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涵泳诗词之法,行提升核心素养之道

2018-07-20杨健

关键词:涵泳领会语文核心素养

杨健

【摘要】 教育与教学的本质,如今已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采取怎样的形式均应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命题展开思考。根据诗词的本质特征,根据汉民族的思维方法,笔者认为,诗词教学应以“引导学生涵泳诗词”作为设计诗词教学课堂形式的目标。重新倡导“涵泳”这种传统的文学鉴赏方法,是强调语文按规律教学的一种回归与“建立学生文化自信”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实践。

【关键词】 涵泳 语文核心素养 多维诵读 交流 领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6-073-02

0

“涵泳”,是诗词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之道。涵,是潜入水中之义;泳,为游于水中。涵泳的引申,自然可理解为“浸润”“沉浸”,取其比喻义,就是“仔细读书,深入领会”。“涵泳”作为一种传统的鉴赏态度与方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方法。

“涵泳”的鉴赏方法是面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生在浸润于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入的理解与自觉的传承;“涵泳”是切合古诗词的特征而提出的,古诗词与音乐密不可分的音乐美、生动形象的意境美、高度简洁凝练语言美都必须靠“用心感受”“徜徉其间”才能体会出来,“我们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美的蕴含。”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兼具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与情感美的特点,适合作“涵泳之术”的探讨,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一些方法引导学生涵泳其中,得到以下一些操作方法的启示。

一、读,诗词教学必须充分诵读,但需要引导“多维”诵读

诵读教学在诗词教学的地位与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众多的诗词教学理论中,贬斥“重串解轻整体感知”、“重理性分析轻感性认知”的说法已经多不胜数。但是,我们让学生“涵泳”沉浸诗词的意境中,我们就光让他们“读书百遍”,然后期待“其义自见”吗?

有学者就曾研究指出,在诗词鉴赏的教学中,存在“重诵读而轻鉴赏”的现象,研究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将诗歌教学简单化”,“课堂上一读到底”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阅读和鉴赏之间还是有距离的,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诗歌鉴赏有着一定的难度,并不是小学生简易的儿歌。如果简单地把这个距离抛给学生,寄希望于学生反复朗读之后的灵光一现,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为避免这种诗歌教学简单化的教学漏洞,我们必须“读”,但是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维”诵读。

“维”,是空间物理的一个概念,一维,就是一条线,三维就是一个面。

引导“多维诵读”,就是对学生的诵读提出各种不同方向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从不同的方面研究诗词进而设计诵读,在“个性化诵读设计方案”形成与诵读交流之时,达到令学生“浸润其中、深入探究”的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山居秋暝》的教学中,我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颂诗情,讀画意”。对学生的诵读我提出了以下要求:请按照你对作品形象与思想感情的理解,设计朗读《山居秋暝》,并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朗读时,让学生选出“朗读,我最有‘形”和“朗读,我最有‘情”的两组朗读个性设计。

这只是一个诵读要求的微小改变,但是学生根据自身对作品的意象特征和作者抒发的情感的理解,对朗读的节奏、韵脚与非韵脚的处理、重音落处、升降调作了很多不同的尝试,例如,有学生认为“空”“明”“清”“喧”“动”这些词需要读得明朗响亮,因为这能突出意象的特征;也有学生说“天气晚来秋”,后三字需要声音延长,表现出坦然自适,表现作者面对春息渐歇但依然乐享此地的惬意;还有学生说,“明月”一联声音应该放轻,后面稍“躁动”,体现动静景物之间的“恬静安逸”与“生气盎然”;还有学生说,最后一句应该以叹谓的语气去朗读,表达了作者在欣赏沐浴美景后深情的慨叹……

在学生的表达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老师品“形”与察“情”的要求下,在诵读的揣摩中,自觉“整体感知”作品形象,自觉“咬文嚼字”品味诗歌,自觉“肆意联想”“身临其境”进入作品本身。

