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语文”,从“心”开始

2018-07-20刘先海

关键词:心学新课标

刘先海

【摘要】 “心语文”汲取儒释道等经典和心学精髓,把语文教学与“心学”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语文教学必须要有学习主体的全身心投入,要有N维空间的多层感悟、沉浸和提升,努力形成“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辨格局,结合新版课标能力培养的增长点,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期达到推仁弘毅、心性灵通、见素抱朴、惟精惟一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 心语文 心学 N维空间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6-113-01

0

“心语文”是创造性地把王阳明的“心学”科学有效地引入到师生共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沉浸式、涵泳式语文学习体系。这种学习体系既包含教师的“教”,也包含学生的“学”,它涵盖师生与文本对话之前、之中、之后的所有阶段。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引导学生用“心”来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于N维宇宙智慧(N趋向于无穷大),它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身明德作为生命的核心价值。它在传经典中被称为道,或者易,站在道或易的制高点上,可以把我们生活的三维世界这个低维度空间看得十分清楚。如果人心能归终归于道或易,那么人心就进入了至高境界。人心如此,“心语文”亦如此。“心语文”表现为N维空间,N先后可以取值为1、2、3、4、5.

“心语文”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N维空间”,即“一心二层三合四维五步”。

1.“一度空间”即为“一心”。也就是以人心为本,心外无物,心外无语文,师生的语文活动自始至终都要有“心”的参与,也就是学习主体全身心的积极参与,全身心的积极投入,既包括感性的沉浸与体验,也包括理性的归纳与提升,既涵盖“知”,也涵盖“行”。有道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缺心”或“失心”,就会导致人性价值存在的缺失,就会导致“人心”变得十分脆弱,“天理”变得没有章法。这种“无心”的语文学习活动终究是功利性的,没有融入师生的血脉,仅存在于“知”的层面,后面的“好”和“乐”的层面还遥不可及。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

2.“二度空间”即为“二层”。也就是知和行。中华文化是培养人的文化,其精髓就是“内圣外王”,倡导“知行合一”,就是升华境界,促进修为,开阔心胸,启迪智慧。换言之,就是用智慧来指导修为,又用修为来圆满智慧。就“心语文”而言,“知”是第一层级,主要集中在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识记的、认知的、了解的、先验的知识系统,“知”是前提,是基础,是底座,是累土,没有“知”,就没有“行”。“行”是第二层级,主要集中在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体验与实践之中,主要体现在阅读与写作及其延伸的语文活动等板块之中。没有“知”,“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行”,“知”就成了空中楼阁,雾里看花。

3.“三度空间”即“三合”。也就是心理相合,格致相合,知行相合。语文很大程度上是以语化人,以文育人,把“小人”培养成“大人”。《易大传》中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明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看来,只有达到“合”的至高境界,我们的“心”才能归于“道”或者“易”。“心理相合”是指支配师生学习活动的主导意识要鲜明,要健康,要科学,要广阔,要厚重,要丰富,由此生发出来的的学问道德、心性智慧、认知规律等要一脉相承,先后相袭,前后相融,内外一致,不异化,不变质。“格致相合”是指力求培养师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相契合,学会从归纳到演绎,从实验到实证。

4.“四度空间”即“四维”。也就是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情感维度、价值维度。知识维度是指通过识记就能简单获得的知识体系,就是我们常说的积累,比如文化常识、成语含义、古汉语字词等;能力维度是指通过“行”,达到一种语文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情感维度是指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审美创美标准,锻造意志力,增强内驱力,淬炼承受力,传递科学健康的情感正能量;价值维度是指语文学习活动要求具有一种终级的价值指向,引导学生追求至善和明德的境界,努力达到真善美的融通,这种价值追求更多时候表现为一种文化渗透与浸润。孔子提出了为学的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是最底境界,指向知识维度,也就是我們盛赞的“知识树”;“好”是第二境界,指向能力维度和情感维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乐”是第三境界,也就是“参禅悟道”,内敛乾坤,参悟天地。

5.“五度空间”即“五步”。也就是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表现为“五心”,一是静心,在学习进入之前要求平心静气,凝心聚气;二是入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入脑入心,专心惟一;三是会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先验的知识体系和现场习得反复体会,领悟于心;四是交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产生共鸣,以期达到共同进步;五是守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切都要回归原本,在心底生根滋养,坚守至善与本真,坚守执念,回归人心,探求道心。

实质上,从哲学层面上讲,“心语文”很准确地把握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旨在进一步强化在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和心力的培养,没有“心”的参与,鲜活生动的语文课堂只会变成训练场。新版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心语文”与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培养要求高度契合。

“心语文”是新版课程标准出台后,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既强调“入”的标准,又注重“出”的神妙,既讲规矩,又讲通融,它更加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引导,更加注重对学生心灵产生强烈共鸣,以期达到身心愉悦的至高境界。

猜你喜欢

心学新课标
王阳明和拉康主体观比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历史复习深度教学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
党性修炼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