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中外贸易造就的广东珐琅—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为例

2018-07-16丁蕾

收藏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珐琅器物花卉

□ 丁蕾

清代对外贸易中广东占有不可逾越的地位,它的省城(即今天的广州)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换句话说,它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同时也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前沿阵地。贸易往往伴随着的是文化交流,而且是双向的。当外国人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以及各种中国特色器物的船只从黄埔港出发销往海外的同时,他们也留下了各种思想和技艺并产生深刻的影响。广东珐琅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国工匠学习外国工艺基础上再创造的精华,是中外手工艺术碰撞的火花。广东珐琅主要以金属为胎体,工艺种类包括画珐琅、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等等。其中尤其以制作画珐琅和各种工艺结合的复合珐琅最为出名。明清之际铜胎画珐琅工艺直接传入广东,之后随粤匠输入清廷。清康熙到乾隆期间在宫中研发出有自我特色的风格、色彩和器型,乾隆时期始逐渐将铜胎画珐琅委托给粤海关制作,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将清宫画珐琅的技艺与风格又回传广东。广东除了粤海关受命制作中西结合主题的画珐琅外,还直接传承具有西洋珐琅特色做法之透明珐琅、累丝烧蓝等作为地方贡品进入清廷。从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可以看到,清代广东珐琅的面相有清宫贡品、民间用品和外销商品三种。相映成趣的是,作为清宫贡品和民间用品的广东珐琅在中国人看来极具有西方风格。作为外销商品的广东珐琅在西方人看来代表着中国特色。当然在17到19世纪无论在哪里,这些精工细作的珐琅器物属于昂贵的奢侈品。自鸦片战争后,经过战火的摧残以及工业化生产的冲击,造成中国国际贸易日趋衰败,国内手工制造业辉煌不再。目前,珐琅制造技艺入选了“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拣选广东省博物馆藏部分清代珐琅精品,以飨读者。

图1 清乾隆 广珐琅铜胎云龙八宝脸盒

图2 清乾隆 铜胎广珐琅蓝地八宝花纹攒盒

一、清宫贡品

随着近几年宫廷艺术研究浪潮的兴盛,广东珐琅亦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广东珐琅最初受到关注,全因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对欧洲铜胎画珐琅制品的垂青。17世纪末广东已经拥有能制作该种工艺的匠人。为了中国自己也能制作出这种昂贵的奢侈品,在康熙帝积极推动下,清宫“造办处”引进来自广东的技术、人员和原料,并邀请外国传教士一同研发试验,最后成功烧制,建立铜胎、瓷胎、玻璃胎、宜兴胎四种胎质的中国画珐琅系统。乾隆年间宫廷内需求量日益增长,使得部分铜胎画珐琅交给广东粤海关承办。“广珐琅”是清宫档案内对广东制造的铜胎画珐琅器的专有名称,且大多都能对上原有器物,因此收藏脉络比较清晰。

清乾隆 广珐琅铜胎云龙八宝脸盒(图1)

高12.5、口径43.5厘米。铜胎,折沿口,沿边包铜卷口,腹微鼓,浅圈足。该器物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盆以海蓝色珐琅釉为地,其中盆腹和口沿绘粉色为主的彩色蕃莲花纹一圈;盆腹内饰一圈折枝花,主体部分用泥金绘“佛八宝”纹,间以彩色蕃莲;绘盆底饰一圈折枝花,正中央内为用泥金绘制、穿行于彩云间的正面龙。盆的折沿背和足施白釉,无款。此盒珐琅釉色明快,富丽典雅,将西方的装饰纹样与中国传统的装饰题材有机的结合起来。

清乾隆 铜胎广珐琅蓝地八宝花纹攒盒(图2)

高11、底径33厘米。铜胎,圆形,直身,盖面微隆,圈足微撇。该器物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整体底色为宝蓝色,盒盖纹饰由内而外饰“五蝠捧寿”、缠枝蕃莲花间“佛八宝”、折枝花纹;器身和盖装饰八宝纹图案,并以折枝花卉为间隔;足外饰缠枝瑞草。其中寿纹、八宝纹以及圈足花边均用泥金绘成,口沿鎏金圈。盒内有铜鎏大圆盘,由一个圆形碟和八个扇形碟组成。盘内施天蓝色釉,每个碟内饰金色寿字和花卉纹,外壁环绕一圈蝙蝠纹。此盒展示了清中期广东珐琅的独特风格。与造办处制作的画珐琅相比,此盒纹饰活泼流畅、采用了一定的西洋技法,如盖面的蝙蝠,绘制出来的形态不一,构图俯视和侧视相结合,是广东珐琅的一大特色。

