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壁及合并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比研究
2018-07-19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多因素影响下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碎裂或脱落,并促使血栓形成,阻塞大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引起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严重缺血坏死而发病。AMI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急等特点,临床上常伴有剧烈而持久的胸后骨疼痛及进行性心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寻求快速、有效的诊断措施指导临床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ECG具有诊断速度快、敏感度高、安全等特点,可定位梗死相关动脉(IRA),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在临床上已成为AMI常规检查诊断手段之一[2]。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抢救AMI患者最有效手段之一,但为保障手术顺利实施,术前需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动脉梗死部位。本研究选取STEMI患者144例,研究急性前壁及合并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特点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所示病变对比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2017年7月诊治的STEMI患者144例,女56例,男88例,年龄43~78岁,平均(60.82±10.42)岁。所有患者均行ECG、CAG检查。
1.2 筛选条件
纳入标准:a)符合《诊断学》中STEMI诊断标准[3];b)胸痛持续发作时间≥30 min,且休息或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后无法缓解;c)心肌损伤标志物,如心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水平明显上升;d)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J点存在ST段抬高或(和)T波高尖。e)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a)陈旧性心肌梗死者;b)以往存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史者;c)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d)主动脉夹层、束支传导阻滞、先天性心脏病者。
1.3 检查方法
1.3.1 心电图(ECG) 采用ECG-9130P光电十二导联全自动分析心电图机(广州市艾迪科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检查,疾病发作时,设置电压为1 mv,走纸速度为25 mm/s。12导联下以TP段为基线、J点0.08 s后开始记录ST段偏移程度,获取多个心动周期的心电图数据取平均值。心电图定位如下,广泛前壁:V1~V5;前间壁:V1~V3;前壁:V3~V5;前侧壁:V5~V6、I、avL;高侧壁:I、avL;下壁:Ⅱ、Ⅲ、avF、后壁:V7~V9。
1.3.2 冠状动脉造影(CAG)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广州爱穗科技有限公司,ASI-1000)检查,选取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行多体位投照,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进行造影检查。
1.4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ECG、CAG检查结果及前壁心肌梗死、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不同病变血管部位ECG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CG、CAG检查结果
本组144例STEMI患者ECG检查显示:下壁心肌梗死65例(45.14%)、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9例(6.25%),前间壁心肌梗死5例(3.47%),广泛前壁心肌梗死5例(3.47%),前壁心肌梗死30例(20.84%)。CAG检查结果:前降支近段病变35例(24.31%)、前降支中段病变3例(2.08%)、前降支远段病变13例(9.03%)、第一对角支病变1例(0.69%)、第二对角支病变1例(0.69%)、右冠状动脉近段病变36例(25.00%)、右冠状动脉中段病变7例(4.86%)、右冠状动脉远段病变13例(9.03%)、回旋支近段病变2例(1.38%)、回旋支远段病变3例(2.08%)。见表1。
表1 ECG、CAG检查结果比较 %
2.2 前壁心肌梗死不同病变血管部位心电图情况
前降支近段病变患者心电图Ⅱ、Ⅲ、 avF(ST段)下移占比8.33%、avR抬高伴Ⅱ、Ⅲ、 avF(ST段)下移占比50.00%、Ⅲ(ST段)下移>avL(ST段)抬高占比41.67%,与前降支远段75.00%、12.50%、12.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9,3.49,3.23;P<0.05)。
2.3 下壁心肌梗死不同病变血管部位心电图情况
右冠状动脉近段病变患者心电图V3下移/Ⅲ抬高<0.5占比90.32%、0.5<Ⅲ抬高/Ⅱ抬高<1.2占比9.68%与右冠状动脉远段病变患者6.45%、81.8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66,17.32;P<0.05)。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前降支为心脏前壁提供血液,以满足该部位心肌细胞生存所需,若前降支发生狭窄或闭塞,则可造成心脏前壁缺血变性,甚至坏死。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支撑着前侧壁、下壁血液供应,此部位血管发生病变,可引发前侧壁、下壁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临床心电图特征表现为ST段抬高,因此认为AMI预后效果不仅与心肌梗死部位、面积大小相关,还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4]。长期以来,心电图(ECG)被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疾病诊断中,在临床上已突显出较高应用价值。然而,冠状动脉分支结构较为复杂,心电图判定心肌梗死部位与实际梗死相关动脉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导致心电图诊断梗死相关动脉时有一定难度[5]。冠状动脉造影(CAG)通过在左冠状动脉或右冠状动脉口注入造影剂,可清晰直观的观察到冠状动脉及分支血管腔分布情况,虽然属于一种有创检查措施,但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等可作出准确判断。本研究结果显示,144例STEMI患者前壁心肌梗死占30例,下壁心肌梗死占65例,前降支近段心电图均以avR抬高伴Ⅱ、Ⅲ、avF下移及Ⅲ下移>avL抬高为主,可能和前降支越过前室间沟并折回下壁区域相关。右冠状动脉近段心电图以V3下移/Ⅲ抬高<0.5为主,其下壁导联和梗死区域呈镜相变化有关。由此可知,ECG对于AMI患者定位梗死相关动脉有一定价值,但受多因素影响,临床诊断仍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无CAG检查相关禁忌证患者来说,应尽量行CAG检查。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可依据心电图异常分布状况推测出患者病变部位,且具有无创、快速等特点,可作为明确急性心肌梗死病变部位辅助诊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