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类中药应用于干燥综合征的理论探讨
2018-07-20卢瑶赵恒立
卢瑶 赵恒立
【摘 要】 通过查阅近10年来有关干燥综合征的中西医文献,发现大量临床研究、医家经验均认为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应用适量的辛温类药物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辛温类药物有温阳、行气、化湿、开郁等功效,对照干燥综合征的病机、症状、体征,两者存在明显的契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故辛温类药物应用于干燥综合征的理论探讨便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辛温药物;阳中求阴;通行气血;布津润燥;脾肾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累及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眼干燥、腮腺肿和关节肿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中医学将之归属于“燥痹”“燥毒证”等范畴。近年SS患者逐年增多,且治疗棘手。目前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方案,主要是对症治疗。近年来,生物制剂(抗CD20、抗CD22单克隆抗体)逐渐应用于本病疗效确切,但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仍需观察。中医药治疗SS在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良效,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远大前景。
1 SS病因病机
SS多因先天禀赋不充,或平素阴津不足,或风热燥火之外邪侵袭,或病久伤津耗液等,致使阴液精血亏虚于内,无以濡养诸窍、皮肤、骨骼、肌肉、脏腑,出现虚而生热,或兼加外邪等。统而观之,其病机以阴虚津亏为本,热、毒、瘀为标。现中医临床治疗本病多以滋阴养血、生津润燥类药物为主,但很多患者治疗后口眼干燥等症状改善不明显,并且此类药物性多寒凉,极易出现纳呆、胃脘疼痛、泄泻等不适症状。
2 辛温药物
辛温药物是指味辛或性溫或兼顾两者的中药材,具有解表、温阳、行气、化湿、开郁、升散、宣散、行血等功效。SS治疗方法之一,谓之“辛润法”[2],
即以“阴血津亏,以辛辅之;燥邪伤肺,以辛散之;气不化津,以辛化之;气滞津停血瘀,以辛行之”为主旨,顺应疾病各阶段病机演化。
3 辛温之性与SS之关联
3.1 阳中求阴 阴阳两者互为根本,相互为用,《春秋繁露·顺命》载:“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张景岳认为,阴阳两者的平衡性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即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3]。高社光[4]认为,阴阳统领人体一身气血精津液,SS患者津液亏耗日久,单借生津滋阴之药难获全效,应以“阳化气,阴成形”之理为宗,在大量生津滋阴药物中配伍小剂量的黑顺片,以足以涵养阳为度,以求“善补阴者,……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效。津液的产生、输送布散、排泄均离不开阳气的温煦和推动。《素问·经脉别论篇》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阐明肾的蒸腾气化于整个津液代谢过程中居主导地位,而这依靠于肾阳温煦功能的正常运行。如肾阳亏虚,则无法化气且助阴津运行,出现阴液相对不足之象,如口干、眼干、皮肤干燥之象[5],正如李东垣所云:“气少津液不行,阳气……不能上承,口无津液之濡润,涎无水源之来源。”刘瑞林等[6]“四位一体”辨证认为:肾位于下焦,如火生于炉底,蒸化五脏六腑归流的阴精津液复回五脏百骸、筋脉肢体。肾阳若不足,则津液无以化,输布失常,难以濡养五脏,使干燥病情进一步加重。肾不暖脾,脾阳不足则气血津液无生化之源。金水相生,肺肾本为母子,肾阳不升,则肺气不得宣。由此可知,肾的平衡阴阳和气化蒸腾可扶脾布散津液,亦能助肺通调水道,为津液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诸如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故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濡养一身表里,助养正气”。《景岳全书·传忠录》云:“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肿胀》曰:“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7]也逐步阐明脾阳的重要性。周乃玉[8]认为,需重视阳气的作用,太阳决定了万物的生长、发育与生存,所以人体生命活动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扶阳、通阳之法在治疗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周乃玉在临床应用中扶阳首选附子,通阳主用桂枝,更是喜用黄芪,主要因其不仅有益气之功,更具升阳之力,可引津液上布于口、鼻、眼等孔窍。戈海青等[9]将100例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50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西药包括羟糖甘滴眼液、枸橼酸钾口服溶液、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等,根据病情对症治疗,中药药物组成:沙参30 g、生地黄30 g、麦冬20 g、天冬20 g、天花粉30 g、玉竹15 g、百合30 g、石斛15 g、枸杞子20 g、
蒲公英30 g、甘草10 g、乌梅20 g、当归20 g、白芍20 g)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中药方中加桂枝6 g、炮姜10 g。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且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下降,唾液流率升高,表明阳中求阴法疗效确切。赵剑锋等[10]观察45例SS患者,均予温阳益气方(制附子、生白芍、茯苓、党参、炒白术、麦冬、五味子、生姜、炙甘草)治疗,3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均改善明显,证候积分减少70%以上。
