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联合蓝光滤过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治疗白内障46例临床观察
2018-07-20阮燕飞
阮燕飞
(天津市泰达医院,天津 300457)
白内障是一种因辐射、眼外伤、代谢异常、局部营养障碍、遗传、老化等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引起蛋白质变性的致盲性眼病[1]。目前多种类型人工晶状体的应用,有助于患者视力恢复。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方法,按植入方式又分为单焦点IOL植入与多焦点IOL植入,前者虽能恢复患者的远视力,但对近视力的改善甚微[2,3]。蓝光滤过衍射型多焦点IOL既能降低蓝光对视网膜的光损作用,又能通过衍射作用产生多个焦点,模拟晶状体正常状态,对患者的近、中、远视力均有改善[4]。目前有关超声乳化联合蓝光滤过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在白内障治疗中应用报道较少。据报道,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通过检测视觉电生理信号,能准确反映手术前后患者视觉通路及视网膜病变恢复程度,评估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情况[5,6]。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们比较了超声乳化联合蓝光滤过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单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2例,其中男49例、女43例,年龄24~67(43.8±4.9)岁。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7]:①晶状体呈混浊、轮辐状;②裸眼或矫正视力低于0.7;③术前角膜散光低于1.0 D;④自然光线下未出现色觉障碍;⑤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糖尿病患者、青光眼者、有视网膜或眼内手术史者、高血压患者、高度近视者、角膜散光超过1.5 D者、黄斑病变者。将9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4~65(42.5±3.8)岁。裸眼远视力(UCDVA)为(0.11±0.05)D。对照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25~67(44.9±5.1)岁。UCDVA为(0.12±0.04)D。两组性别、年龄、UCDVA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眼术前均采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点眼,并在瞳孔散至8 mm时采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对照组均由同一医师行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于患眼角巩膜缘后1.5~2.0 mm行直径为3.0 mm的切口,并用巩膜隧道刀切直径大小为6.0 mm的前囊膜环形撕囊,晶状体核水分离后,超声乳化法摘掉混浊晶状体,并将屈光度为0.00~-0.50 D的单聚焦点IOL植入切口中,调整人工晶状体位置使其居中。观察组由对照组手术医师行超声乳化联合蓝光滤过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于瞳孔3点钟方位行侧切口,并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并在上方12点位行约3.0 mm的隧道式透明角膜切口,用巩膜隧道刀切直径大小为5.0~5.5 mm的连续环形居中撕囊,晶状体核水分离后,超声乳化法摘掉混浊晶状体,吸除残余皮质后,抛光后囊膜,并将黏弹剂再次注入,使用推注器植入蓝光滤过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美国AMO眼力健公司,型号:AcrySof@ReSTOR@SN6ADl),调整人工晶状体位置使其居中。术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涂眼并包扎。并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滴术眼,4次/d,共持续6周。
1.3 观察指标 ①夜间光晕及眩光程度:治疗后3个月对患者夜间光晕及眩光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光晕及眩光程度按严重、中等、稍有、无四个等级区分。②术前及术后3个月视力:在室内自然光下,采用检查距离为40 cm的标准视力表及汉字近视力表对患者视力进行检查。远视力矫正后的近视力(DCN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裸眼近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③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OCT检测:参考文献[7]方法,所有患者于术前1 d及术后3个月进行OCT检查。取坐位,在安静及自然瞳孔状态下将患者颌置于颌架,采用美国Zeiss Cirrus HD-OCT 4000 型仪器,扫描方式设为“Macular 512 ×128”,被测眼注视绿色米字图标中心处。调整手柄,优化并保存监视器的眼底图像。配套软件自动寻找黄斑中心凹位置,并通过被测眼自身颜色标明异常区域视网膜,同时记录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④P-VEP检测:参考文献[8]方法,所有患者于术前1 d及术后3个月进行P-VEP检测。在暗室中取坐位距离刺激显示器1 m 处,在安静及自然瞳孔状态下将患者戴镜获得最佳矫正视力。被测眼与固视点(即屏幕中心圆形红点)齐高,另一眼严密遮盖。清洁皮肤后于枕骨粗隆上1.5 cm处安装检测电极,前额安装参考电极,耳垂或头顶部安装接地电极。当所有电极的阻抗均<10 kΩ时开始检查。以黑白棋盘格模式翻转为P-VEP刺激形式,空间频率为0.38c·d-1,翻转频率为2 Hz,记录最稳定的P100振幅与潜时的变化。重复3次且结果一致时,记录该结果为最终值。
2 结果
