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2018-07-14刘亚琼赵燕
刘亚琼 赵燕
摘要: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倾向,其包含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对社会的认知、对求职层次的定位、以及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就业行为、就业选择的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于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概述
当下,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也随之日益增长。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难度的突显、就业机制的转变,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大学生本身的数量过多、质量下降,而在于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所造成的“相对过剩”。“相对过剩”即指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岗位需求数实际多于求职数,且学生的基本素质高于岗位本身的需求,由于求职者自身原因不满足于一般岗位,但又无法成功就业而造成“相对过剩”。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就业中心提供的数据,每年到校招聘单位所提供的岗位总数与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大约是 4∶1,也就是说平均一个同学可以有四个岗位作为选择,但仍然有部分毕业生无法成功就业或就业后解约率较高。
二、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实表现
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情感倾向,其包含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对社会的认知、对求职层次的定位、以及就业中出现的各种就业行为、就业选择的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由于大学生初入社会,自我定位、自我认识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程度都不够清晰,容易出现就业心理压力、心理障碍等就业心理问题。
(一) 就业经验尚浅、就业心理障碍滋生
调查发现2013届毕业生大多出生于1989年至1992年之间,从年龄结构上分析2013届毕业生既有80后的特点也具有90后的特征。由于独生子女过多的原因致使多数学生在以前的生活、学习中多靠父母进行自身事务的处理,自我与社会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经验匮乏。调查数据中有69%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最大的困难在于就业经验不足,7%的毕业生害怕求职面试时与面试官谈话,3%的学生担心自己无法找到工作,仅有21%的学生对找工作充满了自信。多数毕业生在求职前已经产生了紧张、焦虑等就业心理倾向。心理障碍的滋生使学生无法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容易产生自卑、焦躁等负面的情绪。
(二) 眼高手低、预期过高心理
在经济环境、就业环境相对恶化,就业机制由“定向分配”转变为“竞聘上岗”的今天。过于挑剔,眼高手低,不愿意去相对平凡的岗位工作,又没有能力竞聘到实力较强、待遇较好的职位,往往会错失许多就业良机。调查中发现大多毕业生择业时只以薪金为出发点,以工资的高低来衡量工作的价值,其是当下多数学生容易陷入的心理误区。一份工作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现阶段工资的高低,更多的在于该岗位给自身提供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往往会失去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三) 急于求成、盲目就业心理
畢业生们最害怕的便是毕业的喜悦伴随失业的悲哀,所以大量毕业生会在大四9月、10月之间会盲目地找一份工作,以求心理踏实和平衡。调查中有17%的学生表示会尽量早一点落实自己的工作,且不管工作是否是自己满意的。多数同学在首次就业时根本没有考虑过所选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导致毁约现象严重,损害单位利益,占据其他毕业生就业机会。
三、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指导的同时应当建立健全的、专业性较强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做好铺垫。可针对大学生不同的专业、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生活及家庭环境,进行有特色、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抓住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源,把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走出就业心理误区。当下,大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事务性工作相对较多,从事就业咨询指导的人员专业化、专职化的程度相对较弱。故此,学校层面设置专门的就业心理咨询部门,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基本途径。
(二) 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
大学生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定向分配”的就业机制被“竞聘上岗”所代替。优胜劣汰充斥着整个就业、择业的过程,由于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学生将就业目标定向了大城市、央企、国企、公务员等“精英”岗位,毕业生们很少有愿意到一个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工作,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联系起来。应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就业心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从而实现多元化就业。
四、 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的生存问题,其更是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发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学生本人共同的协作和努力。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有利的就业政策支持、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都必不可少。关注大学生就业、重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辅助其成功就业,使其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块有力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郭蓉.职业生涯规划[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3]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作者简介:
刘亚琼,硕士研究生,河北省新乐市,河北美术学院;
赵燕,硕士研究生,河北省新乐市,河北美术学院。