3.2 通行气血 气足则津充,气升则津升,气运则津流,气生则血生。《素问·痹证》云:“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血证论》所言:“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升。”《临证指南医案》曰:“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血脉经络瘀闭,气血津液环流受阻,使其失去濡养而致燥,且瘀闭日久必化郁热,进一步耗伤津液,加重干燥诸症。如用大量阴柔寒凉之品阻遏了气血升降运行,反而达不到润燥滋阴的目的,若加少量温中助阳之品便可除此弊端之因。干燥只为其表象,阴虚血瘀乃为其根本。辛温类药物如柴胡、川楝子、郁金、菊花等味辛发散,肝为刚脏,顺应肝性,气机运行通畅,肝的疏泄功能得到恢复;桃仁、柏子仁、泽兰等味辛质润之品,能行、能散、能通、能滋阴润燥,有通而不滞、濡而不凝的作用。董振华[11]提出SS伴腮腺肿大的患者,多因燥毒炽盛,痰瘀互结,拟柴苓升降散(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以发挥辛凉宣泄、升清降浊、解毒逐秽之效,治疗45例SS患者,总有效率为82.22%,实为用辛温类药物治疗SS之佐证。张怀亮[12]治疗SS常以少阳为切入点,调畅气机为先,应用柴胡之升散、黄芩之降泄通调三焦气机,半夏、陈皮等燥湿化痰、理气散结,大剂量黄芪益气行血,实现气机调畅、三焦通利。气机畅达,三焦通利,则一使气血通畅、津液输布有道;二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增强药效。
3.3 布津润燥 壮火食气,相火生气,微微生火,助气生发。《脾胃论》曰:“气少作燥,甚则口中无涎。泪亦津液,赖气之升提敷布,……今气虚津不供奉,则泪液少也,口眼干燥之症作矣。”冯兴华[13]认为,口眼干燥之症的根本在于气虚。气能生津,口摄入饮食,纳于胃腑,由脾胃之气腐熟运化而化生津液。脾胃功能减弱气虚无力,则津液化生不足。气又能行津,津液随气的升降出入在体内输送布散,需通过肺、脾、肾等脏腑共同作用,实现津液的产生、输送布散、排泄。任何导致气虚或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原因,都会使津液输布受到阻碍。刘喜德[14]认为,应以滋阴解毒为大法,兼顾宣肺润肺治疗SS,治疗中常大量使用滋阴清热解毒类药物。然病情缠绵,阴虚日久,阳气必然有所损耗,滋阴药药性寒凉,恐伤阳气,故应在滋阴方中加入肉桂、狗脊、菟丝子等温热药,一可使阳气鼓动,二为归于“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之本旨。汪履秋[15]取苍术、藿香、佩兰、石菖蒲、半夏、川厚朴、红花、佛手等辛味药物治疗湿停气阻、津失输布所致SS,疗效卓著。味辛气香类药物可健脾胃之气,使气机调畅、津道通顺,方能津升液布使燥渴自除,即“辛香散湿润燥”。根据现代药理分析,辛味芳香类药物多含有挥发油成分,如佩兰、藿香、佛手、桂枝、陈皮、肉桂等,服用后,辛辣或芳香成分能直接刺激口腔、舌蕾和胃黏膜的末梢感受器,增强唾液腺反射分泌及胃肠蠕动功能,使患者食欲得到改善并缓解口腔干燥、口淡、便秘等症状。
4 小 结
由上可知,辛温类药物在阴阳、气血、津液等多方面作用于SS,其加入可取得较好疗效。然《医门法律》云:“知病所由生者而直取之,乃为善之。”临诊要点之一便是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不同阶段,养阴、润燥、化瘀、益气也应各有偏重。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中论述道:“故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近年来,许多医家投身于对SS的研究,尤其该领域的中医研究呈活跃态势,但SS仍缺乏较为完备的中医分类、治疗方案。目前,虽然已经认识到辛温类药物与SS存在一定联系,也進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病历统计,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尚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指导,临床用药亦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故未来我们将进一步着手围绕辛温类药物治疗SS机制、应用指征、药物使用等进行探究及相关临床试验。
5 参考文献
[1] 和秀丽,侯雷,曾苹,等.马武开教授从毒蕴血瘀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拾萃[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1):38-39,65.
[2] 何贤松,高祥福.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探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1):1050-1051.
[3] 纪立金.张景岳补肾阴阳观之探析[J].中华医史杂志,2001,31(4):234-236.
[4] 刘童童,李媛媛,谷占卿,等.高社光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经验[J].环球中医药,2016,9(10):1250-1252.
[5] 王海隆,张显彬.冯兴华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5):85.
[6] 刘瑞林,李纪高,周全.“四位一体”辨治干燥综合征[J].中医学报,2016,31(11):1717-1719.
[7] 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974.
[8] 陈爱萍.周乃玉教授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总
结[C]//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898-899.
[9] 戈海青,任文肖,徐强,等.阳中求阴法治疗干燥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4):501-503.
[10] 赵剑锋,孟动玲.温阳益气方治疗干燥综合征[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7):38-39.
[11] 董振华.柴芩升降散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腮腺肿大45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2-43.
[12] 杨克勤,张怀亮.张怀亮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
验[J].光明中医,2015,30(2):245-246.
[13] 崔向宁.冯兴华辨治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17,58(3):202-205.
[14] 杨梦霞,刘敏,刘喜德.刘喜德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新中医,2015,47(9):6-7.
[15] 徐青.汪履秋治疗干燥综合征医案二则[J].江苏中医药,1995,16(5):25.
收稿日期:2017-11-21;修回日期:201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