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我们往往把诵读作为一种技巧强加于学生,用文稿演示罗列出“朗读的标准”,用一条条斜竖线规定了诗歌节奏的划分的“正确答案”,然后我们在通过“炼字”“知人论世”“读诗,先读题目再读文本……”等步骤按部就班地让学生掌握“解剖”诗歌的方法,甚至列出“万能钥匙(解答诗词鉴赏题的步骤与方法)”让学生抄写熟记……这都是扼杀学生创造性与参与审美的一些“杀鸡取卵”的方法,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仅靠理性的分析判断是不行的,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索以求获得其中奥秘或“味外之旨”才是正道。

二、读,还需分享,在交流中碰撞出更灿烂的花火

个性化的朗读设计后,课堂对学生还有“将你的设计与小组同学交流,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并向其他小组作优化设计的推荐”。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强调了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最能体现审美功能的语文诗歌教学,更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保证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成为鉴赏的“主体”,而交流设计心得与推荐自我设计,是激发学生主体性的生成性教学活动。

语文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鉴赏心得是“建构”;与人沟通与交流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推荐个性化设计的活动中提高学生体验、欣赏、评价的积极性,“朗诵表演自己的设计”是对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的提升;这些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质不断在教学活动得到滋养的体现。我们并不是只需要学生了解《山居秋暝》、我们也不是要强化学生对《山居秋暝》知识点的记忆,我们需要学生通过设计《山居秋暝》的朗读,体会诗词的美感,需要学生通过交流《山居秋暝》的设计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终身的素质与能力。

三、读,还需深入与拓展

高中的阅读鉴赏,需要“广度”也需要“深度”,在课程标准中,就有“积淀文化智慧”的要求。当学生已经在自主朗读设计中对《山居秋暝》有了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剖析后,老师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山居秋暝》里面所表达的淡泊高远就是王维人生情态的全部吗?”引导学生诵读王维的《少年行》(其二)(其三)(其四)。

有了之前语文诵读活动的参与,学生的鉴赏诗歌自信空前提升,学生纷纷表达诗歌表现出与《山居秋暝》不一样的内容与感情。老师并没有拘泥于学生表达的言辞是否精准,而是提出了三个思考题:1.未能实现功业理想为何眼中的山水并未凄凉?2.王维的心理状态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的启示?3.对比《少年行》的热血,有人说,《山居秋暝》的心态更美好,你认为呢?

三个思考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老师的总结点拨是:没有天定的人生,只有人定的生命形态。王维的不可取代,来自于他对生命形态的独特又高远的选择。此总结引导学生从王维的“生命形态”的选择转而思考自己对“生命形态”的选择。

我認为,这个思考讨论非常必要,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对于古文化这个智慧宝库,我们尤其不可错过。在此处的思考题中,我要去学生从王维人生每个阶段“生命形态的选择”过渡到“自身生命形态选择”进行思考,我希望通过心理学上的“共情”引导方式,让学生与智慧的古人达成了良好的沟通与精神的领会,以期更优秀品格的诞生。

“核心素养”的判定设定了五条标准:第一,普遍基础性;第二,持续影响性;第三,后天可发展性;第四,内化综合性;第五,非先天禀赋性。所谓“持续影响性”是指它不是影响一时,而是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所谓“后天可发展性”是指它可以藉由后天的学习活动发展而来。所谓“内化综合性”是指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获取、整合、转化运用、再创造的综合能力。“涵泳”,是一传统教学精华,致力于引导学生涵泳古诗,可汲取古文化智慧精华;课堂艺术细节的处理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老子《道德经》有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其意指基本的原理、方法与规律都是极其简单的,把复杂冗繁的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那才是事物最本质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涵泳文化的探索,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之大道,且行且思,是语文老师应有的责任与情怀。

[ 参 考 文 献 ]

[1]芦国强、王爱军.《论审美体验》.《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十卷,第4期,第38页.

[2]黄璜.《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学语文·

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2期.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2017年1月版,第3页.

[4]刘濯源.《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5年10月,总第14期.

猜你喜欢

涵泳领会语文核心素养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慈悲
陆九渊“涵泳”法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活力课堂源于有效感悟
“涵泳”不作此“涵咏”
看图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