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2018-07-19魏伊香
魏伊香
老师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使学生“易学”“会学”。《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说:真正好的“教学”是学生动了脑筋而又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才启发他,帮助他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是设置多少好题,然后在老师的“因势利导”下,或者是在“讨论”“交流”等“开放”形式下顺利解决问题;而是应该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准备好足够的“学材”上,然后由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学老师所提供的“学材”,在学生“动足了脑筋”后老师再进行启发、总结,或学生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兴趣、安静、和谐的氛围中输快地学习,真正变难学为易学。
一、回想问题
一般由电脑回放上一堂课结束时留下来的情景问题,或由图片构成的问题。此问题由于有趣、实际,一般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过,还利用课余的间自主地去讨论过。现重新提出,则会使学生更加专注,激发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如七年级(上)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可回想小学语文上的“曹冲称象”故事(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照片)并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设大象的重量为x吨,船的重量为a吨,石头称出来是6000公斤,那么列出方程就是x+a=6000+a,则x=6000。为什么会x=6000?这应该是不难的问题,一般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学教材后解决。
二、自学数材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利用多种途径努力达到培养目标;使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因素和潜力去领会“教材”或“学材”,探索尝试问题的解决。如初中数学的例题一般要求学生自学时动笔自己先做,然后与教材课本对照订正修改自己的解法,遇見方框里面的文字或“注意”文字,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对一时想不通、弄不懂的问题可举手询问老师;对课内练习或作业题一时做不出要学会先“跳”过去,后面做好以后再回头做。总之,自学方法是“重方框、做例题、问问题、跳练习”。
三、答疑解
答疑解惑这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应该参与整堂课中,而不是仅限于某时间段上,如在学生自学数材(或学材)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要个别一一给予解答。在时间段上也作适当安排,主要针对一些学习困难生:1.小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注意点、易错点。2.讲解练习题或作业题的方法与答案。3.讲解一些基础题的变易。老师在“答疑解惑”时要注重学生智能和情感的双重发展,注重知识、技能、能力、品德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如: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的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例(2)是本课的难点。易错点是:1.解方程用连等号,如4x=3x-4=4x-3x=-4=x=-4;2.等式两边一加一减同一个数,解方程x+5=4,得x+5-5=4+5,x=9;3.等式两边一乘一除同一个数,如解方程3x=4,得x=3×4,x=12。注意点:解的检验过程一般可以省略不写。
四、总结提高
不总结、不疏理知识结构,就不能长久地掌握知识,就不能有效地继续学习,因此,这一步至关重要。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自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及例题、练习题、作业题中做错的题目一一给它记录下来,特别是“做错题”,还要找出错误的原因,对于同一种类型多次(三次以上)做错的还要另造一册记录。
五、创设问题
这一步很多老师把它作为课堂数学的第一步,而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一步。有几大好处,一是延长了思考问题的时间。放在课前思考时间多了就影响到后面的自学时间,思考时间少了又达不到创设问题的目的,而放在课的最后就从时间上保证“思考、思考、再思考”了。二是能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由于设置的问题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符合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意中也就培养了对该学科的兴和爱好。三是能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自学。由于所设置的问题需要用到新知识才能能解决,不仅给第二天的“自学教材”留出了时间空间,也给第二天的“总结提高”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也符合“易学”的解释:在事物总是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去探索、研究、学习。如初中数学七年级(上)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的创设问题为:“有10棵2米高的树要移栽到我校的花园,假设全部成活且每棵树每年增长0.3米,问几年后这10棵树的平高度为5米?”(媒体出示树林的图片)
以上五个课堂数学模式步骤构建成了整堂课框架结构。此教学模式完全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符合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