清 珐琅彩人物挂屏(图3)

长87、宽54厘米。画心为铜胎,石膏框外漆金色,近画心处以枣红色布包边。该器物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用珐琅釉彩绘人物海山风景,图中以数棵小树作前景,海边有数名洋人,似乎刚刚远航归来。他们带着灵芝、珊瑚、佛塔等东方物产,朝着远处山上的古堡走去;中景的大海上有一艘船正扬帆起航;远景云雾缭绕,中式亭台楼阁若隐若现。该图的构图与中国传统绘画截然不同,深受巴洛克田园风格的影响,边框的装饰也是华丽丽的欧洲风格;图中的远景描绘尽管存在西方技巧,然虚实和比例仍有局限;人物风景画中人物比例较小,此乃广东珐琅特点之一。

清 铜镀金透明珐琅花篮时钟(图4)

高49.7、底径21厘米。该器物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钟分为上下两层,方形座。上层是一个花篮,篮子里是红色和绿色料器做成的装饰,其下有卷草纹饰拱托。下层正面为白底圆形钟盘,其上有阿拉伯数字刻度,拥有时针、分针和秒针,前覆玻璃镜面,外饰一圈红料、绿料;钟盘上方有一红色长形开窗,应是一个水法景观;钟盘周围和两旁装饰蓝色透明珐琅,珐琅底层能看到胎体底层錾刻的花纹;钟盘正后方有一扇玻璃门,里面放置着机械装置和启动按钮;机械装置上赫然刻着“Leong Kan”“Canton”的英文字样。Canton粤语发音转化而来的英语,兼指广东及其省城(即今广州),1757年乾隆帝仅保留粤海关对外通商后,Canton成为重要的世界贸易中心的代名词。“Leong Kan”极有可能是“梁记”,应是制作该钟表的店号。钟上的透明珐琅亦是广东珐琅的重要类型。

图3 清 珐琅彩人物挂屏

图4 清 铜镀金透明珐琅花篮时钟

图5 清 铜镀金透明珐琅人物时钟

图6 清中期 铜胎广珐琅镶染牙单把镜

图7 清 广东铜胎画珐琅手炉

清 铜镀金透明珐琅人物时钟(图5)

高90、底径39厘米。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钟底座为椭圆形,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和中层组合成葫芦形扁瓶,边饰缀满红色和绿色料石;上层中间饰有红色和绿色料石组合的图案,顶部有转花;中层正中有一钟盘,内有机械装置;下层正中设两扇活动门,门上会有彩色风景画,门内有牙雕福禄寿三星,两侧为水法布景,上弦后会自开门,福禄寿三星和水法、转花都同时转动。除了底座和边角等部分,整个器物通体施蓝色透明珐琅,上面贴着由红、黄、绿色等色金片组成的折枝花图案。该种装饰珐琅也是广东画珐琅中的一种,现已失传。

清中期 铜胎广珐琅镶染牙单把镜(图6)

长27.5、面宽12.5厘米。该器物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把镜分镜身和镜柄两部分。镜身呈椭圆形,正面为玻璃镜,镜框蓝色透明珐琅上绘以红、黄、橙、绿等各色折枝花卉,镜背以绿釉为地绘蓝色花作锦纹,正中间有一朱文“寿”字并环绕着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福寿双全”。镜柄与镜框连接处饰以象牙浅浮雕双蝠衔寿字和连珠瓜棱形球,分别染成红、绿色。镜柄以宝蓝色透明珐琅为地饰描金花卉,末端系带珊瑚珠的黄丝线穗。此镜是清代广东进呈朝廷的贡物,亦反映出清代广东制镜的工艺水平。

清 广东铜胎画珐琅手炉(图7)

通高15.7、长18.2、宽15厘米。铜胎画珐琅,长方形,倭角,方形提梁。炉内装铜镀金胆放置热炭,用于冬季暖手。炉盖面满布镂空“卍”字锦纹,做铜镀金处理。手炉以黄色为地,四面开光。正面开光内彩绘一头大象背着宝瓶,寓意“太平有像”;两侧开光内绘盛开的牡丹,其下站立着一群母鸡、小鸡以及昂首站立的公鸡,寓意富贵大吉。开光周围是黄色珐琅地,绘缠枝花卉纹。整体绘画风格细腻、精致,采用中国传统绘画方法皴出石头纹理,以及公鸡身上的羽毛纤细分明。

