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8-07-20
(汕头市澄海华侨小学 广东 515800)
一、重视观察情境的创设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印象最深,理解也最透。因而,在课堂学习中创设恰当的观察情境,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尤显重要。
1.观察情境创设体现趣味性
课堂上设置趣味的观察情境,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去发现。
例如在三年级“认识周长”一课,教师以小昆虫爬树叶比赛作为趣味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蚂蚁、七星瓢虫、毛毛虫各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一圈,谁先到谁赢。) “你觉得谁会是获胜者呢?”有学生说:“是七星瓢虫。”也有学生抢着说:“是毛毛虫。”争议声中还有学生说:“是蚂蚁”。于是课件演示了昆虫爬过的痕迹。“到底谁才是获胜者呢?为什么?”学生会说:“是蚂蚁。”“因为七星瓢虫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缘爬。”“因为毛毛虫只爬了半圈。”……在争议声中学生逐步明白:蚂蚁从一个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缘爬,最后回到起点,叫做“一圈”。有趣的情境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边线”和“封闭”,为下面学习周长做好必要的铺垫。
2.观察情境创设体现层次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二)”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衣服搭配方法、组内合作完成衣服搭配、独立记录衣服搭配过程之后,教师分别展示学生不同搭配方法的样本:讨论哪一种最优化,为什么?此时所创设的观察情境就富于层次性。
学生自己仔细观察之后,教师提问:你们能看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哪些搭配不重复不遗漏?哪种方法更好?请说一说你观察的结果和收获。
这样,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用设台阶的方法创设观察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效益。
3.观察情境创设体现探究性
观察情境富于探究性,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课堂上我先用电脑显示一个长方形房间(长5米、宽3米),让学生观察房间地面上色彩鲜艳的正方形砖块(屏幕上的砖块次序跳跃显示出共15块),然后屏幕下方浮现问题:怎样才能知道房间有多大?我提示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可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变化:先看清整个房间,然后将房间转变成长方形方框,地面上的方砖也转变成小正方形(图1),再慢慢抽去一部分小正方形,屏幕显示转成图2、图3:
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先是目不转睛地看,而后很自然地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15是由5×3得来,而5是长方形的长,3是长方形的宽,用“长×宽”可求长方形的面积。
二、重视思维过程的表达
课堂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语言,把数学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在学生对数学知识能用生活语言叙述出来的基础上,教师随时帮助他们红正错误,补充他们所说的不完整、不全面的部分,并引导用数学语言叙述。从而让学生在表达叙述的过程中更充分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怎样让学生多表达、主动地表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去尝试:
1.多让学生自己讲解。如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69÷3)时,我先让学生单独摆小棒、分小棒,然后在分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算法,再把他所想到的口算过程讲给同学听。在学生叙述不完整、表达不准确时我才加以引导、纠正。
2.多让学生自己小结。每一节数学课都有它一定的内容和侧重点,在课末几分钟我经常让学生练习说一说:“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在哪方面得到了提高?”提问时我还注意分层次,如让能力好的学生先说,有困难的学生听,逐步消化领会后再让他们说,出现问题再请学习好的学生纠正,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说理能力。
3.多让学生起来质疑。例如,我在讲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特征并作板书时,有的学生问道:“老师,什么是任何数呢?”我立即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能注意观察。因为刚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确实不能确切地理解什么是“任何数”。于是我让学生结合我所举的多个例子,再从语言上稍作引导,有的学生就逐渐地能回答出:“任何数就是所有的数”、“就是从0、1、2、3开始到1千、1万等等的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由自己提出并解决的问题印象非常深刻。
4.多让学生互相评价。如学生在说解题思路时,可互相评论,说出其中好的与不好的地方,并讲清理由;或者在校对计算题时,可让学生评价对错,错的怎样改?有的学生对错误分析不到位,需要同学帮忙表达……这样充分发挥评价功能,能促使学生不断地意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重视探索过程的思考
学生本身是有个性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都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在课堂上我觉得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想”,并充分肯定他们新颖的想法、独具的见解,使之形成一种氛围。训练学生善于思考的方法表现在课堂中可以是:教师提出了富于探索性的问题;练习题丰富有趣、异于寻常;练习形式自由多样;解决问题的思路多样化,、答案可多个……
如学生在学习了四边形的有关知识以后,为加深学生的系统认识,我认为练习的内容可超越课本,让学生尝试一些异于寻常的题目,从中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具体习题如:下图中哪一个图形是“多余的”?为什么?
(这道题可以有几种答案:从边数想,b是多余的;从对称性想,d是多余的;从图形特征看,c是凹多边形,,是多余的。)
出示这道题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由于碰到难题,学生思维活跃,都能认真地在共同讨论中不断比较、判断、异中求佳,思路逐渐拓宽,最后寻求出答案。这样久而久之,能养成学生遇事肯动脑,会思考的好习惯,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重视操作中解决问题
儿章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尝试。我在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做”的能力,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学生有时还能于反复摆弄的过程中激起智慧火花,在解决方法上有了自己创新的体验。
例如,在学生熟悉了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之后,课本中出现了这样一道思考题:用四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下面的图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
解决这道题时,我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直接就让他们自己动手拼摆来解决问题。刚开始我发现学生大多是按题目的要求,先是拿出学具盒里的小正方形来摆出三个图形,再数一数每个图形外框中所含小正方形边长的总数,从而想出答案(图3周长最短)。于是我告诉学生还可用不同方法来解决,请大家开动脑筋,继续试验,看谁最聪明!在学生继续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拼、摆、拆、数,反复试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几种情况:(1)有的学生发现可先算出4个小正方形的周长:4×4=16,再减去图形中重复的边长:图1、图2中都有6条边重合,而图3中有8条边重合,依此可知答案。(2)有的学生发现:可用长度一致的小棒把图形的外框摆出来,再数出小棒的根数就可以比较周长了;(3)还有的学生发现可以用“移动、补充”的方法:如把图1平移如下,图2依此类推,与图3就能直接作出比较。学生在反复操作中想出了这样一些方法,有的甚至是老师没有想到的。
通过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在观察、表达、思考、操作各项训练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践、创新,使学习数学真正地变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使每一节课的学习都成为学生的乐之所在、爱之所在,并从中来促使学生的发展,这才是教学上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