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蹦床队训练管理模式探析
2018-07-16王娟,陈娟
王 娟,陈 娟
(1.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现代运动训练不仅是对运动员进行技、战术训练,还包括对运动员日常生活、参赛选择等的管理过程。有学者提出了“三分管理,七分训练”的观点 。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国家运动队,采用何种形式的训练管理模式,将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因运动项目不同,国家队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项目的国家队内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但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对宏观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行政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某一运动项目内部训练管理模式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国家蹦床队同体操队、跳水队等我国传统优势项目一样,其优异成绩的获得离不开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目前,国家体育总局统领下的各个运动项目中心都在进行深化改革,研究者有必要对训练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不断完善蹦床队训练管理体系,同时为其他非优势或潜优势运动项目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1 运动训练管理模式概念及构成
运动训练管理模式是运动训练的管理者为了达到既定的运动成绩,在遵循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训练管理对象和训练过程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运动训练管理模式一方面体现管理人员在训练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体现管理者对训练过程实现管理控制功能的方法和途径。根据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训练管理的具体特点,运动训练管理分为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系统内信息3部分 。管理者主要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和运动队的管理者,如领队、教练员等。其中教练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运动训练管理强调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从运动队整体出发,达到整个队伍的最优训练过程。
2 国家蹦床队训练管理模式建构: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回应
2.1 顶层设计:国家蹦床队宏观管理系统
2.1.1 行政化管理:政府行政机关的统筹与协调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体育管理中的最高管理者,统筹管理我国所有体育项目。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后,建立了国家体育总局—省市体育局—地市体育局三级政府管理机构,经过一系列改革后,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对地方体育局的领导仅限于对体育项目的专业指导,财政人事等事务则由地方人民政府主管,故国家蹦床队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属于我国体育部门的行政机关。
2.1.2 执行主体: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属于国家体育总局下设的直属事业单位,根据具体项目的不同,各项目管理中心负责研究和制定所管运动项目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方针政策;指导运动项目的普及和优秀运动队伍建设及后备人才的培养,管理国家队等。蹦床部是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的内设机构,国家蹦床队由蹦床部进行全面管理。
2.2 底层回应:国家蹦床队训练实践管理系统
2.2.1 宏观管理与下层训练实践系统的承启者:领队 国家蹦床队实行的是领队负责制。领队兼任蹦床部部长职位,对运动训练实践的管理更加直接。领队作为蹦床队的直接管理者在宏观管理者和下层训练实践系统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其主要职责是主持召开全队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维护队内纪律、监督日常训练的正常运行及做好比赛出行安排等除训练以外的各种事务。现任蹦床队领队是国家体操队退役运动员,由于蹦床项目的训练和体操有很多相通之处,其对国家蹦床队的管理相当成功。
2.2.2 队员个性化管理与良性竞争的枢纽:教练员 教练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管理系统中起枢纽作用。国家蹦床队采用小组分组的形式进行训练。每个小组由1名主教练和4~6名运动员组成,各小组内男、女运动员混合。目前一线队员分3个小组,由3名主教练各自带领,每个小组都有国家队的重点队员;二线队员根据年龄段分两个小组,由两名教练带领。分组训练打破了由主教练一人布置全队训练任务的模式,便于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特点和参加比赛的不同调整训练计划。由于3个小组内都有国家队的重点队员,包括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和刚从省队抽调上来年轻队员,这样的构成能够使组内及各小组之间产生良性竞争,激发运动员的训练潜力,也便于年轻队员和老队员进行交流与合作。
2.2.3 “三位一体”与“两线梯队”的运动员培养格局 国家蹦床队运动员队伍分为一线队和二线队。一线队由年龄在23~6岁之间的备战奥运会的队员和年龄在18~22岁之间的非参加奥运会的正式队员组成,二线队则是18岁以下的年轻运动员。蹦床项目遵循举国体制下“三位一体”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即运动员从地市体校到省体工队再到国家队的模式,其优点是如果每一级教练员能够完成相应的训练目标,将缩短运动员培养周期,符合蹦床项目对运动员运动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也有利于举全国之力选拔优秀运动员。