图8 清乾隆 铜胎广珐琅花卉香盒

图11 清中期 广珐琅铜胎花卉碗

清乾隆 铜胎广珐琅花卉香盒(图8)

高8.5、底径8厘米。铜胎,花瓣形折口,垂腹,平底,鎏金宝珠钮盖。该器物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体以浅蓝色做地色,口沿上面、腹、盖通绘缠枝花卉纹,口沿下面饰缠枝瓜果纹。盖钮四周有蕉叶纹衬托。唇、盖边露铜胎,器内、盖内施白釉。该器物上风格与传统中国器物不大相似,或受到同时期欧洲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器物色彩整体偏粉;装饰花纹繁复,尤其是缠枝纹上的蜷曲的叶脉;花卉以山茶花为主,间以梨花、兰花。

图9 清乾隆 御用铜胎画珐琅花卉吉祥如意纹大婚帽架

图10清 广蓝绿釉镶金双环尊

图12 清 铜胎珐琅果盒

清乾隆 御用铜胎画珐琅花卉吉祥如意纹大婚帽架(图9)

高31厘米。铜胎,帽架由冠伞、挺手、底座三部分组成。冠伞和挺手由四根如意组成:如意头组成冠伞,承接一圆形盖托;如意柄为挺手;如意脚支撑在如意云头式的底座上。帽架通体满施蓝色珐琅釉地,边缘露胎处鎏金为饰,以多色釉描绘缠枝花纹,以红色釉书双喜字、寿字及如意吉祥等喜庆祝福字样,应为大婚所用。帽架,清代也称冠架,是用以放置冠、帽的器具,亦可有玉、漆、木、瓷等多种质地。此件画珐琅帽架是乾隆年间创制。乾隆朝的铜胎画珐琅技艺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向着用途更为广泛的方向发展,包括佛堂供器、家具陈设,以及日常实用性和赏玩性制品。

图13 清中期 广珐琅铜胎人物大碟

图14 清 珐琅人物连座花瓶

图15 清乾隆 铜胎广珐琅彩碟

清 广蓝绿釉镶金双环尊(图10)

高34、底径10厘米。铜胎,撇口束颈,折肩沿,腹由上至下渐收,浅圈足。器物通体施仿古绿色透明珐琅釉,底平施白釉,瓶身内施蓝釉。纹饰以描金夔纹为主,颈部绘回纹底兽面纹,肩锤蕉叶纹一圈,腹部饰回纹底兽面纹,夔龙、阴阳太极图,兽面纹,如意纹共五圈。瓶身两侧敞象耳活环铺着。此器在造型上仿古,其绿色珐琅釉又似瓷器中的古铜彩瓷,装饰华丽,色调凝重,是广东珐琅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工艺上采用复合珐琅工艺,以画珐琅为主,器物颈部、腹部边沿和中部纹饰采用錾胎或锤揲技术,体现出清代乾隆后精到成熟的制作技术。

二、民间用品

广东珐琅中的民间用品,就存世文物来看稍晚于清宫。两者相较之,其用途相近,皆兼具日常与赏玩,然制作的精细度有着天壤之别。通过这些器物,我们可以欣赏到没有皇家约束下的地方审美和工匠奇巧,同时还能进一步了解到各个时期地方与宫廷文化之间的关系。

清中期 广珐琅铜胎花卉碗(图11)

高5、口径10.3厘米。铜胎,碗撇口、深腹、圈足,口、足包铜边。碗外壁以浅蓝色作地色,用红、黄、绿等色珐琅釉彩绘花卉一圈;内壁涂施粉红色珐琅彩;底足以红彩手书“广东省城濠畔西约義和祥造”双框款,款外再手书“陈敦厚堂”四字。濠畔街是清代广州著名的手工业中心,店铺、作坊林立,外销家具、象牙、皮料等均集中于此。此碗是了解当时广州金属胎珐琅器生产情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清 铜胎珐琅果盒(图12)

高9.5、底径36.4厘米。铜胎扁圆形果盒。子母口,直腹,盖面呈双层阶梯状,“凸”字形三足。整个果盒器身均以蓝釉为底子,填绿黄红白等珐琅釉彩绘图纹,腹部绘缠枝花卉纹,盖面由中心至外绘三重纹饰,中心为八只蝙蝠,其外依次为折枝花卉,缠枝花卉等纹饰,线绘回纹凸起字足为浅蓝色底釉,白釉圆形盒底浅窪,盒的内壁为浅绿色釉。

清中期 广珐琅铜胎人物大碟(图13)

