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商视域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策略研究
2018-07-16王志灵
王志灵,刘 宵
(1.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动商(Motor Quotient, MQ)即运动商数,是表述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运动的能力,是一个人运动天赋和运动潜能的发挥水平,是继智商、情商之后又一支撑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架。对大学生而言,培养动商不仅是为了促进体制健康,提高运动能力,更是为了辅助其成长、成才、成功 。本研究基于培养动商、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从动商视角探讨我国大学生体质下降成因及改善策略。
1 大学生动商与体质健康现状
体质是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方面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具体指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它既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判定标准,也是生命的必须保证。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8岁以上成人超重率大幅增加,征兵体检近一半以上不合格,体测不合格人数达到2/3,近视率高达86%,并且这个趋势还在逐年递增。伴随着学生军训猝死、长跑猝死甚至连体育课都有猝死的标题出现在各大新闻报刊的头条,即使没有这些确切的数据我们也能切身感受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另据大河报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众多大学生在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方面严重缺乏执行力与保持力,主要表现为,“深夜撸串喝大酒,学习娱乐不下床”,“瘫”与“宅”已是当今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在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不少大学对运动的认识不够,他们并不是不认可体育的健康价值,而是觉得自己还年轻,不锻炼身体也不会差。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运动的能力不够,运动潜能没能得到激发,运动天赋没能发挥出来,这是缺乏动商的体现,也是大学生运动量减少,体质健康低下的主要原因。
2 体质下降成因总体探析
基于动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视角而言,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动商没能得到培养,没能将体育运动、身体健康提升到动商的层面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主要原因。
2.1 体育课“上不好,开不足”,动商培养良机错失
王宗平教授曾指出:“当今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动商没有得到培养,因此造成运动缺乏,体质下降。”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其内在的科学规律,幼儿时期是身体的快速发展期,神经系统及骨骼肌肉都在快速发育,此时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的基础时期;小学时期是人体运动技能以及平衡、协调、灵敏素质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认识体育运动规律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期;中学时期是耐力、力量、平衡、灵敏的敏感期,也是运动技能和体能的敏感期。在适时阶段进行系统的、多样的、有负荷、有效果的运动锻炼,才可以促进其体制健康发展,提高动商。然而,当代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是略过体质提升,只注重应试技能培养的畸形教育。体育课被弱化,学校体育形式化、边缘化、温柔化,变成“三无七不”式的体育,即“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的体育课。 这种温柔式的体育如何能保证锻炼的强度,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动商与体质。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低下、动商不足是成长历史中问题的积累所致。
2.2 课余体育教育不够,课余锻炼严重不足
大学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背负巨大责任,但是,课堂时间有限,仅依靠课堂时间来提升体质、培养动商似乎有点违背科学原理。体育教育虽在课堂,但更多的锻炼应该在课下,课余体育活动不足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课余体育锻炼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阶段。(1)中小学阶段。一项中、美、日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不足,中国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约占8%,远低于日本的68%和美国的65%。(2)大学阶段。随着电子科技的发达,电子屏幕占据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时间。电竞成瘾、久坐少动是当今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状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7年的统计报告,在中国的7.51亿网民中,有4.2亿人玩游戏;从人群结构维度统计,青少年群体占比过半。 科学研究虽然对于电子竞技对青少年各方面发展的影响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屏幕时间的增多必然导致体育活动水平的下降,而缺乏体育活动与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之间的相关性早就已经得到证实。上海体育学院国家重大社科招标项目课题组的一项调查结果证实,静坐时间长、运动强度不够,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量大主因。因此,可以确切地说,课余活动减少尤其是体育运动减少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
2.3 自律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低下
