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学
2018-07-14庞金梅
庞金梅
摘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是人和国家和民族和社会和其他人关系中的感情训练。语文教学要渗透情感,才能使课堂更具教育意义,更符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情感教学;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8-0234-01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法国启蒙思想家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语文课,必须让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情感成为学生接受知识、接受教育的催化剂。人有生命,语文也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审视过去的教学行为,教师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不难发现,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1.情感教学使语文课堂更具人性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1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總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而又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1.2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便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2.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教师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3.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做出公正的评价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每节课都在为之而努力奋斗。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有意无意间所表露出来的创新闪光点。这样学生会非常喜欢上你的课,特别是对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哪怕只是一小点进步,都应当给予肯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事例:班上有一位小女生,平时沉默寡言,从不回答问题。“沉默是金”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但在一次分组背诵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时,突然间发现她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比较特别,此时此刻,兴奋极了。微笑着面对这位小女孩,拍起了双手,随后,其他学生也跟着拍了起来,鼓励的掌声响成一片。赞赏地说:“玲玲同学,你背书的声音非常好听”。这位女孩激动得哭了起来。后来,她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而且一次比一次回答得好。她的语文成绩也渐渐地提高了。因此,每当学生爆发出闪光点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总之,教育是门艺术,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恒的标准,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要教师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语文课充满活无限的魅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