高5、口径42.5厘米。铜胎,碟扁平,圈足,口沿与足部露铜胎。通体施白色底釉,再在其上绘制图案:口沿下绘一周回纹,中心一圆形开光中绘人物故事图,人物图与回纹之间作三个海棠形开光,内绘佛手、寿桃、石榴及花蝶纹,开光外中心为一团身的夔龙,四周用缠枝莲相伴装饰。圈足外施浅绿深黄珐琅釉,内底中心绘灵芝、寿桃、花卉纹。整件器物纹饰疏密有致,人物神态自然。岭南佳果常常是广东珐琅的重要素材。

清 珐琅人物连座花瓶(图14)

高26、口径7.5厘米。铜胎,六棱形长颈瓶,直口长束颈,鼓腹,喇叭形足,足部与底座相连。通体以果绿釉色为底釉,颈彩绘花蝶、蕉叶、荷花纹;腹部六面开光绘山水人物图,均为弥勒、观音、罗汉等佛教中的人物,每图由3个人物造像构成;足部饰回纹,底座为层台式,6个斜面均绘饰朵花纹;底内凹施白釉,造型独特,纹饰精细,色彩淡雅,人物神态生动自然。

三、外销商品

根据国外档案记录从中国出口珐琅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作为外销品,珐琅不如瓷器大宗,而且在外形上也有模仿瓷器,大多以白色为底。有趣的是,原来是习自国外工艺的珐琅经过广东工匠的重新创造后,销往欧洲时被外国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以“华彩”呼之。

清乾隆 铜胎广珐琅彩碟(图15)

高3.3、口径16厘米。一组4件,均为铜胎敝口,浅腹,圈足。碟内图施白色珐琅彩为地,然后以各色珐琅彩绘中国著名古典爱情小说《西厢记》。该故事自明末传入欧洲后深受欢迎,是外销器物中常见的题材。碟子分别是张生与崔莺莺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从初遇、和诗、赴约以及张生高中状元后遣送信报喜的四个场面。碟外壁彩绘缠枝葡萄纹。色彩淡雅,布局疏朗,人物神态生动自然。底足以红彩手书“竹居”单框堂名款,并饰一圈夔龙纹,当是私人定制之物。

清乾隆 铜胎广东画珐琅花卉纹剃须盘及杯(图16)

盘口径38.5×29、高10厘米;杯通长25、高24.2、底径11厘米。盘呈贝壳型,运用画珐琅工艺彩绘公鸡、花卉纹。杯长流,口部呈爵状,卷草耳,杯身下部呈螺壳型,上饰彩绘各类花卉。器型上该种螺壳型和贝壳型的器物在瓷器上曾有见,是欧洲18世纪最流行的洛可可风格。纹饰上密布各类花卉也是洛可可的风格之一,其上绘满牡丹、梨花、牵牛花等等都是当时欧洲不常见的花卉,满足欧洲人对中国的瑰丽想象。

清 银累丝镀金烧蓝骨彩绘贴牙庭院人物图折扇(图17)

长27、宽53.5厘米。该扇属于外销扇摆件,被放置于一个随形而做的扇形玻璃罩子里。扇骨由镀金银累丝烧蓝与银累丝烧蓝两种材质的扇骨组成,以金银间隔交错的方式排列。扇面为纸质,双面均彩绘了“满大人”图案,人物形象描绘细致,每个人的衣服粘贴丝绸,头和手则是用细小象牙粘贴而成。

清 烧蓝银杯(图18)

分别高3.8、长8.5、口径6.5厘米。银胎,圆形。杯体有两层,内层锤出杯形,外层银丝累出纹饰:竖向银丝编成辫状,排布细密,焊接于杯口和杯底之间;纵向银丝呈扁平状,在竖向银丝上网织出图案。杯子把手做成树枝状,其叶子延伸至杯体上。这些树枝和叶子上皆以银胎作底,其上施加蓝、绿色的珐琅彩,即所谓的烧蓝。烧蓝工艺尽管与景泰蓝相似,皆是在金属胎体上填上珐琅釉料,但不同的是烧蓝只能用于银胎表面,蓝料成分透明性更好,且采用的是低温烧制。

图16 清乾隆 铜胎广东画珐琅花卉纹剃须盘及杯

图17 清 银累丝镀金烧蓝骨彩绘贴牙庭院人物图折扇

图18 清 烧蓝银杯

猜你喜欢

珐琅器物花卉
李鱓·花卉十二开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花卉之二》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法兰克福“春天”花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