动商的外延展示的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中保持良好状态、摒除不良习惯方面的执行力与保持力。 大学生在摒除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和保持坚持锻炼的健康生活方面缺乏执行力与保持力既是缺乏自律的表现,也是动商水平较低的展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90%的大学生都玩过网络游戏,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不在少数,日夜颠倒、通宵游戏绝对不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何合理地安排生活,走下网络,走进运动是对大学生自律能力的一种考验。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中,既有的教育与管理模式过于片面的将教师看作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家长对生活包办,教师对学习的统领,让学生失去了自我安排与管理的机会,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教育方式的突变,突然失去老师与家长的双重管理,又因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得到提升,生活自然一团糟。
3 动商理念改善大学生体质的措施
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提高动商、培养全面发展的毕业生是时代所需。高校需采用动商育人新理念: 成功= 50%情商+30%智商+20%动商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1 重视体育,加强锻炼,动商理念健全综合素质
动商与生俱来,即受先天影响,又可后天提高,与情商、智商相比,动商的后天可塑性最高。另外,动商与自然、人文、生理等相关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内容丰富又错综复杂,提高动商不仅可以促进体质健康,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力,因此,培养动商收获最多、意义最大。每个健全的人都会简单地走、跑、跳,这是与生俱来的动商的展现,但是每个人的运动能力却大不相同,有的人可以成为运动员,因为运动训练帮助他们挖掘了自身的潜能,也就是说,后天的培养提高了其动商,个人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因而更加优秀。大学是学生最后接受体育教育的阶段,体育课是国家的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其本质是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它不仅可以提高动商、增进健康、灵活思维、愉快心情,使人精力更充沛,还能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精神、领导组织能力、抗压能力等。因此,大学应该重新审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动商,从而培养出各方面健全发展的优秀毕业生,使其肩负起复兴体育强国的重任。
3.2 培养兴趣、激发动机,明星效应提高运动参与的内动力
培养兴趣、激发动机是提升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动机不仅是发自个体的自然产物,也是受外界影响的产物,是人对客观影响的一种自觉反应。大学生尚处品质发展阶段,自我意识在不断地提升,易受外界舆论、环境氛围的影响。利用名人事例,借助明星效应熏陶大学生的精神,可以有效地激发其运动兴趣。明星效应主要指明星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明星的心理现象。在本研究的访谈之中,有超过半数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会因偶像的影响而喜欢某件事,在运动方面也是如此。运用动商理论评价这些明星,他们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在于其动商、智商与情商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动商,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智商与情商的表达。能歌善舞是其动商高的体现,高压力的工作性质对其身体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借用明星高动商成功事例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教养,既符合其追星的心理期待,又可有效地激发其运动兴趣,培养运动动机。
3.3 保证硬件、提升软件,大学生提升体质与动商的基础条件
国外高校之所以拥有浓厚的运动参与氛围,离不开基础硬件设施的支持。基础设施是保证体育氛围的硬件所在,体育锻炼氛围是辅助大学生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价值的软实力,培养动商、促进体质健康,不仅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救赎,还需学校共同努力,构成多层面的广泛体系。就哈佛而言,运动设备随处可见,不仅有主体体育馆——马尔金体育中心,甚至许多研究院都有自己的体育场馆,每栋高年级宿舍楼下还有地下健身房,这些便利的健身器材,利用地缘上的便利性,鼓动很多懒人走向运动场。 充足的健身设备,消灭了“无法参与运动”的借口,随处可见的运动身影,让运动氛围更加浓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运动,这是体育硬件设施改变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高校应当注重硬件基础环境的建造,提供更多运动场地与设备,促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运动,提升体质、提升自我修养。
3.4 增强锻炼,建立社团,群体效应辅助大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群体效应是群体对个体的约束和指导,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群体中的一群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促使大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过程中,群体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思维尚未稳定,易受身边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同伴的影响。常生在其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受关系亲密的人的影响的最多。勒温也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解释了群体效应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大学生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建立课余体育社团,建立群体,是名校所为,也应为高校所效仿。南开大学大力扶持体育社团,设置课外体育辅导站,每年开展校院两级运动会,促使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与至少一次的体育竞赛活动。 来自群体的约束力量即使暂时催生出强迫的、不情愿情绪的情况,但长期的坚持仍可以使大学生脱离懒散状态、提升体质、改变其学习与做事的态度,变得更加专注。同时也可强化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坚持锻炼的习惯。
4 结 语
动商与体质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内容、更深的意义,其作用与价值也会向着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提升体质、培养动商的益处不仅在当下,而是伴随人的一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是维持终生健康的必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