行机制。同时需要把握“搞好顶层设计、创造良好环境、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处理好两个关系”四个方面问题。

关键词: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组;指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以院校导师为主的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共同组成的双导师制。其中,院校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与部队导师一起共同为研究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进行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并为其研究成果把关。这种指导模式在军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是,从指导实践看,存在院校导师专业知识面不够宽、部队导师事务性工作过多影响指导、两个导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等问题。迫切需要改革现有导师指导模式,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导师组指导模式。

一、建立导师组指导模式的必要性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军事人才,它既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也不同于一般任职培训,而是一种既要让学员掌握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又要让学员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的教育。无论是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术造诣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可以说,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导师队伍,是确保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促进研究生教育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一)建立导师组指导模式,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每位导师培养学生都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方法,这种特色方法是长期教学研究和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宝贵的财富,但也容易走入僵化和封闭的误区,所以单个导师的培养方法具有或多或少的片面性。导师组的培养方法则是将每个导师培养方法中的积极因素吸收到导师组中来,集中精华,扬弃不合理的部分,形成更为科学、全面的培养方法。另外,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向往往取决于导师所进行的课题,由于部分军事学研究生导师没有课题或者只有很少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论文选题质量,而导师组指导模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建立导师组指导模式,有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军事领域是一个创造多于模仿的特殊领域,且最具竟争性和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军官素质的核心,更是其向高级指挥人才发展的重要基础。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的对象主要是部队指挥人员,这就要求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员对相关军事理论的研究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种教育具有跨多学科专业、涉及多项领域的特点。而导师组指导模式既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学术领域、知识结构的院校导师的引领作用,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又能够充分依托部队导师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实现学员理论知识與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建立导师组指导模式,有利于院校与部队的合作交流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他们既能运用现代作战理论指挥打仗,又能运用科学的理念管理部队,这对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院校导师要了解学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了解部队作战训练水平,查找和发现部队训练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指导才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求部队导师要把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熟悉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过程,使部队能够找准研究生培养的切入点。导师组指导模式为院校和部队合力育人氛围的形成搭建了平台,频繁的交流可以使院校导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部队,为提出更好更深的理论找到实践基础;同时部队导师也可以享受院校的学术资源,参与院校的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通过理论研究使自己零散的经验系统化,感性的认识理性化。

二、导师组指导模式的内涵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组指导模式是指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员在校学习和部队实践期间,院校为其配备由一定数量的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并针对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员特点和培养目标而实施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院校导师是院校从专任教员中选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的人员。通常情况下,院校导师由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员或具有博士学位、教学与科研学术能力强、有部队任职经历的青年骨干教员组成。

部队导师一般从师级以上领导干部中选拔,具有较好的军事素质和理论素养,经过中级以上指挥院校培训,组织过部队合同战役、战术演习或非战争军事行动等重大军事活动,了解军事硕士教育的教学特点,熟悉院校人才培养规律,掌握研究生的指导方法。

导师组成员不是高学历、高职务、高职称人员的简单叠加,而是由不同年龄、职务、经历的导师组成,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因而有利于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发挥互补优势。

三、导师组指导模式的实施

导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院校职能部门必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军事人才为目标,立足现有的基础和条件,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

(一)组建导师组

针对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院校建立研究生导师库,并依库组建若干个导师组,每个导师组由2~4名不同学科领域的院校教员和2~3名部队指挥员共同组成。导师组设立首席导师1名,负责方向性指导和关键领路工作,一般从院校导师中遴选产生,其他成员为辅助导师,负责日常指导和教学工作。

(二)明确导师组工作职责

导师组工作职责主要有:导师组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应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关心学员的进步成长,引导学员热爱国防事业;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深厚的学术素质影响和感染学员;根据学员的基础、特点、爱好和所学专业指导学员对学习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定期与学员进行交流,了解学员的课程学习情况,包括对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组织学员参与课题研究,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员的科研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指导学员论文撰写;指导学员参与军事实践活动,比如重大军事演习等。

(三)建立导师组指导运行机制

第一,建立导师岗前培训制度。一名合格的导师必须政治合格、有责任感、专业素质高、指导能力强。目前,院校高学历的年轻教员逐年增多,他们有活力、有充沛的精力,应该鼓励他们走上导师岗位。通过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院校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运作及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成为导师后,每年还须接受相关培训,以期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指导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二,建立“双向选择”制度。院校主管部门根据导师组的基本要求在新招研究生学员中进行初选,尔后组织导师组与学员进行“双向选择”。推行“双向选择”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导师组和学员的意愿,使导师组的个性特长和学员的培养要求基本符合,有利于培养任务的完成。每个导师组指导研究生学员的数量依据导师组的能力和条件而定。

