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地理过渡性 增加复习有效性

2018-07-23庄永红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过渡性考查区域

庄永红

四川

一、地理事物分布过渡性表现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性,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学家运用单项或综合指标来划分区域,从而在地图上确定区域之间划分的界线,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但地球表面本没有这些界线,界线两侧的地理差异也没有特别明显。区域界线所处的位置往往表现为具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地带,地理差异具有渐变性。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中,往往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而对区域之间过渡性的关注相对较少,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

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规律有两种,即突变和渐变,前者如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从时间上说,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变性,年降水量在各月的分布有一定的渐变性,但单次降水则有突变性。从空间上说,行政区之间的界线非常明确,其分布具有突变性,矿产资源的分布也同样具有突变性。渐变分布的地理事物,也可能有突变的情况,但如果某地理事物的分布发生突变,则必然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发生了变化。比如海拔发生突变(陡崖),其两侧的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将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地理事物的渐变,因为地理事物的渐变分布往往表现为其过渡性,而过渡性是地理事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也是我们推断地理事物分布的基本依据。那么,哪些地理事物有过渡性,存在怎样的过渡带呢?

许多地理事物分布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其影响因素的分布是渐变的。在自然地理事物分布上有非常多的例子。如太阳辐射是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是渐变的。五带的划分中,从热带到寒带,温带就是过渡带;从热带到温带,亚热带就是过渡带;从温带到寒带中,亚寒带就是过渡带。如降水量的变化,由沿海到内陆是渐变的。植被从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依次渐变。从热带雨林带到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就是过渡带;从阔叶林带到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就是过渡带等等。

另外,一些人文地理事物的分布也具有过渡性。如一个地区的地价分布由低价区到高价区是渐变的、有过渡性的,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不可能出现最高地价区域与最低地价区毗邻的情况。

秦岭—淮河作为我国东部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名副其实。从自然地理角度,它既是人们设定的一系列气候指标的分界线,又是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别的分界线。从人文地理角度,它是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但是秦岭—淮河一线不是实实在在的一条线,而是一个呈带状的有宽度的过渡区域。同样,秦岭不只是东西向一字排列的众多山脉,而是南北纵横数十、数百千米的庞大山系,因此淮河两岸相隔的空间,自然景观、气候、农业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据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研究制作的《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南北分界是一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7个省130个县(市)所辖区域的宽大过渡带,最窄处约26.42千米,最宽处达195.41千米,总面积约145 500.74平方千米,而不是简单的一条界线。

根据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地球气温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平均地面气温自19世纪以来大约上升了0.3℃~0.6℃,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这样的话,亚热带的北界将翻越秦岭,直达黄土高原的南沿,在东部地区,则摆动越过黄河。

二、高考试题案例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以区域为背景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问题的设计大部分是建立在“反映全球变化形式,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等学科内容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每个区域都是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体,同一种地理现象可能会出现在许多地方,一个主题也会有多种不同的区域背景。就某个主题而言,或许能找到许多相应的区域背景,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区域却为数不多。因此在高考试题中背景区域的选择往往是以区域内部环境最具有典型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和脆弱性的过渡性区域为主。

【例1】(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试题解析】

第1题,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是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的,故答案选C。

第2题,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的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人们习惯上将江苏划分为苏南和苏北。苏南、苏北并没有明显的自然地理差异;长江并不是人文地理分界线,故答案选D。

第3题,从材料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苏南、苏北的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故答案选D。

尺度的把握在本题的判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大尺度地图上,如中国地图,秦岭—淮河一线可以作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但在小尺度地图上,如江苏省区域图,秦岭—淮河一线则不能作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而且淮河并没有入海通道。

【参考答案】1.C 2.D 3.D

【例2】(2016年上海卷)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 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4.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5.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6.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7.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8.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以北非的荒漠—草原过渡带为背景,该区域北部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植被为热带荒漠,分布在纬度20°~30°的大陆西岸和内陆。该区域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形成热带草原景观,主要分布在纬度10°~20°之间,结合两个气候带(自然带)分布规律,图示“绿色长城”就是其过渡带。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易形成荒漠化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本题通过对区域气候环境的形成、植被特点、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及解决措施,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特征的理解、环境问题及相应的治理措施,切实落实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4.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5.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6.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7.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基因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可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

8.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例3】(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9~11题。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试题解析】本组题以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海岸带为区域背景,海岸带作为海陆的过渡带,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脆弱性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地理环境优越,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易形成生态问题。以河口的河床断面图为背景材料,具体考查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修建水库的影响,以及工程建设的作用。虽然该题没有直接考查生态问题,但通过试题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海岸带的塑造关系密切,如滩涂的开发利用、围海造陆、红树林的开发利用、港口建设等,在人类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人地关系规律,结合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脆弱性合理开发和保护区域地理环境。

第9题,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应用迁移及读图的能力。从图中可知甲时河床最低,乙时河床抬高,结合材料“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可判断出甲时为汛期或汛期末期,冲刷为主,乙时河床抬高,逐渐进入枯水期,淤积为主;甲到乙,是由汛期转为枯水期。结合该地位于我国浙江,根据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判断答案为D项。

第10题,关键在于理解水库建设会拦截蓄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河道淤积紧跟这一信息进行判断即可。水库建设的影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灵活迁移是解题关键。本题答案为B项。

第11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的作用。河口工程建设在水库竣工之后,由上题可知水库建设后,下游及河口泥沙淤积更加严重,结合泥沙淤积的原因,根据工程所在的“河口位置”判断主要作用是切断潮流泥沙补给,答案为A项。

【参考答案】9.D 10.B 11.A

三、小结

地理环境的过渡地区一般具有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和脆弱性,对于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运用和人地关系的实践是最好的区域载体,更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过渡区域的考查占有很大的比例。

归纳近几年高考试题对于区域地理环境过渡性的考查方式,主要有描述某过渡性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分析某过渡性区域过渡性特点的形成机理;比较并分析某过渡性区域两侧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形成原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某过渡性区域过渡性的表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通过某过渡性区域过渡性的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和脆弱性分析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等。

猜你喜欢

过渡性考查区域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分割区域
从不同逻辑角度谈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常见过渡性词汇用法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区域发展篇
符合美国环保署第4阶段过渡性排放法规的小型柴油机的开发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