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语言教学例谈
2018-07-20张扬
张扬
【摘要】 初中古典诗词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平时的教学更多的是分析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写作技巧、领会诗人的情感等方面,而对诗词的声律、字义、字形的特点以及它们与诗歌形象、意义的关系,鲜有涉及。本文拟从诗词的声律、字义、字形这些诗词的形式方面来粗浅地谈谈相关教学。
【关键词】 古诗词 声律 字义 字形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6-203-01
0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是有节奏、有韵律并且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语言的本质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化载体。语言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用。而诗词中的语言主要指文字的形体、音韵、节奏、字义等方面。
诗的产生和音乐有很大的关系,诗词中的汉字的形体、声音、意义都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了解诗词中文字的音、形、义是欣赏、领会诗词魅力的必要途径。我们对诗词的语言教学除了初步的语言感知,扫除学生理解的障碍之外,更着重强调其基础性、兴趣性、引导性。诗词的语言教学也是课堂内容的教学,好的语言教学不仅可以扫除字词障碍,还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语言和诗词情感、主旨的关系,有利于他们深刻地领会诗歌之美。本文分析的诗歌范围主要来源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拟从古典诗词的语言教学选点,结合实际篇目来谈谈自己粗浅的感受。
①韵脚与情感的关系。同韵的字,一再在句末出现,作用绝不止于和谐悦耳,还可以辅助诗歌情境。萧涤非曾在《杜诗的韵律和体裁》一文中,以为平声韵东、冬、江、阳等,比较适合于表达欢乐开朗的情绪;尤、幽、侵、覃等适合表达忧愁。比如杜甫的《春望》的韵脚“深、心、金、簪”,前三个字属侵韵,末字属覃韵,这些韵脚的发音更适合表达全诗中流露出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绪。
②四声与情绪的关系。诗歌中情景的表现与字词平上去入不同的音响效果也有很大关系。前贤对此有非常精微的分析,教给学生一些这方面的简单知识,对于理解诗歌有很大帮助。前贤认为“阴平声低而悠,阳平声高而扬;上声“厉而举”(也有部分是“舒缓和软”的);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比如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押去声韵,这与山中隐士行踪渺远、孤高脱俗的气质相契合。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韵脚“低、泥、蹄、堤”都是阴平,发音低而悠长,表达了诗人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再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层次分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开头五句用“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中间部分连用仄声字“贼”、“去”、“得”、“色”、“黑”、“铁”、“裂”、“处”、“绝”、“彻”入韵,写出了抱茅入竹、屋破雨漏、床湿被冷、通宵不眠等窘况。声韵和作者愤懑、心焦、无可奈何的心情是暗合的。最后五句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騰前进的气势。
③双声叠韵与词义、情感的关系。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母相同。诗词中运用双声叠韵除了可以增加音调的宛转铿锵之外,还可以有效地、恰当地把声音和意义、情感勾连起来,起到让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比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的“潋滟”属艳韵,“空蒙”属东韵,都是叠韵字。按照训诂学家刘师培的观点,艳韵字的意义近于“小”,东韵字意义近于“大”,“潋滟”用在这里该是水波浮动、光影闪烁的景象,尽管雨后水盛,波光仍是粼粼碎片;“空蒙”则是宽阔朦胧的景象,用来形容山色,声和义都觉得自然恰当。
④叠字中声音和意义的关系。叠字是指以两个相同的字来表现事物的形态或拟声。比如“关关雎鸠”和“蒹葭苍苍”中的叠词,前者拟声,后者绘形。很多叠字,如果我们从发音和词义的角度去分析和教学,常常会有更深入的体会。
比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前句写的是近景,后句写的是远景。写近景是用的是齿音“青青”,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后形成比较尖细的音,表现近景的清晰;写远景时用的是唇音“绵绵”,唇音宽泛,表现了远景的邈茫。另外,岑参的《逢入京使》中的“故园东望路漫漫”中的“漫漫”也是唇音,读起来能够很好地表现那种回望家乡、路途遥远、一片苍茫的意味。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里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里的“悠悠”在五音里属于喉音,喉音字发音有深厚之感,听起来悠远绵长,正好可以表达诗歌里面那种茫然四顾、无可奈何的情感。
[ 参 考 文 献 ]
[1]陈如江《中国古典诗法举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2]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3]卞孝萱,胡阿祥主编.《国学四十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