2.1 两组夜间光晕及眩光程度比较 对照组出现中等夜间光晕及眩光程度者4例,稍有夜间光晕及眩光程度者25例,观察组分别为2、1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出现夜间光晕及眩光者比例分别为34.8%、63.0%,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评估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BCNVA、UCNVA、BCDVA值比较见表1。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DCNVA分别为(0.18±0.07)、(0.61±0.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32,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评估结果比较( D,±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2.3 各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178.00±25.00)、(192.00±32.00)μm,对照组分别为(177.00±20.00)、(180.00±21.00)μm,两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P-VEP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后高空间频率P100 波振幅、低空间频率P100 波振幅较治疗前有所提高,高空间频率P100波潜时、低空间频率P100波潜时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高空间频率P100 波振幅、低空间频率P100波振幅高于对照组(P均<0.05),高空间频率P100波潜时、低空间频率P100波潜时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5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随访半年内,两组患者术眼的人工晶状体均居中处于囊袋内,无偏位,且未见有后囊浑浊、晶状体囊袋皱缩、囊袋纤维化等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据报道[9],在白内障手术过程中,300~400 nm波长的紫外线易被混浊变黄的晶状体吸收,并通过透明IOL直达视网膜,起破坏作用。因此,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紫外线对视觉无贡献作用,且对视网膜有毒性。蓝光波长范围在400~475 nm,位于近紫外光短波部分,其强度不同造成的视网膜损失程度亦不同:中、低强度的蓝光多导致视网膜缓慢变性;高强度蓝光照射易引起感光细胞凋亡、坏死[10]。蓝光滤过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术能阻止蓝光对视网膜的伤害,降低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多焦点IOL植入更贴近晶状体自然状态,对近视力提高有明显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超声乳化联合蓝光滤过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术的观察组DCNVA值低于对照组,UCNVA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超声乳化联合蓝光滤过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近视力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单焦点植入术。这主要是因为多焦点IOL植入通过衍射作用,将衍射阶梯的高度从中央逐渐降低至周边,人眼观看远近时阶梯高度会随着瞳孔的扩大和缩小,随之升高或降低,从而实现远焦与近焦的转换[11]。而单焦点IOL植入术在远焦与近焦的转换上不够灵活,因此对近视力改善能力微弱。该观点在Nuzzi等[12]研究中亦得以证实。Nuzzi等[12]对采用ReSTOR多焦点IOL植入患者及单焦点IOL植入患者的远近视力比较,结果发现随访期间,采用多焦点IOL植入患者近视力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单焦点IOL植入患者。此外,研究中还发现,对照组出现夜间光晕及眩光症状者的比例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与多焦点植入术能随着瞳孔变化改变阶梯大小有关。在阶梯大小转变过程中,多焦点植入术能保证两图像间渐变的分配模式,降低因图像变换产生的光晕及眩光感[1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VEP检测结果比较±s)
P-VEP与黄斑中心凹厚度是检测黄斑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P100 波振幅高于对照组,P100波潜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P100 波振幅体现视觉中枢反应的强度,该值的高低反映视神经胞体和轴突受累程度;P100波潜时体现刺激后神经兴奋的传递速度,该值的高低反映神经髓鞘受累情况;而白内障患者的P100波潜时及P100 波振幅与其术后中心视力的恢复呈负相关[14]。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中心视力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此外,对不同组间黄斑中心凹厚度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厚薄与患者近视程度呈正相关[15],所以超声乳化联合蓝光滤过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术有明显改善视网膜作用。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联合蓝光滤过衍射型多焦点IOL植入通过提高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善P-VEP,起到保护视网膜的作用,从而提高白内障患者远、中、近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