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支点”进行教学设计,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18-07-20杨茂坤

关键词:历史学科支点教学设计

杨茂坤

【摘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而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又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意识领先,教学环节上精心设置。通过一节一节历史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6-013-01

0

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将这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标题设置为《李鸿章与甲午战争》,主要从三个环节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并对史料进行重新编排和应用。力争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第一环节:战前的李鸿章——高瞻远瞩;第二环节:战中的李鸿章——殚精竭虑;第三环节:战后的李鸿章——忧民忧国。

一、寻找“支点”,巧用历史细节的“生动性”

历史的真实,往往隐藏在丰富的历史细节背后,可以说,真实、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是激活历史课堂最有效的“催化剂”。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比鲜明、形象生动的历史细节必然会给其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在课堂导入环节,我设计了李鸿章辞世当天,其居所——紫禁城旁边的贤良寺内,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李鸿章的细节描写。北京深秋的景物描写衬托出的是此前权倾朝野、风光无限的晚清重臣,临死前的悲壮和凄凉,接着引用李鸿章辞世当天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文章——《中国的巨大损失》,然后回顾长期以来国内舆论对其截然相反的评价。接着提问:李鸿章到底是人们口中的卖国贼,还是《华盛顿邮报》一文所说的爱国者?通过中西对比,和学生固有的历史知识认知形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

二、寻找“支点”,注重历史课堂的“思辨性”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指出:“要获得真理并不是靠生吞活剥权威告诉我们的东西,而是要批判他们……它们必须是靠批判的思维获得的。”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上午重要性。为此,我这样设计了教学的第一环节:战前的李鸿章——高瞻远瞩,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传统结论和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

展示《1881年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政局之比较》两则材料后,接着设计三个问题:李鸿章如何认识战前的中日之势?李鸿章在甲午战前的对敌之策是什么?你怎么评价他的对敌之策?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客观分析李鸿章的对敌之策。最后指出: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形下,李鸿章的对敌之策是客观的、理性的。

战争期间虽然中国军队奋勇杀敌,仍然以惨败而告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8——P59页的相关内容,找到关于这场战争失利的相关因素。很显然,教材认为战争失败的责任在李鸿章。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与此,不仅与当今史学界李鸿章研究的众多学术成果脱离甚远,对培养其深层次思维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如何认识李鸿章的“保船避战”政策?启发学生思维:你怎么看待教材的这一观点呢?你认为李鸿章的“保船避战”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吗?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指明:李鸿章是在客观分析中日两国敌强我弱的形势,根据正确的战略判断和清朝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的指示而做出的决策,并非出卖国家利益,保存自身实力的“自私之举”。

三、寻找“支点”,打造历史课堂的“思想性”

任鹏杰指出:“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乃帮助学习者成长、进步、发展,健全人格和公民素养是其重点。”对学生进行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公民教育,历史学科承载着独特的功能。寻找一个“支点”,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提升历史课堂的时代性,成为历史课堂必须发挥的功能。基于此,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战后的李鸿章——忧民忧国,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展示材料:“……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梁启超《李鸿章传》)你认为甲午战争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老师引导:缺乏国家观念、民族意识。

至此,本节课接近尾声,此时通过课堂小结,进一步升华情感。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润物细无声”,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奇迹重要的内容。朗诵自己写的《甲午战争123周年抒怀》:“今天,我们铭记历史,并不是要沉浸在历史的苦难中唉声叹气,而是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让国民知道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让执政者明白,只有更好地治理国家,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千方百计为百姓谋福利,国人才会从内心深处把国当作自己的家。你的国我的家,两者和谐统一才能驰骋天下!只有國与家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李鸿章与甲午战争》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它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以史为鉴,实现民族复兴!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绝佳切入点。总而言之,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巧妙的利用史料,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只有这样,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才能逐步形成。

[ 参 考 文 献 ]

[1](英)科林伍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86页.

[2]任鹏杰.《历史教育必须走出上位不清下位糊涂的窘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19期第1页.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支点教学设计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