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运用哲学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解答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试题
2018-07-23鄢木银
鄢木银
湖北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历年来高考的常考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有: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过程;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4.自然地理环境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分析有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问题要运用事物是联系的观点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
一、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下图所示: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事物之间还存在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客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例如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较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形成了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了大片的戈壁和沙漠;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水贫乏,河流少,且多为内流河;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低,盐碱化现象严重。从而形成了干旱的环境特征。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有很多题目考查分析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成因或存在条件,解题时,须要运用事物是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例1】(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型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实际上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从地形、气候、生物﹙食物﹚等方面分析。从图中的经纬度分布可知,该地位于50°N~60°N,纬度高,热量不足,植物数量少且生长慢,导致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食物少;图中火山的海拔为4 750米,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说明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说明气候区域差异大,环境复杂,适宜生物生存的空间有限;该地区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强度大,时间长,同时西临北太平洋“冰窖”鄂霍茨克海,东侧有千岛寒流流经,造成冬季漫长而寒冷,生物生存环境恶劣。
【答案】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物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而漫长,生物的生存条件恶劣。
二、坚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所以要坚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甚至整体系统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加上毁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大气保温效应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大气圈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发展类型的试题多以某一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生物﹙森林植被﹚要素的变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先绘制以下两幅图,将两图进行对比分析,可大大降低解题的难度。
图1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
图2 森林植被恢复后
第1题,“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说明河流在丰水期径流量比森林植被遭破坏前更大,枯水期河流径流量比森林植被遭破坏前更小。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截留径流的作用。由图1可知,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时,森林植被涵养水源、截留径流的能力削弱,植物截留降水的量减少,下渗量减少,因而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故答案选B。
第2题,由图2可看出,森林植被恢复后,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植物截留降水的量增多,由于树干对坡面径流的阻滞作用,坡面径流的流速变缓,下渗量增多,导致坡面径流减少,②错;地下径流增加,④对;森林植被恢复后,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蒸发到空中的水汽会增多,植物蒸发(腾)量增加,③对;森林植被恢复后,对降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多少,其影响的因素很多,如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年际之间的强弱存在差异,年降水量会产生显著的差异。一个地区降水的多少,特别是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其水汽更多的是来自海洋,尽管森林植被得到了恢复,来自海洋水汽多的年份,降水自然要多些,来自海洋水汽少的年份,降水自然要少些,河流水量增加绝对化,①错。故答案选C。
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森林植被恢复后,植物截留降水的量增多;由于下渗量增多,透水层也截留了一部分水分,雨水转化为河流径流量减少,因而甲、乙两条河流的径流总量减少。由于岩层向乙河一侧倾斜,降水时,甲河一侧山坡的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再下渗到透水层,顺着岩层倾斜方向汇入乙河。当森林植被增加,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下渗量就会增加,则地下径流量增加,导致汇入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答案选D。
【答案】1.B 2.C 3.D
【例3】(2017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
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区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即出现的问题)。要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从水文、生物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解答。矿泉水生产企业扩大规模,势必会加大矿泉水的开采量,直接导致矿泉水资源不断减少;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可知,矿泉水资源减少,会导致地表水的减少和地下水水位的下降;而地表水的减少和地下水水位的下降,会导致区域的湿地面积减少(湿地萎缩);因地表水的减少和地下水水位的下降,土壤水分条件变差,有些植物会因缺水而死亡,植被遭破坏。
【答案】矿泉水资源减少;地下水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三、一轮复习的教学建议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试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因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节内容的复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研究考纲,把准方向
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把准方向,因为“方向比能力更重要”。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高考备考。
(二)回归教材、讲透原理
高考地理试题尽管材料新颖,设问巧妙,但考查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还是来源于教材。因而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材,避免“重资料,轻教材”的现象。对教材上的原理、规律,教师一定要讲透,例如本文结合哲学上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来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通过学科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三)典题引路、传授解法
教师选取经典试题,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分析文字材料、图像材料等提供的信息,分析设问,恰当地利用逻辑推理法、图示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要做到“授之以鱼”,而且要做到“授之以渔”,以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及答题能力的目的。
(四)强化训练、及时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