第三,建立院校、部队联系制度。虽然大部分院校在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配备了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但是在培养环节存在各负其责、各行其是的问题,院校与部队之间、导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学员的需求信息不能在导师之间有效传递。因此,必须建立院校、部队联系制度。院校要及时向部队通报人才培养信息,以便部队导师了解人才培养动态,合理安排授课和指导时间;部队组织重大军事实践活动时,要优先安排院校导师和研究生参加;院校导师与部队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要形成制度。

第四,建立导师激励制度。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工作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他们的劳动成果需要给予极大的支持和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是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比如,建立导师岗位津贴制度;每学年可评定一次优秀导师并应张榜公布,对优秀导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与晋职晋衔、评选职称和评优评奖挂钩;把导师的指导工作按学年计算相应工作量,并对其指导学员参加各种竞赛、科技活动的获奖情况、参加重大任务情况、参与科研项目情况、指导学员写作论文的篇数及发表情况等都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奖励,以体现对其工作成果的认可和尊重。

第五,建立導师组评价制度。实行导师组的根本目的在于为部队培养具有较好专业知识、较强指挥管理能力和较高创新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导师组的工作评价机制是保障其根本目的实现的基础。通过评价,可以对照评价标准,找出工作得失,发现目标差距,进一步明确职责,改进指导工作。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评价通常采取自我评价、学员评价、院系领导评价、专家评价、部队相关人员评价等方式进行,并赋予每个评价方式相应的权重。

第六,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制定毕业学员部队岗位任职跟踪反馈制度,重点考察毕业学员安心部队工作、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功立业等情况,并以此为根据,查找导师队伍经历、阅历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作战理论知识更新能力、训练方法手段创新能力、解决部队现实问题能力等与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

四、建立导师组指导模式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搞好顶层设计

军委或军种院校管理部门应尽快出台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工作规范,明确和细化工作内容与职责;制定两类导师选聘的程序和方法;明确院校与部队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任务、目标以及交流机制。教学管理部门逐步完善导师组指导模式的基本制度,比如激励制度、科学评价制度、研讨交流制度、教学资源保障制度等。通过顶层设计,明确目标责任,优化过程控制,逐步提高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二)创造良好环境

导师组指导模式能否收到应有效果,不但取决于导师制度本身,还有赖于与之相关的环境和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激发导师工作热情、促进导师不断成长进步的重要保证。客观环境主要是指研究生导师的选聘条件、职责、考核评价制度等。多数院校仍然沿袭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比如导师的选聘条件仅仅注重学历、职称、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少关注教员的经历、实践能力等。主观因素主要是指院校导师和部队导师的工作热情、培养责任心等。一些部队导师由于日常事务繁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指导学员。因此,必须创造一个科学、合理、宽松、有效的制度体系。

(三)建设高素质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是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影响和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在导师组指导模式下要着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院校导师的实践能力。院校导师有很大一部分没有部队任职经历或以前有过部队任职经历但已离开部队多年,对部队情况了解不深入。上级机关和院校应当为院校导师创造在部队代职锻炼或从事实践活动的机会,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实践时机一般是部队执行重大任务时、担任的课题与部队结合紧密时或部队进行新战法、训法综合演练时。二是提高部队导师的指导能力。吸收部队导师参加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工作;协助院校导师指导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并对研究成果的应用水平进行把关;定期来院校开展研讨、讲学或授课,提高他们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

(四)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导师组指导模式与现行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系。现行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长期军事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结果,它在相当长时期内是稳定的,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再加上导师素质、部队现状、学员实际需求和相关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全面实施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组指导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可以按照先试点后走开的方式逐步实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是主流,导师组指导模式必须遵从现行培养模式的主体地位。二是处理好导师、课程教员与研究生队管理干部的作用关系。现行培养模式下,导师主要关心学员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和答辩;课程教员关心学员课程学习质量;研究生队管理干部关心学员日常管理和养成,三者之间往往缺乏沟通与协作,尚未形成高效的管理合力。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涉及到教、学、管、保等多个方面,需要调动导师、课程教员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能既各尽其责,又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1]左朝芹,余广华.开展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把握好三个维度[J].中国军事教育,2013(12).

[2]周雷,李长波,刘鹏.个性化培养:本科生导师制的本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12).

[3]赵曙光.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行“双导师制”探析[J].海军院校教育,2014(6).

[4]夏春先,张艳.任职教育导师制:提高培训效益的有效机制[J].继续教育,2012(3).

[5]曹煜玲.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策略[J].航海教育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欣赏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研究生会在研究生教育及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