2.2.4 科技保障团队的支撑与助力 现代运动训练需要科技支撑作保证。优秀运动员技战术分析、体能诊断、运动队管理等都需要专门的科研人员与领队、教练员、运动员配合共同完成。科研工作能解决运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运动训练手段更合理、训练过程更有效,同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再指导实践,形成良性循环,也有利于后人的借鉴。蹦床队的科研团队包括研究人员、教练员、领队等,为蹦床项目训练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国家蹦床队训练基地位于北京体育大学校内,能利用校内现有的科研团队和先进的科研设施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进行监控。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能训练、医疗康复和运动心理等教研室都曾为国家蹦床队进行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5 后勤保障团队的保驾护航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主管下的北京体育大学国家队训练基地为国家蹦床队提供后勤保障,包括训练场馆、餐饮、住宿、训练设备的购置和维修等保证正常训练所需的服务。医疗保障体系则由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为蹦床队提供,由于国家蹦床队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为使运动员迅速恢复和保持健康,每次训练课后,经验丰富的随队康复师为运动员进行放松和按摩以促进恢复,队医处理不了的情况则由北京体育医院的医学专家团队解决。同时,还聘请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能和运动医学方面的专家定时指导,国家蹦床队教练和运动员对医疗保障都比较满意。
3 国家蹦床队训练管理中的主要优势及问题与对策分析
3.1 国家蹦床队训练管理中的主要优势
3.1.1 竞赛目标为导向的训练管理及高效落实 国家蹦床队很重视目标成果评定在队伍训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周期中,蹦床队的参赛目标都是获得金牌,这是国家队的决策最高目标。针对这个目标,蹦床队制定了由不同层面、针对不同对象所组成的目标管理体系,包括队伍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运动员文化学习目标和运动成绩目标,组建的复合型团队目标、培养后备力量目标,等等。使专项教练、体能教练、随队康复师、科研人员等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在目标和作用上准确定位,形成高效的训练团队,以促进全队最高目标的实现。
3.1.2 内部竞争机制的优质循环与有效共赢 蹦床队围绕奥运会和世锦赛、全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通过科学的管理,建立了有效的竞争体制,加大对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重点支持。运动员通过比赛积分来获得参加世界大赛的资格,教练员通过运动员获得的成绩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激励,体现体育中公平竞争和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鼓励运动员之间多交流、合作,通过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不断提高蹦床队的凝聚力。
3.1.3 高精尖科技构筑训练反馈机制,助推集约化管理 反馈在运动训练管理系统中的作用方向是自下而上的,从运动员和教练员传达到直接管理者再到宏观管理者。体操管理中心每周的例会中,领队对上周的训练情况进行总结,提出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体操管理中心和蹦床部领导者根据汇报情况制定工作安排,然后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再向教练员、运动员做出指示,形成了有效的集约化管理方式。运动员日常训练也会及时获得来自数字化设备、教练员、队友等的反馈信息,如技术训练中的实时反馈系统、传感遥测系统的使用等,可穿戴、数字化和快速反馈成为蹦床队运动员训练中不可或缺的条件。
3.2 国家蹦床队训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
3.2.1 举国体制优势减弱,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以集中领导、举国体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以实现奥运金牌为目标动力的管理体系,在蹦床运动项目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弱点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政事不分,管办一体,造成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宏观调控不力。现在的竞技体育管理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举国体制逐步向社会化、协会化、市场化、个体化机制转型。奥运备战向国家、地方、社会多元化模式发展,项目中心管理功能弱化。蹦床项目也要根据社会发展和项目发展需要,提高奥运备战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不但保证奥运争光计划的完成,还要推动蹦床项目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中的开展。
3.2.2 后备人才匮乏,参与规模与培养渠道应多元拓展 随着叶帅、黄珊珊、何雯娜等优秀运动员的退役,年轻运动员一时还很难担当起重任。同时蹦床人口基础薄弱,除天津、广东、福建、山西等少数省份外,很多省市没有专业蹦床队。为了解决蹦床项目后备人才匮乏问题,一是要采取更加科学的训练手段,延长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二是重视年轻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使国家蹦床队顺利通过断层,并取得新的突破。蹦床项目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但在群众中普及程度不高,如何在群众中推广和普及蹦床项目关系到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项目的发展问题。
4 结 语
4.1 国家蹦床队训练管理以领队负责制为主,形成了包括训练、科研、后勤保障等多系统、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但在竞技管理体系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使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参与到蹦床项目发展中,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进一步考虑和规划。
4.2 国家蹦床队在训练管理过程中,建立了高效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反馈机制,提升了训练质量与效率。面对竞技体育管理的升级转型,蹦床项目也要不断创新和深化训练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4.3 为了保证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相关职能部门应促进蹦床运动在群众和青少年中的开展和普及,多办比赛,提高参赛人数和观赛人员,不断提高人们对蹦床项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